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婴儿费尽力气爬着去拿不远处的模型,成人往往会一笑置之,随手就把那个模型递给了孩子。蒙台梭利认为,这种成人代替儿童行动的做法是不利于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更值得成人反思的是,成人不仅仅会在无意中代替儿童行动,还容易把自己的意志也强加给儿童。
在罗马的一所精神病医院里,精神分析师夏洛特医生的实验引起了轰动。他发现通过催眠可以实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替换。这项试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看法,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个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夏洛特医生的试验则否定了这种看法,通过催眠,可以使被催眠者接受催眠师设定的人格而放弃自己的人格。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形成是个体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儿童时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儿童的自我创造性极易受到暗示的作用,成人的一些意志会悄悄潜入儿童的意识之中,从而使儿童的人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儿童的人格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形成。
如果用过分热情和夸张的动作来为儿童做示范,就会压抑儿童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判断和做出行动。成人施加给儿童的这个自我,会因为其强有力的作用而取代和改变儿童尚未成熟的自我。
一次,蒙台梭利看到一个大约2岁的男孩,他正在把自己的一双脏鞋子放在铺着洁白床单的床上。于是蒙台梭利冲了上去,拎起鞋子放在了门后的角落里,生气地对小男孩训道:“这么脏的鞋子,不能放在床上!”说完,就用手仔细地拂去掉在床上的泥土。当时,蒙台梭利并没有想要真心训斥这个孩子,只是觉得,应该爱护干净整洁的环境。可后来她发现,无论在哪里,只要这个小男孩看见鞋子都会跑过去把鞋子拎起来放在门后,并说:“它们太脏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一位年轻的妇女收到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打开盒子一看,是一打带有刺绣的精美手帕。这位年轻的母亲拿起一条手帕抚弄着4岁女儿的脸颊,还吹着一只小喇叭,逗女孩开心,边吹边说:“多么美妙的音乐啊!”此后的一段时间,小女孩只要一看到手帕,就会兴奋地喊道:“多么美妙的音乐啊!”另一次,小女孩和祖母在花园里玩耍,看着园丁在给旁边的玫瑰花浇水,就想起花园里的人工喷泉。当她把手伸向喷泉的开关想要打开它时,又忽然把手缩了回去。祖母鼓励小女孩继续做,小女孩说:“不能这样做,保姆说不能打开水龙头。”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比起祖母的鼓励,保姆自以为是的禁令更为有效。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儿童的自我意识极易受到成人的暗示,这是因为,儿童心理存在内在敏感性。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时候,儿童很容易被环境中新奇的东西吸引,同时儿童也会去关注成人对这些事物的态度并加以模仿。儿童的这种特点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儿童可以从成人那里学会处理事物的正确方式。但另一方面,如果成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产生对儿童的示范作用,可能会用自己习惯的快速节奏去做完这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就会通过暗示把自己的人格强加给儿童。
有一位教授曾在蒙台梭利的学校做过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并用胶片把过程录了下来。实验分为两个场景,目的是识别有身心缺陷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同一物体的不同反应。
在第一个场景里,放着一张摆着许多不同物体的长方形桌子,其中包括了一些蒙台梭利设计的直观教具。一组儿童被领到了桌子前面。很快,他们就被桌上的各种物体所吸引了,于是每一个儿童都开始“工作”了,他们拿起一件东西摆弄起来,之后放下再拿起另一件,不知疲倦,脸上带着充满活力的微笑。
另一个场景出现在影片的下半部,第二组儿童同样被领到桌子前面,他们不时地扭头向四周观看,在桌子周围懒散地站着,几乎没有人拿起桌子上的东西玩耍。
很多读者一定认为,上半部的那些儿童肯定是正常儿童,而下半部的儿童一定是那些存在身心缺陷的儿童。可答案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富有活力地从一件物体玩到另一物体的第一组场景中的儿童正是那些有身心缺陷的儿童。而那些正常的儿童却长时间地站着一动不动。他们的行为方式表明正常儿童的标志就是有分寸地行动和考虑周到的安排!
这位教授的实验结果几乎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正常儿童和有缺陷儿童的看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有聪明的儿童才会像影片中的那些缺陷儿童一样充满了活力和好奇心。这个实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虽然正常儿童也会充满好奇,但他们的行动却是沉思的、缓慢的,每做出一项行动决定,都会被自我意识和理性所指导和控制。这种儿童的兴趣一旦被外界的物体激发起来,就能够自由运用,只有经过自我控制的、有节制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通过某种方式到处乱走乱摸去感知周围环境并非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现,重要的是通过控制自己的感觉和运动器官去运用它们,用自己的自我认知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观看了这个实验,蒙台梭利说道:“选择用一种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行动,实际上是正常的,它是儿童的内在秩序的敏感性的一种表现。”对儿童内在秩序的观察可以通过其有条不紊的外部行动来进行。当个人的内在秩序缺乏稳定时就会失去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容易受他人意识的暗示,成为被环境所支配的牺牲品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就像是失去了舵手的帆船,只能在大海上随波逐流。个人有条不紊的行动是无法靠他人的意志来完成的,自己内在的意志力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因为节奏的不同,成人总是用自己的节奏去影响和代替儿童的节奏。这种对儿童意志的暗示和剥夺,就是一种分裂儿童人格的行为。人格的不完整则导致了儿童内在秩序的缺失,而培养儿童内在的秩序则需要周围的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人格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比如性格、能力以及对自我的认知等都开始发展,每个儿童面对相同的场合、相同的情景,对相同的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父母和教师应该注意这一时期儿童人格易受暗示的特点,认识到它的脆弱性,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蒙台梭利箴言: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为以后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也因为其内在秩序敏感性的不稳定,容易受到成人行为的暗示。成人会在无意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就提醒父母在处理孩子的关系时,不能独断专行,影响孩子人格的自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