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个情景:只给两个孩子一个玩具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表现?是的,最大的可能就是争抢。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还会互相厮打,手脚并用。这说明孩子天生是自私的,不懂得分享,他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家长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逐渐懂得社会交往的原则:并不是谁的力气大、谁的声音大,谁就能获得一切,虽然美国现在也没懂得这个道理……你的孩子如何与人相处
夏辉在美国读的幼儿园。他刚进入幼儿园不久,就拥有了不少好朋友。我很高兴他能做得这么好,当然,这也得益于美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对于孩子社交能力培养的重视,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使得孩子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在短时间内和小朋友和睦相处。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那里就是他的一个小社会,他需要在那里接受和学习很多东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作为父母,在孩子与他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要给他们提供帮助,而不只是袖手旁观,特别是一些性格上比较特殊的孩子,就更需要大人的引导。
一般来说,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能够比较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在处理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时得心应手。但如果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就需要家长帮助他们克服最初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顺利融入集体之中。也就是说,对外向和内向的孩子,我们采取的方法应有所区别。前者只需要引导、观察就行了,对后者,我们的工作要做得更多一些。
我的同事史密斯送他的儿子丹尼进幼儿园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开始时丹尼对幼儿园并没有表现出排斥情绪,但到了幼儿园之后,却不能主动和小朋友交流,别人做游戏的时候,若不主动邀请他参加,他也没有主动要求加入的想法。于是他感到很孤独,觉得自己受到了小伙伴的孤立。老师把他介绍给其他小朋友,但效果也不明显。这样过了几天之后,丹尼就不想去幼儿园了。
我当时和史密斯分析了原因:丹尼的不合群与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他在进幼儿园之前一直跟随他的外婆在另一座城市居住(至少这样的时间是比较多的,远离父母,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外婆作为老人,总是喜欢待在家里,很少带他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所以他就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孤独、内向的性格。
我给史密斯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首先,他要经常带丹尼到亲戚朋友家里玩,尽量让他接触更多的人,见识更多不同的场面;带丹尼去超市时,要让他去收款处付款;去动物园时让他拿着钱去买票;看到小朋友跌倒了,要鼓励他去把小朋友扶起来;在老奶奶的小狗挣脱锁链到处乱跑的时候,要鼓励他把小狗追回来。还有,去参加家庭聚会的时候,父母要主动把丹尼介绍给其他人,还要让孩子向其他人进行礼貌性的问候。让他在聚会上像其他孩子一样唱歌和跳舞,并对他的表演充分肯定,以加强他的自信。多在别人面前夸丹尼的优点,让他感觉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要打电话给丹尼的老师,让老师帮助丹尼与其他小朋友尽早熟悉起来,建议老师说服丹尼多参加集体游戏,并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多提问丹尼,让他有更多当众发言和锻炼的机会。
史密斯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得弥补过去的失误,才能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孩子敞开心扉。
“当然,”我对史密斯说,“你一定要有耐心,尽量弥补因为长久不在身边造成的生疏感,要让他充分感受你对他的爱,那样,他才会对你说的话信服,并照你说的去做。”
耐心,是我对史密斯最大的建议。在孩子的人际交往方面,家长最应具备的态度,就是保持足够的宽容,以善意去引导,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
之后,我把夏辉介绍给了丹尼,夏辉的友善与主动让丹尼很快消除了陌生感,然后夏辉与小区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又把丹尼介绍给了他们,他们经常凑在一起踢球或者玩捉迷藏。事实上,那些孩子也成了丹尼的朋友。
一个月后,丹尼已经克服了当初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障碍,不但拥有了很多朋友,而且能够主动参加集体游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事实证明,他做得和其他孩子一样好。
至于怎样让孩子更好地与其他孩子交往,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做集体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孩子的沟通与合作,在交往中培养团体意识和规则意识。要让孩子知道,一支不团结的足球队不可能战胜对手,一个不懂合作的人,也不会拥有朋友。
要允许并鼓励孩子邀请他的小朋友们来家里做客,对孩子的朋友一定要热情招待,这会让孩子感觉到他很有面子,能够进一步提升他在朋友中间的亲和力。有很多父母,他们因为担心孩子们来家里玩会把地板和家具弄脏,害怕他们损坏家具物品,或者不愿意受到打扰,就拒绝孩子带朋友来玩。这种做法其实是很自私的行为,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范围。
在夏辉和夏彦邀请朋友来家里的时候,我妻子会把他们当做客人一样热情招待,给他们准备可口的水果和点心,并能适时离开房间让他们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我家的原则,孩子的朋友就是全家尊贵的客人,不可有丝毫怠慢。有时候,这些小朋友因为过于贪玩,把家里的物品损坏了,我们也从来不会对夏辉或者夏彦抱怨什么。记得有个小朋友弄坏了夏辉的玩具,在小朋友走后,夏辉有点不高兴,我对他进行了开导,之后他明白了友情远远要比玩具重要的道理。他很信服地接受了我的观点,并在以后与小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得更为大度和宽容。第二,要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礼节。比如见面和分别时的礼仪,见了大人要有礼貌,要主动打招呼等等。要提醒圣诞节的时候他们必须给亲戚和好朋友们邮寄圣诞贺卡;在小朋友生日的时候要给他们赠送生日贺卡,还要积极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并在聚会上送上美好祝福。
我和妻子在每一个圣诞节都能收到夏辉和夏彦亲手制作的圣诞贺卡。当然,他们的同学和朋友也会收到。孩子在这些礼节性的交往中,会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属性,在待人接物中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养成更加开放和更为乐观的心态。
第三,要让孩子懂得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关系,只有你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你;还要告诉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意见,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有事情要协商解决。
有的孩子因为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得体恤他人。你就要鼓励他学会与朋友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比如玩具和书籍。还要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比如下雨的时候与朋友共撑一把雨伞。要告诉他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和关心,在别人受了委屈的时候要及时去安慰,在自己感受快乐的时候和朋友分享。
你还要让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完美的,所以做人就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容忍别人的短处,接纳他人,同时也让别人接受自己。还有,要学会宽容。你对他人宽容,他人才会对你有足够的理解,这就是同理心的培养。
记得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夏辉回家,他正在和一群小朋友玩气球,在他们争抢着把一只气球往空中推的时候,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他正想过去把那个孩子扶起来,那个孩子的母亲走过来怒气冲冲地指着夏辉的额头,指责他太不小心,然后拉起她的孩子,扭头就走了。
事情发生得很迅速,让人没有心理准备。夏辉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他站在那里,委屈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走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总会有一些人对别人很苛刻,我们不可能按照自己设想的情景去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像他们那样斤斤计较。人也总会在一些时候被人误解,但是,作为一个小男子汉,就不应该太在乎。你说呢?”夏辉听了之后,缓缓地点了点头。
回家时,一路上夏辉都没有说话,我知道他还没有从委屈中走出来,但这个时候要让他自己去思考和承受,而不能为了减轻他的委屈而去指责那个孩子的妈妈。毕竟,他将来要面对的社会,会出现更多复杂的情况,要远比这件事更难于应付。
第二天,我对夏辉说:“你能继续和昨天的那个小朋友做好朋友吗?”他想了想使劲儿点了点头。我给了他一个拥抱,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相信夏辉能从这次小挫折中体会到很多东西,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将因此增强。后来的事实证明,夏辉确实主动跟那个小伙伴进行了联络,约他一起玩游戏。对待他的态度,和之前没有什么区别,两个人的关系还是一样的亲密友好。
我们必须教会孩子懂得互相尊重,同时,主动交流和沟通还要抓住恰当的机会。在夏彦刚上幼儿园不久的时候,有一个坐在她身后的小女孩,总喜欢拍她的肩膀,上课的时候也动不动会这样做。她回家之后对妈妈说,明天她要告诉老师给自己调位子。妻子有一点为难了,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讨论这个问题。我问夏彦,那个孩子到底为什么要拍她的肩膀,夏彦摇头说不知道。
于是,我对她说:“其实,那个孩子是喜欢你,想和你做朋友,所以才拍你的肩膀,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明天你主动找她玩,和她做朋友,告诉她下课你们可以玩,但上课不可以互相打扰了。”第二天,夏彦就照我说的去做了,晚上回家的时候,她高兴地对我们说,她已经和那个女孩成为好朋友了。
第四,拥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得到别人的赞赏,拥有丰富多彩的爱好也会受到别人的青睐。所以,我们要注意在这些方面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说话风趣、兴趣广泛、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等等都是交际的桥梁,这些桥梁会让孩子与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友谊一般都是以共同的爱好为基础,拥有了共同的爱好,就有了共同语言,也就有了相互吸引的力量。有一句老话说得很好:“别人不邀请你去游泳池,是因为你不会游泳。”当你具备了一些东西,就会创造更多的机会。
第五,我们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他们。
在实际的交往中,有的孩子会有一些不良的交往习惯,比如说话尖刻、喜欢发脾气、喜欢卖弄自己、自私自利等等,这时你就应该及时指出,并且帮助他们纠正。因为这些缺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与其他孩子的交往。受挫的孩子往往更能听进别人的劝告,指导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平时。所以,孩子的情绪受到打击并且对此感到疑惑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抓住机会,教导孩子在交往中要谦和宽容,并明确指出他的缺点,告诉他哪些做法是正确的,而哪些做法又是不妥当的。
还有,我们必须告诫孩子,一定要避免攻击性的言语和动作,要知道,朋友是从交心获得的,而不是来源于暴力的胁迫。如果你的孩子让他的小伙伴感到惧怕,这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怎么样与人相处和与人相处得好坏与否,决定了孩子的朋友圈和孩子在群体中的位置,甚至决定了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所以,从现在起,你就要引导孩子更好地与其他人交往,这等于及早给孩子架设了一条通往光明前程的桥梁。为了孩子,年轻的父母们需要让自己学会做一名合格的桥梁工程师。
自闭的信号
在一次与莱拉小姐进行交流的时候,她说,在她的班里有一个孩子被送进了医院做深入治疗,因为那个4岁的叫做詹妮的女孩患了严重的自闭症。
在之前她就注意到詹妮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比如她不太喜欢说话、不喜欢做游戏、不喜欢与人交流、表情很木然等等。她曾经建议孩子的父亲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但那位父亲并没有那样做,他的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而且他认为孩子只是内向,不愿意交朋友,因为孩子从小就是这样。
直到后来,有一个男孩子去拉詹妮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被詹妮在胳膊上咬了一口。老师去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她依然一言不发。这时候莱拉觉得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她打电话给了詹妮的父亲,要求他必须马上带自己的孩子到医院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詹妮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必须到专门的儿童心理康复中心接受治疗。
莱拉对此感到万分难过,她觉得自己应该早一点为詹妮做点什么的。因为自己的失误,她让这名儿童错过了及时的治疗机会。
但其实大多数时候,老师面对自闭症儿童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需要让孩子到专门的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还要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做系统的康复训练。
从这一角度来说,对我们家长提出的要求就是: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症状的全部知识,以便能够做出及时的判断,帮助孩子摆脱自闭的困扰。
在学术领域,自闭症也叫孤独症,一般认为是一种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精神疾病。患了自闭症的儿童除了智力水平偏低、感觉迟钝、行为刻板、脾气古怪之外,还表现为语言障碍和交流、沟通障碍,孤独离群,不喜欢集体游戏,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情感依恋。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他们进入社会后将无法正常与其他人交际和从事基本的社会工作。
至于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大多数是生物和遗传因素所致。但有专家研究认为,自闭症患儿的比例从以前的约千分之二,上升到近年来的大约千分之七以上,让人不得不考虑其中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
那次在丹尼出现类似自闭症的征兆时,我建议史密斯带他去医院做检查,结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丹尼不属于先天性或者生物性的自闭症,但已经有了自闭症的倾向,治疗相对容易一些。在做过了一些心理辅导和简单训练之后,他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后来,主要还是通过老师和小朋友们的亲近与帮助使丹尼走出了自闭的阴影。据史密斯分析,丹尼的病因就是来自后天的影响,丹尼母亲暴躁的性格和对孩子缺乏关爱是导致丹尼患自闭症的根本原因。
有一位专家对后天性自闭症的诱因做了一个总结,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无法从家庭当中得到应有的关爱。当代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给人们造成了空前的心理压力。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加之人们被各种庞杂的信息所包围和淹没,造成人们潜意识中对人际交往与各种信息的排斥。一些年轻的父母忙于应酬和工作,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心,或者对孩子态度粗暴,把孩子当成发泄对象,导致亲子关系日趋淡薄。孩子因备受冷落,缺乏亲情的滋润,也就容易引发后天性的自闭症。
据有关调查,患了自闭症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有一半以上性格急躁,经常训斥甚至动手打孩子,或者只是随便把孩子让老人单独去带(这在国内的家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二,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比如,有些家庭因为自己的富足而由母亲或者聘请专人专门照顾孩子,为保护孩子而不让他与外界接触,缺乏朋友和必要的交流,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离群和自私,排斥他人,逐渐发展成自闭症。
第三,父母离异或者感情不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争吵和关系破裂,会在孩子心底留下很深的伤痕,亲情的残缺与畸形的家庭关系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与内心深深的自卑感,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和排斥,这种情绪将长时间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困扰,最后发展成严重的自闭症。
第四,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有些国内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在这方面急于求成,为把孩子培养成合乎自己理想的人,无视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给孩子增加课业,报各种各样的诸如钢琴、绘画、书法之类的学习班,让孩子不堪重负。孩子因此失去了游戏和玩耍的时间,无法与同龄孩子正常交流,造成心理上的极端排斥和失落。一旦做得不好,父母的斥骂也会令这种排斥与失落摧毁孩子的心理堤坝,跌入自闭的深渊。
父母要通过细致观察来发现孩子的异常情绪,及早预防自闭的发生,但也并非根据某种倾向就可以认定是自闭症了。而且,有些孩子被怀疑是自闭症,其实不一定准确。
我的妻子就曾经对夏辉有过无谓的担心。夏辉喜欢独自摆弄玩具和模型,有时一两个小时都不会离开自己的房间。妻子因此不无忧虑地问我,这是不是自闭症状。因为自闭症状中有一条是喜欢长时间默默地独自摆弄机械类玩具,并且拒绝与其他人分享。
我听了妻子的话哑然失笑,我告诉她她是杞人忧天了。自闭症典型的症状是交流障碍,除了孤独地摆弄东西之外,不会有其他诸如与人交流和做集体游戏之类的渴望。而夏辉在摆弄模型之外,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会高谈阔论,甚至有时会成为其他人关注的中心。他也喜欢做集体游戏并乐于帮助他人,对父母也没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虽然有时喜欢保留一点小秘密。我相信如果在他摆弄玩具的时候其他小朋友来找他的话,他会很乐于与其他人分享玩具和快乐。
美国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显示,若是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如下的一些表现,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有自闭症征兆:
叫孩子的名字时他反应不明显或者没有反应;见了人基本不笑;总是喜欢独处,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如沉静);一般不喜欢玩具,也不愿意做集体游戏;经常用自己的脚尖走路;对某些物体异常感兴趣,非常执着,不听劝告;到1岁了还不会发声或没有咿呀学语;1岁了还没有常见的手势(如指点或者挥手告别);到16个月了还不会说单个的字词;到2岁了还不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孩子已经习得的技能忽然有所倒退或者丢失。
一般来说,生物性和遗传性的自闭症在3岁前即有征兆,最佳治疗年龄在6岁之前,错过机会,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后天性自闭症则在年龄上会延伸得更宽,需要综合判断,而且要有观察的耐心,不能轻易做出结论。
对于生物性和遗传性的自闭症,我们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早地发现和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充分的治疗。至于后天性的自闭症,则要从源头上予以全面的预防。儿童时期的自闭症发病比例的日益增长,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后天性自闭症呢?在上述的介绍中,后天形成自闭症的病因已经基本明确,我们可以对此对症下药,引导孩子多交朋友,拓宽交际渠道,让他们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健康成长。
首先,你要鼓励孩子走出封闭的楼房,到视野开阔的集体游乐场所与小朋友们交朋友,一起玩耍。现代人生活和居住的楼房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箱子”,要突破这个“箱子”的局限,给孩子更多更宽敞的游戏和交往空间。
第二,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交往中体会和理解朋友的重要性。所谓情商,即孩子的情感与意志品质所达到的水平,而集体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激励、认可、合作等是提高情商的重要手段。
第三,你需要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不但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交友、玩耍,自主组织活动,还要教给他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当然,适度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也非常必要,他们在挫折中的反省比大人的说教更有效。
要记住,孩子的“自闭”其实源于父母的“自闭”,孩子的身上表现出的一切,都有你自己的影子。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年轻的父母们有必要时时反省,寻找和弥补不足之处,以后才能做得更好。
不要惩罚“少言寡语”
夏辉并不属于那种性格非常外向的孩子,他在家的时候话不是很多。但莱拉小姐说,夏辉上幼儿园的时候,与其他孩子相比,话并不算少,特别是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或者做游戏的时候,他更像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
自从上了中学之后,夏辉在我们面前似乎有了很多秘密,对父母显然有一定的防备心理。我妻子有时感觉困惑,她一直自诩尊重孩子的秘密和自主权,那夏辉为什么还要对她有所保留?她还说,夏辉上中学之后在家说话不如以前多了;相反,夏彦这个小家伙随着岁数增长,与爸爸妈妈的话越来越多,倒是有成为“话篓子”的趋势,有事没事就喜欢搂着父母的脖子说说话、撒撒娇。
妻子很担忧,但我对她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夏辉虽然只有12岁,但也是中学生了,孩子在逐步长大的过程中需要用秘密来武装自己的领地,以加强他们的独立意识。至于说话多少,男孩子和女孩子本来就有区别,一般来说,女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要比男孩子普遍高出一截,这早有定论,而且这一观点有其生理学的理论依据。再说,我们也从来没有压抑过孩子的表达欲望,反而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相信自己做好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史密斯说过的一件事。因为丹尼的性格内向,见了人不愿意说话,他的妈妈感觉在人前很没有面子。有一次搬东西上楼的时候,她把腰扭了,让丹尼去小区诊所请医生来给自己看一看,丹尼扭捏着不愿意去,因为那个医生曾经嘲笑过他是个小“雨人”。
丹尼的态度顿时激怒了妈妈,妈妈斥责他是个没用的东西,连句话也不愿意说。然后还命令丹尼站在地板上半小时,作为对他的惩罚。当时丹尼委屈得泪都掉下来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很勉强地去楼下替妈妈叫来了医生。
这对于丹尼十分不公平。尽管丹尼的妈妈可能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她惩罚孩子的做法和伤害孩子自尊的话都是极为错误的。其实,丹尼的妈妈不仅不应该斥责和惩罚孩子,而且还需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以往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否尽职尽责。而实际上,丹尼之所以少言寡语,问题正是出在他的父母身上,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对丹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缺失。
孩子的语言能力应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着力培养,但是否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去帮助孩子开始他们的训练呢?
从半岁到三岁之间,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咿呀学语阶段,这一阶段孩子有表达的欲望,但只能用轻重不同的模糊音节与大人交流;第二个阶段是单词表达阶段,也就是只能蹦出单个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第三个阶段是双词造句阶段,能用两个词来组成简单的句子;第四个阶段是简短句阶段,能连缀成句,但会像发电报一样简短;第五个阶段感知语法形成整句阶段,就是已经能够清晰地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意思了。
这几个阶段,不同的孩子会有早晚之分,与孩子大脑语言中枢的发展相匹配,早一点和晚一点都属于正常。但在这几个阶段中,大人并不可以置身事外,尽管孩子不能完整重复你说出的话,但他认真地注视你的时候其实是在专心听你说话并用心记忆。如果此时父母疏于与孩子交流,自然会影响孩子将来说话的能力。
在和他们的交流沟通中,父母不仅应该主动与孩子说话,还要想办法给孩子注入说话的动力。
有一个母亲,她因为自己的孩子说话太少而感到万分焦急,觉得小孩一定出了什么毛病。但是后来经过观察,她才发现,原因是家里的老人和保姆对孩子照顾得太细致入微了。孩子一有什么表情,不用开口,大人就知道他想要什么(比如要玩具、吃东西、小便),这样因为缺少了语言交流的动力,也就失去了训练说话的机会。
再有一点就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作为父母,是否给孩子创造了语言交流的环境。
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烈的交流愿望,他们见到同龄的孩子就会产生亲近对方和同对方说话的想法。如果父母能给孩子多创造一些接触同龄孩子的机会,并引导他们在一起用还不成熟的话语交流自己所关心的事情,对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将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还有,给孩子请保姆的时候,要注意保姆是否口齿伶俐,发音清晰。保姆与孩子朝夕相处,其语言表达能力将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再者,即使是与大人相处的时候,也要鼓励孩子向大人提问和回答问题,锻炼孩子多说话的机会很多,家长要注意多观察。另外,你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后,可以要求孩子复述一遍。更进一步,你还可以鼓励孩子创造故事,给大人讲故事,在他们组织词句把大脑里想到的故事编织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他们的表达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个层次。
孩子上学回家之后,作为父母,你要求孩子把今天学过的课文朗读或者背诵给你听了吗?孩子朗诵完毕之后,会因为父母赞赏的目光而充满自豪,他们不但会因此提高学习兴趣,还会把给父母朗诵变成一种期待,这种期待就给孩子说话的能力插上了翅膀。
你给孩子买一些有趣的故事书了吗?当孩子津津有味地看书的时候,他会拒绝你要求他大声读出来与你分享的要求吗?你还可以鼓励他到小朋友中间去读,做一个受欢迎的讲述者,让他在充满自信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当然,有趣的不仅仅是讲故事,任何有趣的话题都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载体,并成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绝佳素材。
在孩子说起学校里要举行朗诵比赛的时候,你鼓励孩子报名了吗?在他决定参加比赛之后,你还可以与他一起寻找演讲的话题,或者根据演讲的题目寻找素材和写作演讲稿,并给予他正确的指导。父母的鼓励和帮助是孩子最坚强有力的后盾。
6岁前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的语言发展环境非常优越的话,那他将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明显超出普通水平。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少说一些话也没什么啊,不是都说“沉默是金”吗?做人就要少说话多做事。持这种想法的父母,无疑是把一种成人价值观灌输到了孩子的身上。
而且,早有研究表明,“沉默是金”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合于家庭和孩子。有一个儿童教育机构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那些过于少言寡语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学习和成功的几率明显低于气氛活跃的家庭。孤僻寡言的孩子大多与同学、朋友不合群,与父母冲突也比较多,不善于表达也成为他们与他人交往上的瓶颈。至于丹尼的问题,经过史密斯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丹尼的妈妈也主动反省了自己的做法,她向丹尼真诚道歉,改善了和儿子的关系。
于是,笑容又渐渐地回到了丹尼的脸上。那些因为孩子“少言寡语”而责备甚至惩罚孩子的父母,都应该反思一下。
其实你要惩罚的,不应该是孩子的所谓“错误”,而是自己作为父母的失职。请一定记住,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爱、理解和鼓励。孩子拥有了这一切,就像植物拥有了阳光、水和空气,会更加茁壮地成长。他们在这种健康的环境中,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Tips
以下几点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1、培养孩子积极的交往态度。家长为孩子创建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家庭,经常一块游戏,让孩子的内心深处没有恐惧感。同时,多为孩子创造和人交往的机会,多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使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
2、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效的语言沟通非常重要,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让孩子多听故事,还要多讲故事,训练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
3、引导孩子掌握交往技巧和交往规则。
4、教育孩子宽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