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39

第39章 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尹子,你的见地颇有进步。)能看到他人的缺点和优点,洞察他人的善恶贤愚,这是你 “智”的表现;能反观自己的优劣,说明你 “明”了。能打败他人,只是说明比人力量大;能打败自己,则是真正的强者。如果知足,说明自觉有成;而不知足,还能勤行不辍,说明志存高远。修炼,能得肉身长保,不过寿在人间,苟活多日而已;若是持守大道,勤行不辍,即便此身消亡,但精神得以合天地,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

解曰:

修行,首先在于一个修字,修正的是自己的思想;思想得已改造,落实到行动上,即是修行,这是修炼的心性工程。

修行,是尽人事听天命,是力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合于天,不是天合于人,所以需要效法天地自然,谦恭礼下,离所有相,然后万象尽空而一灵独存,而着于任何一事一物一念,即不能为真。因此,于修士而言,如果能像审观他人一样,准确及时地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且知非即舍,马上予以校正,生命方得开始不凡之旅。从这个认识出发,应该能感谢批评自己的人,感谢指出了自己不足的人,正是他们的评知,督促了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与合道。

当初本人初学拳时,为了学得快学得对,就请拳友提意见,大家都不愿意说,怕说了伤了我的面子。要面子就没 “里子 ”!谁指出我的拳病,我就请谁吃饭,虽然银子花得非常快,但进步也同样明显。被指出了不足,确实没面子,但得以进步,“里子 ”就有了。这是我狡猾之所在。

现在我也教拳混日子,从学者有的年龄长我,但人品很好。如姜先生,生性敦厚又谦虚虔诚,不管有人没人在场,挨了批评或指出了拳病,马上就能改,因而,虽然接受能力不是最好,但进步最稳。同样,王某和王某某,还有邬女士,功力本就颇深的张先生等许多人,也是如此,即便被毫不客气地当着大家的面说一通,也能坦然接受,进步自然非比其他。相反太爱惜面子的,只能苦练太极拳的面子了,如此很难在体用上做到知人和自知;能胜人,多是靠几把力气。

老人家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我不得不乐于当个老好人。

愿意接受他人的指正,是真正用心在道在拳在事业者;倘若心里只装着自我的想法和私欲,则永远听不到他人的心声。如此,如何知人,如何自知呢?如何行于大道和度化同胞,如何传播太极真理呢?

懂劲与知人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是王宗岳前辈的论述,阐述太极拳功深听劲之妙,鑫公谓之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形容练用的不偏不倚和忽隐忽现,正所谓:“徐徐引进势勿停,曲中求直慢慢行;鸟入樊笼难走作,随屈就伸处处灵。”

此谓 “知人者智 ”。

太极拳练于身,至裆开时,并立双脚也能开;反之,裆间未开,双腿叉成 “一”字,依然是不开。能开裆,则劲力随意阴阳生、两仪现,四相八卦处处见,再能舍强示柔,即懂得了自己劲力的运化规则,从而知道他人劲力的运化规律,继而在切磋中处处立于意先和后发先至。如白鹤亮翅式,在裆开的基础上,可以随意变换成任何攻击或防守动作,其诀说 “白鹤亮翅非等闲,此势最肖种种拳;且抬左臂合右手,力贯腰脚劲上弦 ”。太极捶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四相八卦演两仪,一气流行认端的;手把乾坤随意转,刚柔相济真太极;有无相生力不二,无须万般东复西。”

此谓 “自知者明 ”。

从此处可见,“知人者智 ”,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的。

学过太极推手,但身上劲力尚不能完全随意地形成阴阳,说明裆中一点玄机尚未打开,因而劲力还有生涩之处,此时在劲力转换时,会有卡劲现象。在这个程度的人比较多,因此很多习者或是教练,随手举两百斤以上都不成问题,是在这个力量基础上,把对手赢了。

此谓 “胜人者有力 ”。不管自身力气如何大,即便有力拔山兮的盖世威猛,还需要进一步去练习。能谦虚谨慎,敢于面对自我的不足,步步行去,不但是自知之明,而且是 “自胜者强 ”了。如果觉得自己力气大,会推手,能把外行人唬住也就够了,这非但不是 “知足者富 ”,而且是关乎武德了。

“知足者富 ”,是知足常乐的富,是心态表现的知止和淡然。颜回是知足者富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穷困而自乐,因而连孔圣人也不禁赞叹,说颜回贤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志。贤哉,回也。”

知不足,然后勤而行之,则是 “强行者有志 ”。练与不练一样,多练与少练一样,不在心,只在身上简单转转架子,也没什么具体要求,只是想把身体练好,这是不知其所— ——但这样往往能坚持许多年头。能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有意无意合真意,如此则能以拳合道,可谓 “死而不亡者寿 ”了。修炼,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什么学问、事业不是这么个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