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尹子,你问自然二字,颇是深刻。)大道无名无相,是造化之根。“朴”浑然一体,散则为器,于是有了名与相;所以小小的 “朴”字可以比喻为 “道”的状态。天地之间,谁能让 “朴”臣服?侯王能守住这个朴字,治理天下无须多政,万物自然得以生化,万民自然得以安居。
人之心即是身之侯王,若能恬淡归朴,必然心平气和而得二气交会,津液汩汩而下,不需要任何思为,周身内外自然得以荣养;这如同天地相合,雨润大地物民,没有指令,也各得其需一样。
有了治理的概念,才有了名、有了相、有了法,有了百般规矩。有了也就有了,懂得万事的根与度,正确把握其度就可以走向正轨,复归于道这个根本。这大道在天下,如同大海一般,天下水来水往,尽归其根。
解曰: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三丰打坐歌与天地道法
老人家开篇即说道不可道、名非常名,为化众生,不得已勉强赋予一个概念,于是有了“名”。本章首句又说 “道常无名 ”,可见老人家教学之专业,时时不忘提醒后人打破概念之虚。
道无形无名,说大,大无其极,说小,小无其极。因此,老人家既说道大,也说其小,大到视而不见,小也小到视而不见。帝王把握此道之理,治大国若烹小鲜;人能把握此道之理而行,则天地悉皆归。
三丰师说 “天地交泰万物生”,表面意思是天地交泰化生万物,反推此句,则说明大道时时处处,于事事物物从未离过,天地之间所有物事,都在垂象设教。比如阳光普照大地,首先要透过云层,人心头各种妄念,即是各种云层,所以说修行是心地文章,丹田首先是心田。
阳光照彻山川河流草木,万物得阳光一点意,则欣欣向荣,化化无穷,禅家说观花看草即有此理。草木得此光照,尽作光合作用,把阳光施与的能量运化周身,周身得到能量,则得以生,得以成,得以育。炼命时,目光观照身体某处,某处感觉即有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因而炼化之道,其根本在心,不把心田上的乌云驱散,不能遍照自身大千世界。于拳,此谓势势存心揆用意,而又刻刻留心在腰间。
太阳照到大地上,大地水汽得以蒸发,湿气渐渐得以除去,然后路可以为路,地可以为地,种子撒到地里,不湿不干,于是作物得以生长,万物从而得以依存活命— ——尤其是人。练功,即是以神光下照心田意土,然后真意灵气才得以萌,拳论谓之 “腹内松净气腾然”。
人是最不能离开阳光的养育的,否则个个缺钙,如此,如何行于世间呢?这和修士不以神光观照心田,则神不能得以育化成长,是一个道理。
阳光照到水中,水气蒸发,氤氤氲氲,款款上升;升至极处则为云,云结而凝,又下落成雨雪,重新滋润山川大地荒滩河流。修炼,正是这个过程,行功时,以日月神光照射到两肾,肾气得以抽动,然后盈盈融融,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烧,这即是刻刻留心在腰间的妙处,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实现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遍全身不稍滞。
这个自然的表现,也是《内经图》诗表达的思想,三丰师《打坐歌》说得更为详尽,歌说:
初打坐,学参禅,
这个消息在玄关。
绵绵秘秘调呼吸,
一阴一阳釜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
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
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
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
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
浑身上下气冲天。
丹田直上泥丸顶,
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
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
神光照耀遍大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
半夜三更现红莲。
冬至一阳来复始,
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
仙乐齐鸣非等闲。
恍恍惚惚存有无,
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
河车搬运过三关。
天地交泰万物生,
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
一性圆明不二般。
三教原本是一家,
饥则吃饭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
岂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斋错过了,
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
瞎汉夜走入深山。
天机妙,非等闲,
泄露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
打破玄机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断夜,
早拜明师结成丹。
行一日,一日坚,
莫把修行眼下观。
三年九载功成就,
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
清虚道人三丰仙。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玄关一窍,即是无中生有之处,在修炼过程中,一处自有一处玄关,一时自有一时玄关,纯粹在于修炼者自己慧心把握,因而拳论要求势势存心揆用意,至于有意,终于无意。如果看了几遍拳论就指点江山,论教太极拳,一如修炼打狂禅,纯粹是空口白话— ——此事我干过,不落好。毕竟,念头不空,不是尽性;凡性不除,不得真功。
绵绵秘秘调呼吸,一阴一阳釜内煎:
所谓调呼吸,不是徒然在呼吸上做文章,而是静心止念的自然运用,是不调而调,一如伯端师所说,是 “但安神息任天然 ”。任天然,自然进入绵绵密密的功态,也是老人家所说,天地之间犹如一个大风箱;此时呼吸细若游丝,似存非存,这即是呼吸的法用。太极拳也讲呼吸,其之深长缓细匀只是初步渐进的功夫,而在太极动功中,更须做到呼吸自然,最忌配合呼吸。
阴阳釜内煎,即是神光下照意土,阳光照耀大地,然后得水火之既济,实现腹内松净气腾然。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意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丹田。何谓田?心田也!何谓心田?以无私赤子之心耕作的田。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是,但下手用功,终是属于有为,所以修炼是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因此,何谓空,何谓不空呢?一如打拳,拳理需要口传,拳法更需要口传身授,因而《十三势歌》说 “入门引路须口授”。得拳真传,然后依理行去,此谓 “功夫无息法自修”。如果是看几行拳论,看几遍视频描一下架子,就可以成为太极行家,世间太极大师就比各种经理要多得多了。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闭目观心守 ”,一如前文所阐述,是说不管眼前乱象纷呈,不理耳边音色来去,只持住自家一颗真心,拿住一片真意合于太虚,而能如如不动。就如钓鱼时,不理会人来人往,水来水去,只等那一个怦然心动的时刻。练拳时,如果听着音乐,看着人来人往,希望被多看一眼,拳也只就当普通健身操用了,因此,拳论指导用意,要求势势存心、刻刻留心。
百日内,见应验,
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
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
浑身上下气冲天。
黄婆是真意相会之地,实是真阴真阳相合,如胶似漆,其乐不亚于男女合欢。功至此步,浑身上下盈盈融融,氤氤有象,于心是静定之功,于身是眼观丹田之果;此间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不足与外人道也;这也正是拳论强调命意源头在腰隙的原因。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这是《内经图》所绘功态,前文已述。阴阳交合,婴儿姹女之欢,全赖意土黄婆提供了客房。于太极拳,这是实现了满身轻利顶头悬和气沉丹田,所以打坐身法要领与太极拳上体要求一致。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大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修炼,人心不死,则道心不生,心里但有一丝念想,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能心如死灰,一丝不挂,有死便埋我之志,则能不惊不怖不畏,继而有生机新来,此是乾志坤心和合之性之功。因而 “死去活来 ”的过程或状态,是炼命的一个转折关口。而神光遍照大千则如练拳之神光满照,是 “用意 ”的一个境界,也是观照自家田地的一个境界,此时浑身上下内外,处处皆是丹田。至此,自然实现树下无影,那个一尘不染的才如莲出水。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不知不觉时,突然有觉,即是冬至一阳来复,此时身上有震动感,或大或小,此谓雷震关开。最后金光闪现、轰然浑身一震而玄门大开,即是霹雳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乐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龙,指肝阳;虎,指肺魂;龙叫虎欢指阴阳二气的流行情境。此时一身尽在美快之中,是天地交泰的功态;天地交泰则育化无穷,这即是 “无穷造化在其间 ”。此功态离不开恍恍惚
惚、无知无欲,于拳则是人拳合一,做到了拳无拳,意无意,我无我。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内经图》所表达的内容,前文已作阐述。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本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当年释迦老人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可见,他也是三教合一的倡导者,如今各认各门,更多是出于对利益的考量— ——即便着于功德依然是利益心未除。非是佛争一炉香,实际是跟着佛混饭的人,在争一炉香。师说 “着我衣者,坏我道人 ”,此诚一针见血也。三教一家,千门一宗,万法一源,皆是一个自然。困了就睡,不勉强一意;饿了就吃,不加一意勉强。勉强则不自然了!有的刻意追求过午不食,因食息失常,以致得了结石;还有的喜欢辟谷,因过于人为,而饿得头晕眼花,这些都是徒然勉强、落入有为所致。当年释迦佛在世,饭点到了就进城讨饭,后来考虑晚上讨饭不方便,才有过午不食之说;纯是慈悲心使然,自然环境使然。学佛当学佛之智慧,而非生搬当时那个时代的生活习惯;那个时代没有楼可住,当代也要结茅而居否?学个不吃饭,把自己折腾得半死不活,已是虐生之举,哪里还是慈悲呢?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禅宗说大道当下即是,何出此言呢?一是时时处处大道不曾远人,人各长一双眼睛,未知内观下观,只是突突地外观,是人远道而已;二来人一身阴质,只有两眼属阳,以真心运此日月照射自家大地,则得;如果妄心而为,失此人身,何时再得呢?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天机不可泄露,非是危言耸听,当年伯端师一片慈心,不忍拒绝,遂付法与求法者,此后两月即遭天谴,师于《悟真篇》中认真做了告诫。所以,儒家说修身之道,须节饮食、慎言语,是大有深意在;于拳,也说不遇知己莫轻传。可见,理可以讲明,法不可乱透。
修炼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纯粹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湿气上升后,凝结下归,是雨润大地,湿处得以降了水气,干处得到了水的润养,万物不必等候任何指令,自然而然地接受天地的恩惠,做到了各取所需,如同现代歌词所唱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这个各取所需,即是 “民莫之令而自均”。
于是,万物有始、有名— ——需要明白这个名,只是一个被赋予的人意概念,是不真实存在的,是非是幻。譬如,如果当初把人称作狗,把狗叫鸡,那么骂某是个人,一样会把某人气成半条狗。细之于人身,诸器官也有了名,丹朱是口神,正伦是舌神……
不理会这些名相,只是以虚合虚持守大道,一直保持谦下的态度,则纳百川而容乃大,此即自然之象。于是老人家结语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西方有部电影,其情节是主人公背诵各种事物的 “真名 ”,被叫出 “真名 ”的事物就会受之驱使,这有没有什么玄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