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尹子,你当效法得道者。)专心致志,看住自家的清静虚无。
人心微危,难免思虑纷纷,能不理会外界的纷扰,念头自然渐渐平息而能静定。静极必动,此时身内的孕育、生长、死亡过程,一览无余,你就明白事物的一个规律,这就是天道的根本、纲纪;推而广之,天下万物莫不如是,最终都要回归生命的本初,归根道柢。
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算知 “道”了。世间之人都是不明此理而轻举妄动,结果自惹祸患。明白这个道理,懂得常道真容,即能坦然泰然,做到大公无私。公道就是王道,不二之道。王道就是天道,天道即是你要找的 “一”,就是大道。这个大道是永恒的存在。合于此道,即便身死,而 “真我 ”依然能永存。
解曰:
最后一句,有解释为终身可以免除危险,通观本章并结合上下文,其意当指 “后其身而身存 ”。这个 “身存 ”,当指 “真身 ”,即元神 “真我 ”之在。
致虚守静— ——钓鱼之道
老人家首章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万物无不自 “有无 ”出;我从 “有”来,当随 “有”去,复归于 “无”,这是生命的过程,也是炼命的根本。“有”,即是阴阳二气,修炼之道,只是 “致虚极,守静笃 ”,以求阴阳二气和合,这既是下手处,也是根本处。
下手之初,凝神于虚,不起一念,不着一思,即是入 “无”,或虚极— ——静至极处。安守在此虚无状态,则必然不起一念,不着一思,这即是静笃,如此则合大道之性。至静而又静,笃而又笃,不意间光闪气动,即是无欲而得观妙。一如垂钓,任他东西南北风,任他人来人往物来物去,我只管不动声色、不动钓意,专候鱼儿上钩。因而,钓者喜选清静之地,以免人来人往影响清静,破坏自家把握起钩的时机。
但下手之初,心思难免有来有去。一如初次垂钓,饵钩下水后,想什么鱼会来,能钓多少或多大,出来带了多少鱼饵,够用否?昨天某某欠了我多少银子,什么时候能还?家里老婆孩子在干什么?单位还有什么事没?甚至想到新招的秘书在跟什么人来往,此即 “万物并作”之一观。
半天下来,突然察觉所思所想纯是杞人忧天。老婆孩子在家,该吃会吃,该睡会睡;秘书有秘书的生活,自己终非其主。至于能钓几斤几两,还是要看运气;运气不好,鱼饵再多也是白搭,这个过程属 “吾以观复 ”。
终于明白,所有念想都是空想瞎想、胡思乱想,既为钓鱼而来,专心垂钓才是当下正务,此谓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所以三丰师告诉后人,凡欲修命,上坐之后,一枪下马,所有念头尽抛囊中。于是把心收到水上,专等鱼儿上钩,此谓 “归根曰静 ”,“回心转意 ”了。
心既收回,于是专心致志地等着鱼儿上钩。但看鱼线一动一动,即是鱼儿在探钩,此时心不可急,尤须冷静;待觉鱼竿豁地一沉,才可起竿;早也不可,晚也不可。早了惊了鱼儿,不知又要 “观”到什么时候,因而三丰师告诫说 “海底巨鳌休乱钓,恐惊去了不回头”;晚了鱼儿吃了饵,脱钩而去,还笑自家是个笨蛋不知把握时机。因此,钓鱼不可思量太多,能钓多大是多大,能钓多少是多少,只管静之又静、定之又定,湛然以 “观”,此即伯端师所说之 “恍惚之中寻有象,冥杳之内觅真精 ”。突然间手上一沉,此时竿随鱼动,心随杆动,当下即知是鱼上钩了,且不管鱼儿如何,拿了再说!于是毫不思索随手起竿,豁然水面一开,噫,好一条金灿灿的大鲤鱼啊!此谓 “急下手,采先天 ”!因此钓鱼讲究的,是一个自然反应。
首次有鱼上钩,也就知悉鱼上钩过程了,从而懂得如何去把握起竿时机,这是钓鱼之道。
修炼之道,也是如此,及不知不觉间蓦然大震,这即是无中生有处、静中触动时。此时金光闪眼,热浪上滔,此即天地玄门为己开;即刻运行之,就是采药。以后只要身上豁然一动,便是先天来朝,此修炼活子时也。
采药,非人意作主,若有一丝人意,必落早迟,因而要求不采而采,不炼而炼,然后能不神而神。如此,则阴阳化化不已,生生不息,自身一重天地开而 “万物 ”生,拳论说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正有此意。
不采而采,即是不着意而采,纯是自然反应,一任其浅斟低唱、曲折蜿蜒,只是以意思微微跟上,因而后文老人家说,不敢为主而为客,慈俭不为天下先,说的都是炼养运化的紧要之处。
修炼既得真意,即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就知道修炼简之又简,明白无穷功夫只在清静二字,同时渐渐明白恒常不变之纲纪,于是茅塞顿开,有所悟,终于算个明白人了。若不明之,于空想中空作,妄搬妄运,伤身害命亦属正常,这也是太上所诫: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因而伯端师告诫说:“不识阴阳及主宾,知他哪个是疏亲;房中空闭尾闾穴,误杀阎浮多少人。”此谓 “不知常,妄作,凶”。
明此金丹之道,则知蝇营狗苟、斤斤计较,纯粹是浪费神意,了无意趣;也知道放下需要胸怀,不是逃避于一时一事所能为,于是心胸渐渐宽容宽大,这即是 “容”。
能容,自然可以与时俱进,渐渐大公破私而纯以道行了,此谓 “容乃公 ”。
大公无私,即是王道,不二之道。所以帝王封侯,最高待遇是一字并肩王,可以和皇帝称兄道弟了。
不二之道就是天道,天道就是大道,以其无私故成其私之道,这即是大道永久、道气常存之处。
整个过程,即是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
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
何谓太极?太极生自无极,无极阴阳如如运化的状态即是太极,所以,太极就是真如,是道生的那个 “一”,也指先天之气,只是落至后天才再化生了阴阳二相。生天、生地、生万物,都是这个 “太极 ”所为。伯端师说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体,三体重生万化昌”,即是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的过程,也就是无极变成太极状态,然后化育的过程。
从易学的角度而言,天地一气清空,了无一物,久而气机一动,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阴阳遂生。于是形形色色灿然出,万类霜天竞自由,充塞于四维上下虚空。这即是太极一气所为,一气化为阴阳,即是生天生地,万物随之而生。
太极拳动作的千变万化,即是一至于二,二至于三,三则变化万端的过程。如一团泥巴,加工成碗,即是碗之形、碗之用;烧煅成杯子,即是杯之形、杯之用。如果将太极比喻为一团泥料,则碗、杯等物都是太极拳中某一式子。所变的是形,即碗杯的区别;所常(不变)者是料,无论碗杯,都是一个泥的质地。这即是十一章所说的道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因而,此拳名为 “太极拳 ”,是占尽风情!而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王宗岳述之为拳论首句,是开章明义。
《易》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太极拳演变及行功走架的根本理念。两仪即一对互为存在的阴阳,在行功走架中讲究一动一静,动静互为其根;一进一退,进退互为其根;一上一下,上下互为其根;诸如左右、前后、伸缩、收放、蓄发、内外等等,都是两仪之象,两两交合,则呈四象八卦之演变。因此,“一”即是太极;动静,则表现为气之阴阳、身之两仪。身动而心静,心静而神清,一动一静,构建了此拳的存在与生化基础,因此说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拳论所讲述的阴阳,于体,表现的是动静的变化与演绎,如一进一退中,身动而心静,任何一式一势都合于这个道理,这即是有变有常(不变):
变者,动作万千,随意流行;不变者,心静如水,如如不动而阶及神明。
变者,千变万化由我运;常者,下体两足定根基。
变者,往来屈伸窜纵、蓄发进退,毫无滞迹;常者,有来必有去,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无论屈伸进退、上下左右、收放,都是阴阳互为其根。于气,则是通过外形的阴阳运化呼唤阴阳二气,并引导二气的流行演绎。
所以,“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强调了太极拳练习的方向与根本,也是说明此拳名为 “太极 ”拳的根本原因,即合自然中正之道!也就是说,所练的,“非关学力而有为”,非练就一身力气,而是求一真在抱,一团和气在胸。
拳诀说 “仔细留心详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推求的方向或根本正在此。而世间诸事,都有推详之处。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如何自然呢?且看老人家继续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