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40

第40章 谦虚近道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是以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尹子,你观水而有感,老朽甚是欣慰。就顺你的话语,与你说说这道性。)

大道之大,无形无极,如水之于溪流江河湖海,无处不在,哪里说得个左右上下。

大道生天生地生万物,万事万物都在道气中得以生养发育,但 “道”从不干涉万类之育化,明明都是她的功劳,她从不以此自谓自功。这说明 “道”没有欲念,居功而自微,以至于微不可见,又可以说她 “小”。万物得以滋养发育,都归心于道,归律于道,她总一个不干涉,有此胸襟,可以说是真正的 “大”。

她是怎样 “大”的呢?她从来没有 “大”的概念,只是以 “小”而存在,甚至看不到她的存在,这反而成就了她的 “大”。

尹子,你该知道如何把握心态去做人做事了吧?

解曰:

本章老人家再说道性,当是对第三十二章的重述和补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阐之述之,其心可鉴日月。往圣前贤都是如此说而且如此去落实,才得为贤为圣的,试观佛祖道祖儒祖,不都是如此,才终成圣功的吗?

诸佛之道

何谓修道?

蓄起长发穿上道袍就是吗?剃了光头披上袈裟就是吗?开口闭口,或盘腿闭目念念有词就是吗?非也。在佛家,佛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人,此谓大修。读《金刚经》,看佛祖做人,不禁令人感泣,泪如纷飞雨……那时,教主释迦老人,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内,与身边的同修一千二百五十人,同吃同睡同作同息。吃饭的时间到了,老人有条不紊地打理好衣衫,和门下弟子一样,端正地托着碗,走进舍卫城乞食— ——讨饭。到了城里,挨家挨门挨户,讨要饭食……佛如来啊,贵为教主、法尊,他是如此做人的!佛如来啊,是他,给了众生一个做人的榜样!他,是永远的旗帜!他,是永远的楷模!逝者如斯,千年只是一瞬间,一晃两千年过去了,修行条件越来越好,修行人的条件越来越优越,道场不再是树下茅前,而是富丽的庙堂、堂皇的居室,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热了可以开空调,冷了还可以开空调,着华衣、食美味、喝好茶、饮好酒、抽好烟,更可以看电视、听戏文以至出行有专车接送,专人伺候……几人能想到当年的教主,那个穿着有块块补丁的衲衣、托碗讨饭的老人,几人能想到他老人家简朴平实的居境呢?

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除了心地华章,他还一念清静地做着人地文章。他不追求外界任何的奢华,只知道自己是一个老师,力尽其能地把平生所学所悟所得,慷慨地向每一个有缘人传递。传道授业解惑启智,他的每一个脚印都扎扎实实地印在了平实的大地上,有目共睹!天地可鉴!

他脚踏之处叫印,他踏路的方式是法!他以印法成其佛道。

然而,当下社会,多是有所住而生其心。心地文章多从肉身需要,居福地、食福食、着美服,花花绿绿的钞票,成了某些修士唯一的追求;临时抱佛脚,也只为躲过将受或该受的业力,和延续肉身有限的生命长度,求福求禄求寿……

他说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教育说当度众生,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这是何等功德?他还说,灭度一切众生已,但心中却不着一念一功一德之私意— ——7t6`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一个妇人,诋毁他,在怀里藏了一个枕头,说是他的— ——他淡然不顾,只管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法言慧语智行不受一丝影响,直至妇人不小心掉了枕头,才真相大白。

他依然淡然。

他那么说的,也那么做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当时,他只是一个教者,现在叫教师。有理由相信,如果他是一个车夫,他一定会年复一年如一日地喂好驾畜,检查车况,查看路况,安全顺利地从起点忙到终点。完全可以相信,如果他是一个农民,他一定会精心耕田,认真播种,勤恳拔草浇水施肥除虫,努力提高产量。

也完全可以相信,如果他是一个公务员,他就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按毛泽东主席的话,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就是这么一个无私、无愧于天地的人。济公活佛就是这么一个人。三丰祖师也是这么一个人。菩萨也是这么一个人,全心全意为人民(众生)服务。两千多年后,雷锋等同志就是这么做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几千年来的历史表明,谁愿意把有限的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民就认谁为仙,我们之所以祭拜三星五帝,成都青羊宫之所以为李世民设位,不也是如此吗?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祭拜李冰父子,也是如此。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心正了也不怕身子斜,只要真诚坦荡地把这个思想落到实处,从传统意义而言,这就是做到了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修炼,就是如此脚踏实地去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