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格,很多人经常在谈话、写作和思考时用到这个词,然而大部分人对这个词的概念却说不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其实,从公元前的希腊到现在,从泰勒斯到弗洛伊德,人类历史上的思想精英们都在尝试着给这个简单的词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然而却往往得不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诚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注释1”所说的那样:“对于性格的问题,人类始终处在试验阶段。”虽然如此,这也并不能说明性格问题是无法研究的。现代心理学对这一概念下的定义是: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个体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理因素的影响,是人格差异的核心。性格也有好坏的区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个体的道德风貌。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性格类型的人,有的人喜欢与物打交道而不喜欢与人交往;有的人和别人相处融洽并能自然地表达情感,待人处事圆滑,给别人以仁慈、乐于助人的印象。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其原因大都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不同。事实上,0~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里,教员们为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份档案,档案里详细地记录着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情况。学校接收的孩子通常都有一些缺陷,只要方法得当,这些缺陷是可以矫正的。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性格缺陷的问题。
一、儿童性格缺陷
孩子性格上的缺陷种类很多,通常蒙台梭利将影响孩子发展的性格缺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那些积极主动克服障碍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缺陷,另一类是那些在障碍面前表示屈服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缺陷。
第一种类型的孩子情绪反复无常,经常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并有暴力倾向。这种类型的孩子的共同点是情绪不稳定,遇到事情喜欢大喊大叫;不服从大人们的命令,具有毁灭性的本能的倾向;自私,有很强的占有欲,有的时候还抢同伴的玩具;贪吃;行为缺乏目的性,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喜欢幻想;喜欢捉弄别人。
第二种类型的孩子通常表现得很软弱,遇到事情总是很被动,态度也比较消极、懒散;遇到困难时总喜欢哭,希望用这种方式得到大人们的帮助;独立性差,喜欢依赖父母,在一些困难面前显得很害怕;喜欢寻求大人的帮助,同时还希望让他们高兴。这种类型的孩子还喜欢撒谎,还喜欢偷东西。
心理上的不健康通常会引起身体上一些问题,生病是常有的事。例如,有的孩子厌食,一点东西都不吃;有的孩子贪食,总是在吃东西,没有吃饱的时候;有的孩子经常做噩梦,半夜里被吓醒,醒后再也睡不着,失眠,害怕黑暗;有的孩子还会贫血或患有肝病等。最让人忧心的是,这些孩子有时在神经方面还出现问题,精神也经常会紊乱。上面提到的这些疾病主要是由于心理不健康引起的,所以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孩子,都会让父母头疼。面对这些孩子,父母的做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采用打骂的方式,有的时候甚至以断绝孩子的饮食等方法对孩子严加管教,来迫使孩子向他们屈服;另外一种做法是想办法摆脱这些孩子,他们给孩子请来保姆,把孩子完全交给保姆管,或者是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这些孩子就成为有父母但没有父母之爱的“孤儿”。
父母的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这样做不仅不能弥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孩子的问题日趋严重。可是,我们仍然不从自身找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抱怨说:“为什么你总是惹我生气呢?”最后,无奈的父母只好放弃努力。
与第一种类型的孩子相比,第二种类型的孩子经常扮演着被遗忘和忽视的角色,他们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的父母甚至错误地认为:这些孩子很听自己的话,是个好孩子;虽然对自己很依赖,但是他们不给自己找麻烦,是一种乖巧的表现。有些父母甚至还这样说:“与父母贴心的孩子以后会疼父母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发现,由于对父母的依赖,事事都听从父母的安排,孩子的动作越来越缓慢,神情也越来越呆滞,有的孩子甚至连走路都走不好。最后,父母只得承认孩子心理有问题,只好去找医生,寻求帮助。
如果我们能正确对待孩子们创造性的活动,那他们的许多心理问题就不会产生了。父母在孩子婴儿期的一些错误做法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我们不能忽视孩子在婴儿期的成长,我们要让孩子在婴儿期就得到足够的机会充实大脑。孩子性格出现缺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们缺少创造性的活动。不能创造性地活动,孩子一样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要么独自待在家里,自己一个人玩耍,除了睡觉什么也不做;要么就是大人们什么也不让孩子干,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的最大弊端就是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时间长了,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从而丧失了自信。
孩子这两种不同的类型都是性格上的缺陷。大人厌烦也好或者喜爱也好都无法使这些的缺陷得以纠正,反而会让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恶化。那么到底该如何治疗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呢?
二、抓住0~3岁的关键期
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性格之所以存在缺陷是因为在性格发展最关键时期(0~3岁),孩子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利于智力成长的环境里,他们的内心处于一种长久的饥渴状态。对于孩子性格上的种种缺陷,无论父母怎么说教、威胁,还是利诱,都将无济于事。就好比对待一个饿了好几天的流浪汉,我们想让他心情好起来,只需要给他一些食物就可以,我们骂他是个笨蛋,或者打他一顿,或者对他说教一番,这些做法都于事无补。
事实上,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被某种“工作”吸引的时候,他们性格上的缺点就会像云雾遇见阳光奇迹般地消散。孩子一切所谓的坏的习惯都没有了,在我们眼前的只是孩子热情专注地“工作”着。
其实,性格正常与不正常的孩子区别的关键所在就是注意力集不集中。一旦孩子集中注意力,父母将发现:往日孩子身上那些不正常的现象都消失了,这些孩子大都展现出自己好的一面来。这可是很多父母只有在梦中才可以看见的场景啊!然而,这些改变并不需要父母做多少努力,因为几乎全部都是孩子自己来完成的。我们要知道,孩子有一种完善自我愿望的本性,在适合的环境中,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战胜自我,克服性格上的缺陷!
治疗孩子性格缺陷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孩子放入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环境里,并且提供给他们感兴趣的“工作”,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在“工作”中获取营养和快乐。但是父母要记住:让孩子做他们愿意做的事,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迫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话。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营养,更离不开精神上的养料。如果孩子能够决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以此来完善自己的性格,那么一切都会正常。即使曾经出现过什么问题,现在也会消失。他们将不再做噩梦,不再厌食,他们的一切都将恢复正常,因为心理缺陷得到了矫正。
孩子性格的发展是自发的,我们不能教给他们。虽然我们可以利用父母的权力来迫使孩子服从我们,但是却不能够强迫他们必须按照我们的意愿成长和发展。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科学地教育,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生活环境,协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个过程。要知道,孩子的发展一旦受到阻碍,势必影响未来的性格。
有的老师总是这样说:“上课的时候我在用心地讲课,用浅显易懂、幽默的话语吸引他们,可是不管我怎么讲,他们就是不好好听讲。”其实不是孩子不想学习,而是注意力不集中,使得自己无法学习。那就要求他们先集中注意力吧,可是这时候已经晚了。打个比方,我们现在要求这些孩子,就好像是在对没有手的人说:“好好写字!”这种能力是在婴儿期形成的,此时我们无法再要求他们具备这种能力了。
既然这样,父母该怎么办呢?有的人就会这样回答:“对孩子要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时间久了就该好了。”然而,直到我们变成了一个老人的时候,他们仍然没有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把希望寄托在耐心上面,以为时间一长就会有所收获。可事实上,仅仅付出时间和耐心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作为父母,只有好好利用0~3岁这一具有创造性的关键期,孩子的性格才会自主形成,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前面讲过,0~3岁这个时期对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儿童在这一时期受到影响、伤害或者是其他不良的影响,性格就会发生偏离,由性格异常带来的缺陷会在儿童的心理和智力上留下痕迹,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因自由空间得以健康成长,他的性格就会发展得比较完善和健全。
一个人心理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之间都有着微妙的联系。0~3岁正是塑造孩子性格,培养其对周围事物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在3岁之前性格上有了缺陷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等孩子到6岁的时候,他身上就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特征,而且这种缺陷已经根深蒂固,在以后的日子里很难再改正了。6岁以后,这些缺陷就会影响到儿童第二个阶段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判断力。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就不会表现出这个年龄本该有的道德水平,而且智力水平也可能会低于正常人,无法形成自己的性格,无法正常学习。在最后一个阶段,这些缺陷还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最终使得这个孩子变成一个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不仅如此,孩子适应社会的性格只能通过自我实践才能得来,成人对儿童性格的发展只能通过说理和劝告,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的思想加以影响,而父母的命令在很多时候不仅无法改变孩子性格,反而会让其性格朝相反发展。
因此,如果不能顺应孩子的天性、本能,无论多么聪明能干的父母都无法教出孩子的性格,因为孩子的性格不是可以随便打造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在遵循孩子的自然天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教育、巧妙的引导,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到干扰和阻碍。如果能做到这些,孩子自己就能够培养自己的性格,并将自身的性格完善和健全。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自己形成的。
我们人类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平等看待孩子和自己的话,就会发现,虽然世界上的人各不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人人都有一种自我不断向前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虽然没有被人们意识到,但它却在潜意识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无论如何,人类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完美性格趋向
下图中心标识“完美”的圆圈代表着在性格上基本达到了完美状态的人。他们不但身体强壮,而且有着更多的精力,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充满自信,有着刚强的意志,有着辉煌的成就,对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有天赋,还由于他们有一对明智的父母为之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一位探险家在南极探险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并没有退缩,因为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在支配着他。相对来说,这名探险家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图_中_不_figure_0127_0001_em”
“图说”人的性格趋向完美示意图“/图说”
中心外面标识“向中心的吸引”的圆圈代表着性格较为坚强并且有追求完美倾向的人。没有任何强迫因素,内心里有各种愿望,并且是自发的。这些人不会去偷东西,不偷东西不是因为怕蹲监狱,而是他们的品质高尚,根本就没有拿别人东西的想法;他们远离武力和强暴,并不是因为有国家法律的约束,他们并没有刻意地遵守着道德规范和法律信条,他们的美德来自追求完美的本性,他们从内心里追求完美。毫无疑问,这些人群在性格形成阶段都是发展比较完善的。
第三圈标识“渗透”的圆圈代表着比较软弱,处于摇摆不定状态的人。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他们离不开安慰和支持,诱惑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有时候使他们惶恐不安,就好像脚底下有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一样。这些人有可能向中间渗透,成为完美的一部分,也有可能向外部渗透,失足成为危害社会的人或罪犯。这些人如果不做出努力就有堕落的危险。因此,父母要给予他们支持,帮助他们防止堕落。
最外面的圆圈代表着性格存在严重缺陷,超出正常范围的人。这些人具有反社会的本性,其中一部分由于缺乏生存能力而成为流浪汉,另一部分由于危害社会而成为犯罪分子。这一小部分的人不能适应生活,可以想象,在他们婴儿时期的成长过程中肯定遇到过很多的障碍,就是这些障碍造成了他们偏离正常的人格轨道,滑入堕落的深渊。
在实际生活中,取得巨大成就的都是那些性格发展完善的人,性格完善的人有一种向完美方向发展的倾向,而性格存在缺陷的人就有向反社会方向发展的可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来自第三个圆圈中的人对第二个圆圈中孩子的教育多数会起到一种负面影响,他们的说教很难让孩子一步步接近完美的人格。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在0~3岁这个最富创造性的年龄阶段里塑造而成的。如果孩子的良好性格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形成,也许就很难形成了,因为它错过了最适宜“发芽”的时期。此后,大人们灌输再多的恐吓和道德教育都可能无济于事。
因此,教育的目的应当是要为孩子的发展扫除障碍,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发展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合适的时间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使人类本能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蒙台梭利箴言:
性格决定命运。优良的性格品质是人成长的最关键因素,一种积极进取的性格,对于成功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性格的发展需要自身的努力,其源泉来自于自身的潜能,做父母的需要给他提供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
“注释1”艾瑞克·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具有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