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指出,在儿童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应该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意志和服从。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而服从则是指个体遵从他人的命令来行动。在大多人的想法中,这是两种对立的行为模式。具体到教育儿童的问题上,则是关于教育应该遵循和培养儿童的自由意志还是教育就是让儿童无条件顺从教师和家长的问题。蒙台梭利认为,意志和服从并非是两个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意志,在儿童的意志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有益的影响。
蒙台梭利指出,在人类的认识领域中,理论学说纷繁复杂,各种理论之间存在着互相对立而又自圆其说的情况。综合各方面的理论,蒙台梭利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儿童意志形成和发展的看法。蒙台梭利认为,人的意志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获取生活经验而慢慢形成的。
一些性恶论者认为儿童生来是不服管教且有暴力倾向的,如果不对儿童的这种倾向严加管教将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这种不服管教的行为,并不是儿童意志的表现,因为这些行为不具有目的性,就像成人的发怒一样,是心理失去控制的表现,因此也不是有意识的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并不一定导致混乱和暴力,那只是在一些情绪极其波动的情况下才会有的表现。而在正常状态下,意志总是驱使人去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做某件事是要解决某些问题,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与主观意愿不服,就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行为。因此,儿童的意志是促进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使自己在意志的自然指导下,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成人是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的。
儿童遵从自己的愿望,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经过多次摸索和练习,来形成自己的行为风格,并将这种风格固定下来。这样就从一种原始的本能冲动演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与成人的想法不同的是,儿童对这种有意识的行为,自己也能够有所觉察。
一位贵族小姐来到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参观,她想通过与孩子的谈话来了解学校的情况。于是她走到一个正在摆弄教具的小男孩面前,问道:“小朋友,能不能告诉我,这就是指导你们游戏和学习的学校吗?”
小男孩的回答出乎了这位小姐的预料:“不,女士,这不是指导我们的学校。我们只是在这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小男孩的回答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指导”和“喜欢”的区别。和人类的其他能力一样,意志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是只有在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才慢慢发展起来的。成人应该做的不是去压制儿童的意志,而应努力保护和开发这种发展意志的能力。修建一座摩天大楼需要经过选址、设计、选择材料、装饰等等许多步骤,而毁坏它却非常容易。儿童的意志的形成与修建摩天大楼一样,这种能力是极其宝贵的,需要成人的重视和保护。
有句歌颂教师职业的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明教师在塑造儿童性格中的重要作用。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的建筑师既非教师也不是父母,而是儿童自己!父母和教师的工作只是辅助性的,真正要看的还是儿童自己的意志取向。当然父母和教师的辅助性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特意说明这一点是为了让成人意识到自己在塑造儿童心理过程中的作用,避免在不经意间就毁掉了儿童的意志。
其实,我们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偏见。大家普遍认为教育可以通过讲授知识道理和树立榜样来实现,但事实并非这样。儿童完善的个性来自于自身各种能力协调发展的结果,而父母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保障儿童的这种自由。
而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只是去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任何违背这些戒律的行为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遵从这些戒律则被认为是好孩子。这种摧毁儿童意志力的行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除了制定各种纪律来约束儿童的意志,有些父母往往还会将自己作为榜样来让儿童学习。传统的教育理念告诉他们:教育孩子,首先要自己做好,他们就会以自己为榜样。这些父母的这种教育模式可以给孩子一些道德准则,但却没有给孩子留下发挥想象力的余地,无意中将孩子的想象力扼杀殆尽。
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教育变得简单了,这些父母也开始批量复制一个个类似的儿童,就像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众人一样!
幸运的是,很多教育家开始对此进行反思。卢梭的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民主主义教育都为争取儿童的自由和权利发出了呐喊。凭借着先辈教育理念的启示和鼓励,蒙台梭利在尊重儿童的自由的问题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蒙台梭利反对以前教育中在教育儿童之前先摧毁儿童意志的做法。她认为教育应该做的是保证儿童的自由,使儿童的意志力得到充分发展。蒙台梭利指出,意志力和服从意识是并不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志力是发展的基础,而服从意识则是在意志力的基础上所作的选择。没有服从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里的服从意识,并非成人的意识,而是儿童自己自然发展起来的意识。服从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只是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服从意识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对自己意识的服从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通过对“儿童之家”里的孩子的观察,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服从意识和个性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起初,这种服从意识接受本能的指导,随着精神生命的成长,则最终接受意志力的指导。在观察中蒙台梭利发现,服从并非儿童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某事那样简单。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胚胎发育到1岁。儿童在这一时期的行为主要受本能的支配,显得很任性,有时候很听话,有时不听话,而这些喜怒无常的反应,没有什么值得推敲的理由,往往与婴儿的生理需求有关。
第二个阶段,1岁到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服从意识的行为决定于自己的能力。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无意识状态逐渐消退,开始慢慢具备意识能力,从而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儿童对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则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就会反抗了。就像没有人会服从用耳朵吃饭的命令一样,因为谁也没有这个能力。
3岁以下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定型,因而也不能有意识地选择,如果成人要禁止这一时期的儿童去做某件事,往往只能强制性地呵斥。不过服从并非就意味着否定。它可以是对他人意愿的满足,也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从事某些活动的能力。儿童这一时期的服从行为和他学会走路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他开始学习走路时,往往是从努力学会站立开始,然后会努力向前迈步,跌倒了再站起来,经过几次不断的尝试才学会这种行走的能力。
在这一时期,儿童具有某种能力,但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服从意志,成人据此就认定他是在故意闹别扭,进而对他严加呵斥,这样做很容易阻碍儿童的发展。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就曾经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有感于以往传统教育剥夺儿童意志的情况,他提出了父爱教育理论。他同情儿童的处境,要求教师对儿童的错误行为持宽容的态度,应该像父亲爱儿子那样对待儿童的不服从行为。就是这位提倡民主的伟大教育家,也往往无法忍受儿童的反复无常:他们有时听话,有时却像故意和大人过不去。他认为儿童掌握了某种能力就应该以后一直如此。但是蒙台梭利指出,其实这是因为儿童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能力还不稳定,所以才会表现得时而听话,时而反抗。就像一位刚毕业的经验不丰富的提琴师,他有可能在一场表演中非常出色,也会在另一场表演中拉错了曲调,这是他经验不多、技术不纯熟的缘故。
这一时期的儿童控制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不但能够顺从自己的意志,还可以领会别人的意图,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出来,服从他人的意志,传统的教育观点往往认为这就是好孩子的最高境界,但他们并不知道儿童意志力的服从还有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3岁到6岁。这时的儿童会渴望顺从,当然只是顺从他认为优秀的人。当儿童能够自由使用某些能力的时候,他们也并没有就此停止发展,而是还要向更高层次发展。他们似乎真的在向教师和父母看齐,仿佛能感到优秀的人的感召。其实这是一种向自己认为的优秀的人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能给儿童带来很大的学习热情,于是他们等待他们所认为的优秀的人来发号施令。当儿童有一天忽然认识到一个成人的能力超出他的时候,他就愿意顺从了,这就是成长。对此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
一位女教师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已经有10年之久了,在管理班级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孩子们都乐于听从她的吩咐。
一次,她对孩子们说:“请大家把各自的东西收拾好……”她才说了一半,孩子们就开始收拾起书包和课本等东西,直到老师又把后半句“在下午下学之前”说出来,孩子们才停了下来,有时候儿童就是这样顺从。这位优秀的女教师说,这样的事情很常见,孩子们都乐意顺从。但她却对孩子们的顺从感到压力,因为也有可能自己的某些命令会影响孩子们的发展,因此,每次在课堂上讲话之前,她总会斟酌再三。
一次,她看到自习课上的孩子在教室里打闹喧哗,就想在黑板上写下肃静这两个字。没有想到的是,当她刚写下第一个字,教室里就鸦雀无声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时刻考虑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责任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或父母的宝贵素质。
蒙台梭利认为,顺从应为人类社会带来益处,如果没有顺从,社会生活就会变得杂乱无章。而帮助孩子学会顺从自己的意志力也是教师和父母需要特别关注的。前面我们讲过,蒙台梭利曾经创造了一种“静默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这种意志力。一开始,蒙台梭利要求所有学生都保持安静。这样,孩子们就会产生一种群体意识感。随着游戏的重复,孩子们安静的持续时间就越来越长。于是蒙台梭利就在这个游戏的最后加上另一个游戏,叫做“点名游戏”。就是在安静中,轻轻喊孩子们的姓名,听到的孩子就安静地会站起来,尽量不弄出声响。这样等到游戏结束,第一个站起来的孩子就需要保持站立的姿势很长时间,而最后一个孩子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等待老师的点名。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们的意志力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了解了儿童顺从意志力的三个阶段,父母就能够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怪异表现”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顺从自己的意志,一方面父母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父母也不能干涉孩子意志的自由发展。
蒙台梭利箴言:
顺从和意志的关系是父母需要特别处理好的,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生命的前6年里,顺从和意志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决定这种变化的是儿童能力的发展。据此,蒙台梭利总结出了儿童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样的阶段划分可以更好地帮助父母去认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