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18岁剑桥特优生的成长路
6897000000006

第6章 换位思考的魔法

自我中心是孩子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角度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从孩子三四岁起,家长就要让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与人分享的概念。同时,可以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乐于帮助他人,从中得到快乐。

如果你是他,如果他是你

与孩子进行角色的互换思考,是我们在家庭亲子环境中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夏辉和夏彦的小时候,我和妻子都跟他们玩过这样一个游戏:让他们做父母,我们来充当一个年龄不大的孩子。即使以他们的年龄和思想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含义,但是我们却能切身体验一把,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反思自己之前的一些态度,比如,昨天我对他的发火,是不是属于一种过度反应呢?本来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我却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然后错怪了他?

我跟其他父母在一起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发现,大多数的父母不能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可以说中美两国的家长都普遍具有这种习惯,至少无法长期和完全坚持换位思考,总会以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孩子的思想)。所以,如果你真是为孩子好的话,不妨用心体会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希望有什么样的父母呢?体会之后的结论,肯定是你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充满爱心、仁慈、讲道理和明大义。

在经过了这样的思考之后,你还会动不动就朝孩子发脾气,垄断孩子的一切自由吗?因此,角色互换是父母和孩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润滑剂。之后你也会摒弃自己“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念,不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强迫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听从自己的指挥。你会由此醒悟到,原来不止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当父母做错事的时候,作为“孩子”的你也一定期望他们能向你道歉吧?这就是亲子教育的时候我们与孩子和谐相处的另一层含义。

有一项调查显示,当父母对孩子们说“对不起,我错怪你了”或“这件事是我错了”时,孩子会以父母难以想象的包容心原谅他们的错误,且不会出现“翻后账”的情况。在这一点上,父母有时候还真得向孩子学习既往不咎的处事态度。

人无完人,即使是大人也难免在生活中犯一些错误,更何况他们是一个还不谙世事的孩子?从思维的角度来讲,他们与大人并不相同,有着相当的差距。或者说,小孩与家长考虑问题的方法不一样,有时你必须综合他的立场,彻底地融入他所在的环境去思考,然后才能理解他的某些行为。

我们也不能因为平时他表现不好,就否认他也有做对事情的时候。无论孩子做对还是做错,作为父母都应该及时反应,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和孩子进行反馈,哪怕是批评。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与果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父母若是不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反应,而是过一会儿(哪怕只有一个小时)才去指正孩子的错处,孩子的心里肯定觉得特别委屈,也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他们通常盼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家长第一时间的反应,你稍一迟疑,他就会觉得你是在怠慢他,或者是根本就不重视他,没有对他进行关注。

同理,表扬也是如此,及时的表扬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父母是认可和赞同的,这能让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如此坚持下去,你还会害怕孩子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吗?

提到批评,我们应该特别提醒各位家长,当你发现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换位思维去跟他进行沟通,切不可拿起大棒,用父母的角色进行强压。在这一点上,也许大多数的中国家长都认为古训“当面教子”值得推崇,但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孩子也有“面子”,他的自尊心十分强烈,你在别人面前对他进行训斥和否定,会让他觉得原来我爸爸妈妈并不在乎我。孩子的心理其实跟大人一样脆弱,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

正是基于此,我才跟妻子约定,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只要夏辉、夏彦没有把别人家的屋顶掀翻,没去“杀人放火”,不管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断然不能在人前批评他。我们可以缓缓,找一个能跟孩子单独相处的地方或者时间进行批评教育。

事实证明,这样的批评方法很有作用,再有同样的情况,他们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能再犯下同样的错误。这倒不是我们作为家长的怕孩子丢了自己的脸,暴露出孩子的缺点或者让别人觉得我的孩子缺少修养,而是在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他的立场,体谅他的心情。

我和妻子在有些方面会把孩子当大人来看待,但有些方面,因为年龄的因素,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但需要你的理解,也需要你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健康成长。理解和鼓励,都是建立在心灵交融的前提之下。

在国内的时候,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不管上课还是下课,都特别好动,因此他的学习成绩也特别糟糕。有一天,老师告诉孩子,让你的家长来一趟学校,然后她对家长说:“你这个孩子不行啊,太差了,让学校非常头疼,你得好好教育他,不然他会被退学的。”

回家后,父母什么话都没说,没主动提这件事。孩子就忍不住去问妈妈:“老师跟您是怎么说的?”妈妈抬起头说:“哦,老师很认真地告诉我,说你的表现还不错,但要是能改掉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坏习惯就更好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对家长说孩子上课时的确不再有好动的毛病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到了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学校又召开家长会,老师对这名孩子的家长说:“以你孩子的成绩,恐怕只能上个一般的中学了,很让人遗憾。”回家后孩子又问:“妈妈,老师说我什么了吗?”妈妈却很惊喜地说:“老师夸奖你比较努力上进,如果再努力一些,也许会考上重点中学的。”等到中考成绩下来的时候,孩子果然以高出几十分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

这个孩子就在母亲的鼓励下不断成长。到了考大学的时候,学校召开家长会,高中的老师对他也不看好,对这位母亲说:“以你孩子的成绩能考上个不错的重点大学,但清华、北大有点难度。”回家后,孩子又期待地问妈妈:“老师对我是什么评价呢?”妈妈笑着说:“老师认为,如果你肯再努力一些,考取清华和北大这样的名校是没问题的”。

大学录取通知书终于下来了,孩子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立马跑到妈妈面前,满眼泪水地说:“妈妈,其实我知道从小我就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孩子,谢谢您对我的理解和鼓励。”

每次品味这个故事,我都要在心里感慨良久。或许你并不注重对孩子说了什么话,不知道话是轻是重,也不会真正地去注意到孩子的反应。但我要在此提醒家长们,不要吝啬你的鼓励,那是孩子通向成功的阳光,也是换位思想的基础。

我们住在同一社区的琳达是一位单亲妈妈,她和前夫离婚后,就带着5岁的儿子一起生活。她曾经对我说:“我真的不敢想如果我不在了,保罗应该怎样生活,他的爸爸是肯定不会管他的。”她认为儿子太可怜了,完全需要自己的照顾。

所以,现在的琳达每天6点半起床,给孩子做好早餐后,就要匆匆地去社区的一家超市上班,在下班后还要为别人打一打零工,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她跟孩子之间根本没有沟通交流的时间。她说:“现在保罗根本不听话,这让我伤心极了。”我能理解琳达的无奈和无助,这些年,保罗显然已经成为琳达生活的全部指望,虽然她自己很辛苦,却努力让孩子过得好一些。不过,我也曾经跟她的儿子保罗交流过,他说:“我知道妈妈很辛苦,而且我每天都想抱抱她,可是妈妈并不这样认为,似乎我得全优就是她的奖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母子之间缺少互动,琳达认为自己不满10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做法和辛苦,完全忽视了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保罗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他渴望跟母亲沟通,希望对母亲的辛苦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告诉她自己可以为她分忧解难。

于是,我建议琳达借圣诞节假期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好好规划一下去哪儿度假,包括度假地点、出行方式、出行时间,甚至是资金预算,让孩子全程参与,让他帮自己出主意。

度假归来后,琳达好像变了一个人,她高兴地告诉我说:“当我和他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儿子长大了,甚至在度假的时候,他想要完全保护我!”之后琳达和保罗约定好,每个周末的晚饭在家一起吃,饭后还要进行沟通和交流。保罗后来对我说:“妈妈现在就像是我的大朋友,而且她爱笑了,比以前还有活力,我真希望她能尽快给我找个新爸爸!”

有些事孩子没有错

在夏辉6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出去散步,妻子让我们在路上顺便把垃圾扔掉,我走在前面,夏辉紧跟在我身后。这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让孩子定期帮助大人处理家庭内的生活垃圾,培养他们讲卫生和维护好的生活秩序的习惯。

路过垃圾箱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走过去,将垃圾扔进去,而是站在离垃圾箱一英尺的地方,抬手一扔。垃圾袋撞在垃圾箱边沿,落在地上,还散了一地。我故意没有回头,一直往前走。我明显感觉到夏辉停下脚步,再回头时,他正将落地的垃圾袋努力地放进垃圾箱里去,要知道,垃圾箱比他的个子还要高,见我看他,他一脸正经地说:“爸爸,垃圾应该放在垃圾箱里才对!你为什么扔在外面?这样既不卫生,还给邻居造成不方便。清洁工人收拾起来,也很麻烦啊!”

也许有些中国父母会对此不以为然,用种种理由去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觉得这是孩子的错。有些家长说:“儿子啊,这太麻烦了,得向爸爸学习,你看多省事。”这很不可取,本来孩子没错,结果大人却将一些错误的观念灌输给他。

当夏辉纠正我的错误时,我坦然地说:“辉辉你是对的,爸爸做错了!”夏辉这种难能可贵的习惯,不仅仅不会让我感到内心“晦涩”,相反,我会因为他的敢于指正、并不因为我是他爸爸就心存顾忌的精神而高兴。

在国内,父母往往觉得对一个孩子承认错误是一件让自己很丢脸的事情,而在美国这种情况有时恰恰相反。他们觉得孩子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是特别可贵的,更何况的确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呢?所以,做父母的不仅仅要以身作则,还要鼓励孩子指正自己的错误、缺点,不要凭借自己身为父母的权威去呵斥和恐吓他们。

比如说我把垃圾扔在垃圾箱外,这不是什么大错,不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但是这关乎一种可贵的公德心,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一个没素质、不讲文明的、人人厌恶的人吧?如果孩子能勇于指出父母的错误,父母也没必要顾虑那么多,举手之劳,还应该对孩子说:“你真了不起,懂得比爸爸都多。”“你说的是对的,爸爸应该向你学习!”

你不要以为孩子的素质教育,就是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能力,真正的素质教育,更为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有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他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这不仅仅是智力差异,更多的是习惯差异。这些品质的培养,就在生活中一件件的小事当中。强化他们正确的习惯,纠正一些失误和错误的想法,是家长的义务,容不得半点推托。如果你不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那么不到两三年的时间,你的孩子就会跟他的小伙伴拉开差距。

有些家长常常向我抱怨说:“为什么我的孩子会犯一些错误,而且他的毛病屡屡不改?”

首先,当他这样评判时,已经先入为主,自己将孩子的行为判断为错误的(事实可能正相反);其次,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就是缺乏换位思考,没有站在孩子的方面考虑和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正确。

我对他说,不管你的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但这能怪他吗?第一责任人就是家长,因为你从他出生开始就没有做好表率。孩子的习惯有85%跟家长一样,而且你总是在教他是别人的错,他在内心深处就总是在别人别处找原因,根本不会想到自己这里,再加上有一个拒不认错的家长,他的坏习惯能改掉就是奇迹!因此,要想让孩子改掉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首先就是要解决家长习惯于责怪他、同时也怪罪于别人的思维,能把这个思维习惯去掉,孩子成功的几率肯定大大增加,这也是我们所鼓励的素质教育的重点。

有一次回国,我正和家人商量选择什么时候的航班,当时才7岁的夏辉突然在3个小时后敲响了我卧房的房门,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我觉得我们会有更为省钱的方法,您看,我们如果去大使馆办些证件的话,就可以享受到3折的优惠,我们四个人能省下一大笔钱!”

他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其实并不可行。但我并没有对他说你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件事我感觉很欣慰,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能够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想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解决事情,这使我看到了他良好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有这么一个理念: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在我们对小孩生活细节的观察中,就要格外注意这些因素的把握。对于有些事情的处理,我们要抛下自己的立场,客观地去评判他的言行是对是错,这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

让他看到另一座桥

我不止一次在家庭内部的交流中对夏辉说:“你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思考,只要你能想出办法就不要拘泥于一种思维。”所以夏辉从来不会犯一根筋的错误,在碰到死胡同的时候,他总是能想出办法,钻出死胡同。

夏辉在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时期,他在思维这方面总是不知变通,很固执。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办事死求一计的这个特点真是令我束手无策,有时我会想,这孩子为什么这么死脑筋呢?当然这还是源于他小时候的一些习惯,对于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总是表现出异常的专注,比如说他喜欢一支铅笔,就会收集相同的铅笔,一本图书他能要上好几本……另外的一些相似物品却很难入得他的法眼。这种现象在学习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进入状态就非常用心,但是如果没有进入状态就会学的一塌糊涂。

有这么一件事,一次公开课,班里的学生要讲述自己的课外调查结果,因为最初发言的学生是在第二排,所以老师要求那位同学身子背转过去面对大家发言。当轮到我儿子发言时,坐在倒数第二排的他一定要把身子转过去才肯讲,结果引得同学和老师哄堂大笑。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外出野餐,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提议每人唱一首歌,最后当儿子唱歌的时候,同学们都走得七零八落了,只有一两个学生在儿子的不远处,结果儿子自顾自地唱起了歌。

如果说夏辉一根筋,但他在学习方面却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这真是令我伤透了脑筋,最后我和妻子约定制订计划把他的思维拉回来。

现实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有的偏向于逻辑思维,有的偏向于形象思维。我和妻子开始着重训练夏辉的想象力,鼓励和引导他去大胆地异想天开,不拘一格。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欣慰地发现,夏辉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渐渐形成,和以往相比改变了许多。

有一天,夏辉问我:“爸爸,我们都知道4是8的一半,那我说0是8的一半,您说对吗?”我一思考,8可不就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吗?同样的,3也是8的一半。假如家长不仔细思索,乍听之下就否决孩子的想法,其实就等于堵死了孩子思维的另一扇窗口,把他限制在一座桥上走不出来。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就是转向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用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来给问题一个尽量完美的答案。

所以,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认识身边一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孩子一旦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就能在初遇事情的时候找到新办法、新主意来应对新挑战、新问题、新情境了。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不断地怀疑自己当前所持有的知识: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从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以批判性的思维探寻答案,他们的思路将会更加开阔和灵活。

当孩子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时,家长可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全面地参与讨论。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打破大脑中的条条框框,形成一种逆向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在人们所未知或未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并有所建树。

有人落水了,按照常规的思维模式,当然就要下水救人了,但司马光却灵机一动,搬了块石头把缸砸破,让里面的小孩跟着水流出了破缸,从而救了小伙伴一命,这就是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实例。

在美国,有些早教中心对于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很重视,这是因为专家们早就发现逆向思维可以解脱大脑中固有模式的束缚,在你的大脑中构建出一种无法描绘的事物时,有助于你拓宽思路,充分调动起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只有尽量多地给孩子提供在看、摸、尝试中学习的机会,我们才能真正让孩子支配和主宰自己的思维,他们的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大关键。当然,父母也应该尽量地给孩子提供一个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不受时间、空间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战性和有吸引力的环境。如果环境是恶劣的,父母在这方面不作为的话,孩子再怎么努力,恐怕也很难突破思维的瓶颈,发现自己脑海中的“另一座桥”。

宽容的启蒙

我的女儿夏彦小时候是个挺爱“告状”的小孩,我和妻子经常会因为她的高声叫喊而不能安心做事。作为家长,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的孩子经常觉得受了委屈,没处可以申诉,就找你来发泄,请你去替他“报仇雪恨”。此时,家长的言行特别重要。你是顺应孩子的请求,还是借机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呢?有一天,夏彦急匆匆地跑进屋,很是气愤地对我说:“爸爸,哥哥弄脏了我的新皮鞋!”确实,她的新鞋子上多了一个脚印,妻子蹲下身抱住她的肩膀问:“那彦彦,你打算怎么办呢?”她看我和妈妈都没有什么反应,觉得没有人为她撑腰了,便跑了出去,冲着还在玩耍的哥哥的鞋子使劲踩了一脚。夏彦的这种行为,在孩子甚至成人中也并不少见,尤其是国内的一些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都是:“别人欺负你,你也去欺负他!”“他打你,你也打他啊,咱可不能吃亏,得让别人吃亏才行!”这不是在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而是让他的心胸变得狭隘。教自己的孩子睚眦必报,只能占便宜,不能受委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的世界观可想而知。

其实对家长而言,教会他们说一些简单的“对不起”、“没关系”,就能把孩子之间的纷争扼杀在萌芽中,纠正小孩错误的发泄方式。孩子之所以会这么做,有时完全是因为家长在面对这种问题时就是这么处理的。所以,作为家长,要先看看对方是不是故意找自己麻烦,如果不是,为什么非得小题大做呢?最要命的是,你的处理方式使得自己的孩子远离了宽容。那天,我把洋洋得意的夏彦叫到了房间,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振振有词地回道:“外婆说过,别人欺负我,我就应该还回来!”在国内时,外婆确实这样教过她。我说:“外婆说的是对的,但是只对了一半,哥哥弄脏你的新鞋子是不对,但是他也不是故意的呀。如果哥哥跟你似的再过来踩你一脚,这样还有完没完呀?你为什么不能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原谅哥哥呢?”听我说完,夏彦流露出并不理解的表情,于是我把她带到室外,对着夏辉说:“辉辉,你刚才踩到了妹妹的脚,你知道吗?”夏辉明显的一脸不知,说:“对不起呀彦彦,我没有注意到。”

夏彦这时脸红了,她小声地回答:“哥哥,对不起,我不该回踩你一脚的。”晚饭的时候,我提议全家在近期去海边度假一次,趁我的工作不是太忙,享受难得的家庭旅行,同时在家庭会议上我向夏辉和夏彦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海是不是很大?但它不是最大的,你们知道什么比大海还要宽广吗?”儿子和女儿的答案很多,有这样说的,也有那样讲的。我看时机到了,便说道:“比大海和天空都要广阔的是我们的心胸,一个人做错了事,你能用宽容的心去原谅他,就说明你的心胸特别的宽广,那个人也会以宽容的心胸来包容你,和你做朋友,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之后,夏辉和夏彦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夏彦也改掉了“告状”的毛病。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难免会跟别人有些磕磕碰碰,教育孩子以宽容的心来原谅别人的过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你能承受委屈,才能少受委屈。这既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文明,同时也是一种气质。你不要指望孩子长大了自己去摸索明白,这种素质和精神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否则吃亏的是自己的孩子,宽容也是孩子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把钥匙。

前段时间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自己的儿子和人打架了,倒是没受什么大伤,就是给自己惹了不小的麻烦:他被老师请进了学校。来到学校,看见脸上挂了彩的儿子,朋友的确很心疼,但是他并没有立即责骂孩子,还是很客气地走向跟儿子打架的同学,弯身对他说:“你们都是同学,叔叔代他向你道歉了,你能原谅他吗?”

见到我的朋友如此谦虚礼貌,对方的家长也不好再发作了,便答应道:“孩子之间哪有不闹点小矛盾的呀?没什么大事就好!”看到父母这样的反应,孩子们也不再一副恐惧的表情,朋友的儿子主动对同学说:“没事,别怕,你还疼吗?”接着两个孩子笑着“勾肩搭背”地玩耍起来,和好如初了。

老师对此十分感慨,“幸好你们都是懂事明理的家长,不然真不知道怎么收尾呢!父母因为孩子打架的我见得可真多了!”

中国父母普遍“护犊子”,在国内我进行一些家教走访时,对家长的这种心理可谓了解颇深,处处可见。但我要说的是,保护孩子并没有错,可你也要明白,事事护着孩子并不是真正对他好、爱他,你应该培养他拥有健康的心理,只有懂得宽容的孩子才可能有爱人之心、容人之量,成为一个懂道理、识大体的好孩子。

Tips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让孩子学会尊重、接纳他人。

2、孩子要清楚自己的份额是多少。

3、培养孩子的分享、合作能力。

4、鼓励孩子从事群体、对抗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