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太极道德
7108000000021

第21章 诸相具足(2)

习练太极拳,就是如此过程,一步有一步风景,至 “此中甘苦都阅尽,不愧当今绝妙人”,即是以拳入道了。

既然以拳合大道,则知天地之下,所有拳术的根本是合于拳学。拳学表现在外形上,是拳术的相,骨肉之为事,或强或弱、或刚或柔、或徐或急、或高或伏、或静或动、或进或退;表现在内,终究是精气神的作用,终其根本,拳不过是天地道法的一枝一叶。万拳皆一,无有高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天下其实没有拳。

法以相立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任何一个终点,都有万千条路可走,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佛法。譬如到成都,成都只有一个,是地理上的一个点。自新疆到成都,是向东南方;自吉林到成都,是向西南方;自俄罗斯和内蒙古去成都,都是向南;自云南向成都,则是向北。

这是方向上的不同。交通工具也有不同:乘船须自海航,坐飞机是从天上弧行飞过;再如坐火车、自驾车、走路、骑自行车等,其间曲折更是不同,各路都是一步一风景。

乘飞机的,白天看到的是白云或蓝天,晚上可能看到繁星点点,这是因为时间的不同,而致景色有不同。而自俄罗斯与内蒙古,同时段去成都,俄罗斯人看到的风景要多,而且要办出入关手续,这是法同时同,但起点不同所致。

修炼过程正是如此,一如坐车与坐飞机或步行,要遵守的交通规则也不相同;即便同一个方法,因习人之不同,功态也不相同,修炼 “到位 ”便好。似六祖,虽然一字不识,听闻《金刚经》只一句,即能破妄破幻,一脚踏进玄门。

所以,修炼诸法,根本在心,相由心生,法也只是一个相;修炼之道,其心同,其理同,然而方法各异,因此法由相立。所以,不管佛、道、儒家,或者伊斯兰乃至于基督教门,其差异都是入手方式、方向的不同,其终理无二,都通向一个 “慈”。再推而广之,万事万业无不在道,无不在演道,无不可以以之见道。

从这个观点出发,各派各人,各修各的道,切不可拿自己的方法要求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其他人。

诸相迷人,所以阐说实相无相,需要从虚相入手,老人家通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等语,强调说明一切思闻视听皆不必挂怀,要后人放下分别心。与此同时,也阐明了万事万物的阴阳作用:从一而来,因二成体;虽破其相,终要入相。豫兮若涉、犹兮若畏、俨兮若客、涣若冰释、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混兮若浊,即是修士可以入手的相和可操作的相。豫如何?一志凝神。如何一志,如何凝神呢……犹如何?三思后行。如何思行呢……涣如何?泰然面对。如何泰然面对呢……朴如何?心不含机。如何去心机呢— ——旷如何?心怀慈悲。慈悲如何表现呢— ——浑如何?随喜众生。如何随喜众生呢— ——如此这般,则各项戒律诞生并形成了。认真遵守诸戒诸律,即是外现之功,这是德的表现;做好外功,需要心性的支持,这是德的要求;时日久久,内外合一,渐入佳境自然顺理成章了。太极拳就是如此立相的:为实现内气的流转贯注,则对意念有了要求;为配合气血流注的顺畅通达,需要柔化,于是有了 “用意不用力 ”。为实现有效地放松身心,和实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必须做到呼吸自然,则对呼吸有了要求,是为 “呼吸自然 ”。为防止垂头丧气,实现气机盈转和提起精神,要求竖起脖子平直头颅,则虚领顶劲的规矩出现了,是为 “虚灵顶劲 ”。为了实现虚心实腹,并防止横气填胸,则要求松胸,是谓 “含胸 ”。为实现劲力的松活弹抖,要求身形的对拉拔长,则要求头上领,臀下垂,以此实现脊柱的对拉拔长,是谓 “拔背 ”。为了实现劲力的贯穿和接劲化劲的轻利,则要求肩松下,是谓 “松肩 ”。为防止肘部劲力影响肩部和被擒拿,则要求肘尖下沉,是谓 “沉肘 ”。为了实现虚实的轻灵转换和内气的生成,配合松腹,实现腰为轴,则要求腰部松下去,是谓 “松腰 ”。腰胯一体,臀部骨骼须能收能沉,以配合腹松和实现身法的中正安舒,则要求臀部能敛,这需要胯部的放松来支持,是谓 “松胯 ”或附加 “敛臀 ”。为了防止双重之病,做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则要求下肢虚实分明,以推动周身阴阳二力的换转,从而实现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则有了对虚实的要求,是为 “虚实分明 ”。为了实现劲力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周身完整一气,则要求身体上下相呼应,是为 “上下相随 ”。为实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要求五官百骸同时听命,则对内外有了要求,是为 “内外相合”与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为了实现打手劲力上的无缺陷、无断续,则对劲力的相连有了要求,是为 “相连不断 ”。为了实现内功的要求,实现 “势势存心揆用意 ”,必须把握拳架中的神意运动,则要求能在动态中保持静定,是为 “动中求静 ”。为了实现劲力的严整,和更大的破坏性,确保一击而中,一中而成,要求劲力以旋转方式进退,对劲力的进退有了要求,是为 “螺旋往复 ”。拳,无非一法,也只一理,终究需要一个表现方式,所以说拳以相立,也以相别。

拳以相别

拳术是法,拳学是道,所以鑫公说 “拳虽一艺,而理贯大道 ”。于习武者而言,虽各种拳的根本相同,皆是精气神的作用,但作为拳种,其特点各异,要求必然不同。老人家通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等阐述,让尹子放下分别心,是为了更轻松地进步,此谓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所以,放下不是完全抛弃了标准,似禅宗讲 “放下 ”,这个放下就是规矩或标准,有个放下什么和怎么放下的问题。

所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儒家,要以孔圣的思想作为指南;在佛家,要以释迦佛的思想作为指南;而在道家,则主要以李老的思想作为思行规范。如果无有超越,必须以他们的思想为参照,这是后人前进过程中的路标。因而禅谓修行第一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于规矩,是看破了,还要能再拿起来,如此,在修炼生活中面对各种事物,就能做到举重若轻,随时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放下了。

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从拳论要求或描述来看,约有几下几条: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是立身的标准。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是动态中立身与劲力变换的标准。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是内外动静的标准。 “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是对动静要求的补充标准。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 ”,是行功标准。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是衡量内功状态的标准。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是聚精会神的标准。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是太极的步法标准。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是劲力在外形上的表现标准,非独上肢。

“腹松,气敛入骨 ”,是实现气沉丹田的标准。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是劲力体用的标准。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弥促 ”,是柔化及引进落空的标准。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是放松与听劲的标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是懂劲的终极标准。

“极柔软 ”,是松的标准。

“然后极坚刚 ”,是劲出的标准。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终须完整一气 ”,这是劲力节节贯穿之标准。

都是太极拳,理为一贯,而动作上变化万端,于是太极诸家拳相渐渐形成,从而有了陈式、杨式等拳的区别。

此外,为践行这些标准,又再生了对手眼身步的要求。各式太极拳的要求在文字上表达略有差异,但其根本,都是为了实现拳论的要求,如,为实现 “无凸凹处 ”,则要求拳架触处成圆;为 “实现引进落空合即出”,则要求 “六合 ”。

总之,能实现太极拳论要求的拳,都是太极拳;反之,外形再像,也不是太极拳。如同鉴别大象,无论老、小,或有牙、无牙象,此国、彼国象,是象就是象;反之,如果只是一头猪,不管其体型如何肥硕或庞大,鼻孔里插上两根大葱,乃至插上两根象牙、披上象皮,依然是猪。

所以,做任何学问都需要循规蹈矩,看破打破,是为了更好地拿起来。

老人家说 “混兮,其若浊 ”,这是和光同尘至浑然境界之相,正是对 “湛兮似若存 ”的补充,湛而不自现,即是混兮。老人家至此已多次阐述和光同尘之用,不曾教导后学执著于字面上的纯、素、朴、一、清、正,因而做人或修炼,要能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不可一根筋独自拧着。

“猛回头、急下手 ”都说了,老人家又要说些什么呢?他说要致虚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