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34

第34章 知白守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尹子,阴阳二字你越问越深,甚善!修炼之道,无非阴阳二用,气机运化的真髓就在这里。)能知雄强,当守雌柔,如同知高而就低,就能做到心态与山溪一似。心能效法山溪,则不离恒常之德,自然能如初生婴儿一样,无知无欲而渐长不息。

黑白二相之用也是如此,知明而能安于暗,即是法天法地之式;如此,所思所行无不合道,就不会出什么差错,自然能入无极之乡。懂得气机之洋洋,依然保持心态之慊慊,如空谷一般,如此心中空空,则能渐积渐盈,最终回到元始本初之状态。这个状态能一则一,能万则万,于圣人而言,即是法用;然而圣人只觅一,不作万。

解曰:

本章是对上文的补充,依太极拳论所言,是 “气以直养而无害”。

气以直养而无害

太极打手讲究引进,谓之牵动四两拨千斤,而如何引进全是示柔之法,不以强胜,只以弱取,把劲力运得水一般和顺。表现是遇高则下,逢隙则钻,实是无孔不入,只管顺着对方的劲力,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弥促,让对手看得见而摸不着,如捕风捉影,如捉云拿雾,终不得其愿,此即 “知其雄,守其雌 ”,我不为主而为客,欲用刚强先示柔。

从性质而言,太极拳的刚强,是气能量的至大至刚,不是手足力气的强壮,这即是《十三势歌》所说的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从意气的角度出发,还有 “气遍全身不稍滞 ”的要求,因而练太极拳重在用意。从此个要求出发,习拳时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不练手足肌肉之能,故而澄甫公于太极十要中,其一就是用意不用力。十三势歌描述用意不用力还有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之句,强调 “意气君 ”的结果是 “气腾然 ”,最终是练一个 “气遍全身不稍滞”。

做到气腾然而不稍滞,需要一个谦虚的心态。放松以柔,是不恃外力,有而不用,非但不用,而且要舍得干干净净;能舍得干干净净,则旧力去而新力生。这个新生的力,即是内劲,即是浩然之气形成的战斗力,因此前辈练拳只是一心求柔,以至不知不觉艺成功,所谓 “有心求柔无意成刚”也。

这是一个舍和得的过程!一个易的过程。落实到练拳中,这个舍的过程,一是放下自我后天概念,做到按规矩练拳,以合规矩来成就我拳;二是受得住嘲弄讥讽,经得起各种诱惑,然后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落实到修炼生活,这个舍得过程是布施,是忍辱,是持戒,是能 “受天下之诟 ”,此外,更需要能舍掉内心各种无妄的骚扰和挣扎,这即是做到了 “知其白,守其黑 ”、 “知其荣,守其辱 ”,都需要一个 “谷”的胸怀,淡定而坦荡。因此老人家骑青牛过函关— ——青即黑也,给后人展示一个知白守黑的相,把 “黑”牢牢地守在身下。修炼,不就是舍之又舍,损之又损,去寻找心中那个永远纯真的少儿吗?

老人家曾说上善若水,一个人如果心性如水,则可以静,可以处下,可以孜孜下流为归乡,不至于自大而滞流一处,以免时日长久,因各种原因而有干涸的可能,因而要 “为天下溪”。天下溪流逢高就低,不知大小高低,只是一个劲地向低处流,此即婴儿般无知无欲之所为;修炼能有如此心态,早晚必得正果。

拳论说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 “在气则滞 ”,即是要求在练此一气之时,不执著于气的大小多少或强弱,只是一个劲地能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一直在蓄在养,终至不为而成。因此,“气宜直养而无害”句,表达了行功歌的终极思想,说明和强调了练拳过程中重要的方式与效果及终极目的: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直养,是说明做到了心静如水,清静自然,活泼无滞,以至于 “一片神行自古稀”,这是拳中的直养,所以得拳者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能如此直养久久,则如陈鑫所作上步七星歌诀所云: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围皆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总是此心归无极,炼到佛家一朵莲。功夫到此仍不息,从心所欲莫非天。从气以直养的角度而言,本首歌诀确是直指拳心,坦率道破了太极拳修身养性的根本,

尤其是 “总是此心归无极,炼到佛家一朵莲”一句,说明了拳法圆满的高度;直养到此,则能以拳合道,所以说 “拳法自然 ”。

“知其雄,守其雌 ”,于修炼法工,是知道身内 “那个 ”的雄阳,而不加以后天己意干涉,是 “弱其志 ”之意。

“知其白,守其黑 ”,于修炼法工,是以黑白二相比喻守玄得玄,固守乾乾之天志,弱我地火而厚我坤德,也是不以后天人意干涉先天意的意思。

“知其荣,守其辱 ”,于修炼法工,是明白洋洋大观,而一自持守自心的无知无欲,保持不动后天凡心。

于做人,则是退一步海阔天宽,让一步千日灾退。

故而,祖师论及修炼法工,说 “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练不神神”,只是一个自然清静无为,因此可以说修炼过程是:不意而意,不息而息,不炼而炼,不采而采,不德而德,不修而修,不神而神,此即 “不为而成 ”。

人能厚德载物,则呈王者气象,如此,何灾不灭,何福不臻?此即常德也。

“常德 ”足了,需要复归于朴,一如太极拳松柔久久,从抻筋拔骨至接骨斗榫,身法自散漫复归于整。基于打手的需要,拳论要求做到引进落空合即出,因而于内要求做到 “气遍全身不稍滞 ”,于外要求做到 “劲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 ”。周身内外能一气贯穿,一以贯之,必然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如此则是实现了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最终实现劲整。于修炼,也是要求做到气以直养,遍流法界,不徒作一器一官之养。所以,治身是治全身,时时处处;治国是治全国,事事地地。落实到具体细节,则是做到或单独执法,或联合执法,皆不执部门私利,这才形成国之一统。诚如一 “朴”,本体是一,分割则可以做成各种器具,器具还是为用而成形,终是 “一”之所成,这即是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的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