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地区,诸如休斯敦和达拉斯,在美国房价暴涨暴跌阶段,均表现出房价的小幅稳定波动,即便同样的宽松信用下的助力因素也在这里通行。房地产需求增加的效果,不论其原因是美联储的政策还是其他,都不会引发房价的自动上涨,除非与此同时出现了供给限制,就像我们多次在许多区域看到的那样,住宅和公寓的建筑相对不受太多约束的地区,对房产需求的增加只会引发供给的应声而起,而不是房价的一飞升天。
总之,不止一个助力因素,也包括一些受迫因素,以及一些突发因素,它们全部合力制造了这场房地产市场以及经济的“完美海啸”。也就是说,许多人做了许多错事,才导致经济如此混沌而惨烈。
受迫因素
在受迫因素中,来自政府监管部门对抵押贷款借款人逐渐增加的压力首当其冲,监管部门要求借款人放低信贷要求,这样低收入人群,以及低信用评级人群便有可能成为购房者。尽管这些压力因为有了对种族歧视的口诛笔伐,以及构建“经济适用房”,让不富裕人群成为房主的轰轰烈烈的运动,而充满了政治意义和政治动能,但是,降低抵押信贷标准从总体上来说,使得许多既不贫穷也非少数种族的人群获得了高风险的贷款,为了减少自己的现金支出,他们乐于尝试“创新性”的融资工具,即便他们完全符合30年期,20%首付款的传统抵押贷款资格。此外,宽松信用以及“创新性”的融资工具还使得房地产投机泛滥,房地产投机一跃成为将房价送上九霄云外的强大需求背后的主要助力。
简言之,没有理由认为,大多数采取高风险“创新性”抵押贷款融资工具的人群不是贫困户便是少数种族。在2005~2006年房地产最狂热的时候,更多的次级贷款流向了中产阶级甚至高收入群体,而不是中低收入人群。若以具体的抵押贷款的数额来衡量,富裕人群抵押贷款的数额超过了次富裕人群的两倍,这或许也体现了富裕人群购买房产的价值更高的事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