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33

第33章 圆融治道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尹子,你还是有分别之心在,老朽再与你说说善恶阴阳之别。)善于行路者,能做到脚下不留痕迹;长于言谈者,所言无可指责;擅长计算者,计算工具都不需要使用;善于关闭者不用栓锁,别人也打不开;擅长捆扎者,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之不得。

所以,圣人擅长教化,对他而言,世间没有可弃之人,都有教化之处;同样,圣人擅长物尽其用,在他们眼中,天下没有废物,这就是承得了真明,明白阴阳之理所致。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而不善之人,则是善良人的借鉴。

因此,为人处世,不光要尊重师长,还要尊重那些被你借鉴的事物,这就做到了师法时时处处;否则,脑子再聪明,终是一个糊涂蛋,这是修炼生活的个中奥妙。

解曰:

老人家连举数例,阐述即有即无和有无共生的道理,说明天下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大小高低,都是人意有个角度、有个自我的标准或参照物进行判断而致。标准被绝对化以后,人心善恶分明爱憎分明,表面上正气凛然,实际成了修炼的识障。一根木头竖起来,显示的是梢高根低,如果放倒此木,则平等无二,所以,何谓头、何谓尾、何谓高低来去左右呢?一棵树远高于人,是梢高根低;伐倒以后,则不比人高,而且根部还比梢节略高些。如果取其木料用来做家具,会宁用其低之根部而不用高之梢部,因为根部结构更紧密些,所以,对一切事物有了相的区别,完全是因为人心取舍角度的不同所致。

修炼,首先需要放下的,就是这个意识。

无论修炼与不修炼,明白或认清此理,必然能让万事万物各尽其用,各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而各展其长,不会勉强去追求绵羊下鸡蛋。如此,自然不会牢骚满腹了,然后能致社会稳定,得修炼如如,此即平常心,此即清静心。

反之,心地能开至如此地步,必然能看到万事万物都有值得师法之处,因此需要放宽胸怀,以平常心面对一切,做到不必喜欢谁,也不必不喜欢谁。

触处是拳处处师

太极拳的拳架,按拳论行去,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理为一贯而变化万端;最后所行的,是一团太和之气,这是拳的 “善行无辙迹 ”。

如果依此练拳,按照拳论要求切磋较技,则能做到动急则急用,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弥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以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纯是因敌变化示神奇,使对手找不到着力点,这是太极拳给人的不言之教。如正一太极拳各势口诀,表达得非常透彻:

云手诀说:“一圈能和拳万般,环环相扣转得欢;手足齐合周身整,张旭狂草寻无端。”太极捶诀说:“四相八卦演两仪,一气流行认端的;手把乾坤随意转,刚柔相济真太极;有无相生力不二,无须万般东复西。”肘底捶诀说:“日月双旋顺时针,开合自然皆随心;一波三折九节劲,捋拿搬切摔有音;

只道圈里唯阴阳,阴阳能现万般身。”这是拳法应用上的 “善行无辙迹 ” ———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既知太极为拳要领,当知任何拳种皆可善为之— ——如何善为之呢?比如,太极一个 “松”的要求,即贯穿了周身所有要领:能松则上能松,下能沉;不松则气机不畅,而致上不能领,下不能聚,实现不了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能松则能有效地听劲,做到听劲上的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从而做到打手的随曲就伸和听劲的我独知人。能松,则能实现劲力上的节节贯穿,从而做到劲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能松,且全身上下里外全全松去,从而做到拔背;能上下对拉拔长,肢体节节松开,则能在形上发出松活弹抖的劲力。因为能松下,因而实现了内气的 “一气旋转自无停”。

所以单鞭诀作如此表达:

月明林下会清风,妙有健强先作空。

上下四旁松合住,太和元气抱满瓮。

周身如蛇百炼就,圆虚有像渐渐丰。

而云手诀则是:

手中万般有,太极我玄宗。

球中纷乱事,无外我手中。

五行随势转,八卦运而生。

阴阳和合换,四相朗朗明。

无形即有形,无意是真意。

以身应天地,我即为太极。

一般而言,武术需要力量的爆发,需要 “紧”,然而太极拳一个 “松”字,却能实现同样的技击效果。这个松是善还是不善呢?这是太极拳表达的 “善言无瑕谪 ”思想———因为拳理依从道理。既然能明白放松的真意,那什么时机不可以放松呢?看水因松而流,凝冰则滞,则可以知道松的真义。切菜时,刀能拿起来就好,用刀时,菜能被切开就好。提水或拎包,只是提起拎起而已,此外再不多用力。扫地时,手持扫把轻轻转腰,而且尽可能不动手,随腰使作一个离心力,即是练了松腰和用腰。坐公交车,把步子扎稳,随着车的动微微松腰以转化重心,可以练习化劲。看到跷跷板或风车,则能悟什么是活似车轮,从而明白化劲之理;看到板下的支点,能明悟立如秤准的妙处。

太极拳论浑然一体,拳论说阴阳相济才算懂劲,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必有后,如此则实现了拳的高下相倾、前后相随、内外相合;有虚领顶劲就有气沉丹田;劲有前去,必有后撑;化的同时必有发。如左臂向右运行,于左是化去左方的来力,向右侧进行引进落空;于右是向右方施力,或捋或按或击或合力拿发,处处都是劲的存在。

能依拳论要求练拳用拳,则劲力之用是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体上之用是随曲就伸,人刚我柔化得干干净净,我顺人背化得利利索索;因此,引进落空合即出,是随时做到了让对手自掘陷阱自己跳;而施以牵动四两拨千斤,只是落井下石,帮助对方跳得快些而已,打手歌谓之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这是太极拳 “善数不用筹策 ”的一个表现,算计人时时处处,只要对方动心,就被算计了— ——被理所算。

俗语说人算不如天算,师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地,欲超越天地不在三才五行,于是修炼,于是要求不动心而求清静,确是很有道理。一旦心中妄念丛生,算计营生,就被天地算计了 ———被天地运化之理所算计。

按拳论去行拳用拳,实施防守,劲能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即能做到击首尾动,击尾首动,击中间首尾应,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急应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撞之而不散,破之而无乱,浑然一体。因而单鞭诀说:

全身通透,敛气入骨。

轻沉兼备,行气如珠。

一动俱动,整体如铸。

支撑八面,中正安舒。

率然出山,人号鬼哭。

这是太极拳的善闭之法,“无关楗而不可开” ———又是什么道理在支撑善闭呢?

能按拳论要求在推手中实施擒拿,随手一合即是拿法,而且一拿即准。正一太极 “搂膝 ”有两首,表达即是此意:

搂膝势兮名未偏,合力侧引再抖缠。

直中有横劲隐隐,曲中求直悄悄圆。

徐徐引进势勿停,曲中求直慢慢行。

鸟入樊笼难走作,随屈就伸处处灵。

这是因为拳论要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做到阴阳相济,才叫懂劲;能懂劲,则处处有劲可用,没有不可用的劲。

这是太极拳上的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于修身治世,这是一个阴阳相济之用。如周处少不更事,曾是失足青年,后在圣人教导下成就了功业。大约情节是:周处,一身好力气,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一副天老大地老三我老二的做派,行事只按自己心意,在人眼中纯粹是一恶霸。因此,乡里乡亲畏而远之,唉声叹气不绝于耳,周处自己不解,觉得平时大家都对自己笑脸相迎挺好的,碰上一位老人,便问怎么回事。

老人说有三害,为祸乡里,没人治得,所以大家同愁共叹。周处说,我去干掉他们。老人说,你去把那头猛虎干掉先。

周处去杀了,回来见乡亲们还是不喜,再问。

老人说,有头大蛟,袭人扰牲,虎既除,蛟还在的。

周处又去杀了,回来见乡亲鸣锣打鼓,于是英雄一样地凯旋,非常得意。但乡亲们一见周处归来,又个个畏而远之,叹气唉声。周处不解,又问老人。老人说,大家敲锣打鼓,是以为你死了,那个第三害就是你啊!你整天觉得自己有几分力气,会两把拳术,而横行乡里,乡亲们把你当做第三害呐,都希望你挂掉。

所以练武之人要修德,不可自觉有几把力气就是天下老二,毕竟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常在河边走,早晚会湿鞋的。

周处听了以后,非常羞惭,于是在老人教导下好学上进,然后投身报国,成了一代英雄。

这是圣人的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 ———此道之一性也,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万物在道,道何曾嫌弃一人一事一物以至于任何方式的 “存在 ”?

从阴阳角度而言,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圣人并非没有分别心,而是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长。吃茶时,都不用盘子装茶,而吃菜时,也不会把菜盛到杯子里,所以,所谓可用不可用,完全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或取舍。比如成都麻将,打杂牌的不一定是输钱的人。成都麻将的算法是,杂牌可以赢一碗茶,如果自摸三家,加番,可以赢六碗茶;对对和比杂牌多一碗,如果自摸三家,加番,可以得十二碗茶;清一色可以赢四碗茶,自摸三家,加番,可以吃二十四碗。如果不上限,清一色的对对和,就是四十八碗,即便对家放和,也可以得八碗。如此,看上去,清一色必是好牌,但是杂牌如果能杠一次,茶钱就翻了一倍,如果是杠上花,居然比清一色还要多挣几碗!

“清一色 ”是好,更多的是徒然好看,而且欲清者,尚未清透,其他三家全和牌了,以致自己独掏了茶钱。因而老人家说和光同尘,又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哪张牌没有作用?哪个人是废人呢?

抗日救国时期,因为共产党愿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把全国抗日力量都团结起来了。伪军可以当内线,日军中有人可以转化,转化以后就是我方战斗力。战争结束后,在统一教导下,大批日军被改造,从鬼子变成了和平使者,为两国的和平交往作出了贡献;尤其在日本政客篡改历史之机,正是这些人为澄清历史作出了贡献。由此可见,何谓善,何谓不善?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才是善恶辨用的至理。

孔子也是圣人,强调不耻下问,说三人行必有师,择其善者而从,观其不善者而改。孔老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而三千弟子出了七十二贤,自己最终也成了一代圣人,千古流芳。

于修士而言,能放下一切概念,必然能做到浑然无相无念无扰,然后得一真在抱,此即性命之功,所以 “放下 ”不是逃避,当个逃兵了事。祖师说不在尘劳不在山,无非是说一颗丹心永不离。真正的大修,必然能做到混俗和光,从而济世扶危,为众生服务,菩萨是这样,济公佛是这样,三丰祖师是这样,张道陵祖师也是这样。都说修炼明因果,众生的供养吃了就跑,此非因果乎?故而 “放下 ”,是能放下己念己识,师法于事事时时处处,不是只尊一个上师了事,更要能尊重和感谢曾经予己难堪、予己伤害的人或事;正是这些魔行,让自己成熟;正是这些不齿之行,才让自己被没齿不忘;正是秦桧的私狠,更成就了岳武穆的青史流芳。看清这个道理,然后恩仇两忘,也就释然了。涣兮似冰之将释,以释尽为妙,没必要冰封了自家心地。此即老人家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一段的真意。

世间,何物、何事不具其用呢?不管父子、夫妻抑或单位同事,睁一眼闭一眼,拿定自家主意,坦然相看,不作分别就好。

老人家慈悲,把一个有与无转了若干圈,如同打太极,转来转去,只此一圈。

这一个圈儿,老人家还要转到哪里,如何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