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6882900000028

第28章 源论篇(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

第一,人是社会的存在物,考察人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人的社会性:

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社会本质是在其劳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是随着经济和社会而发展的。人的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同一过程中彼此影响和制约的不同方面,人的发展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马克思并没有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笼统的问题,只是表明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立场和方法。

第一,人的本质只能是“现实的本质”。没有超越社会、超越历史的抽象的人的本质,只能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和历史进程中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恩格斯在比较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时说黑格尔的法哲学“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法律、经济、政治的全部领域连同道德都包括在这里。在费尔巴哈那里情况恰恰相反。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到的那种抽象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黑格尔接近真理,只是唯心主义立场使他扼杀了辩证法的革命本性;而费尔巴哈虽然以人为出发点,但他的“人”又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最终又滑向了唯心主义。

第二,人的本质只能在实践中形成。黑格尔的人虽然以精神的形式出现,但他把人的自我创造看做一个过程,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虽然黑格尔的劳动更多的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并非现实地改造自然的活动。费尔巴哈用感性的人去否定思辨的人,但他不懂得人的感性活动是作为感性劳动和创造,不是把感性看做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因而,最终他的感性的人又变成脱离社会历史发展的抽象的人,陷入历史唯心主义。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在实践中,人一方面改造了对象世界,另一方面也改造了自身。

第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的、法律的、政治的、思想的)中把握人的特定本质,最终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如果试图寻求普适的、绝对的人的本质,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人的本质下一个完整确定的定义,而是在对旧思想的批判中,在领导无产阶级的斗争中,阐明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规定,而且也批判了他规定人的本质的具体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并不否定人的自然属性。而认为人的这种自然本能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生理基础。人的生物本能不仅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人的许多行为也会受到这种本能的驱使和策动。对诸如饮食男女这样的自然本能,旧唯物主义及现在部分对人性作片面理解的人都认为它是人性的根本特性,一些文学作品以暴露了人的自然本能为写作宗旨,赤裸裸的宣扬人性中的生物本能方面,而忽视或抹煞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即人的社会存在性构成了人的“社会本能”,而这种社会本能是人性中的本质特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实质。这样。就把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本能区别开来。正因为人的这种社会本质,使得人和动物虽然都有满足饮食男女等自然本能欲望的要求。但人类饮食男女的内涵、方式、目的与动物决然不同。性交对动物来说只是交配和繁衍后代,对人类来说还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吃喝对人类不只是充饥,还有饮食文化的意义。可见,人的本质既包含了自然属性,也包含了社会属性。如果只把人的自然属性当做人的本质,只强调人的自然本能,而忽略人的社会本能,并将此当做人活动的惟一目的,就会使人的本质抽象为动物的性质。马克思在充分肯定资本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伟大文明的同时,又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人的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平等、人权,归根到底是资本的特权,因而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会破坏社会个体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其自身发展的完整性。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发展,实质上是以牺牲大多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随着新社会形态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成熟,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所取代。马克思将此称为第三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了阶级、压迫、剥削,实现了人类解放,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飞跃的社会,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从实践改造世界的意义上,马克思曾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化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人对自身能力、水平和力量的评估,不可能直接求之于人自身,而必须求之于人的“对象化存在”。

因此,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的。

二、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社会的内涵

1.社会的含义

.每个人都在一定形态的社会中生活,人们每天都在与社会接触。然而,社会是什么呢?

关于人类社会起源的传说和学说出现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人自身尤其是关于人类起源的认识都是相当幼稚的。我国远古流传的“女娲造人说”和欧洲中世纪流传的“上帝说”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占有统治地位,无论是女娲用水和泥造出男女泥人还是上帝用泥先造男人,再用男人的肋骨造出女人,这些传说都反映出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探求和对人类社会起源的美好愿望。当人们的认识能力无法破解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神秘和人与自然界的相依关系时,只好借助于神灵、亡帝来保护自己。使人类起源问题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31年至1836年历时5年,通过环球航行考察了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于1859年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论证了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和人类都是在“生存斗争”中经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实现进化的,由此提出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观点,从而推翻了“上帝造人”说,使人和人类社会起源学说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对人与猿的根本区别,人怎样从猿进化而来做了深入研究,阐明了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原理,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起源。

2.社会涵义的本质

我国古代书籍记载,“社”是指用来祭神的地方,“会”就是集会,表示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西方国家的社会学者由于具备了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对社会的理解上已触及其内涵的一些主要方面,但还未指出社会的最本质的内容。其中社会契约论和社会有机论是最有影响的代表性学说。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在其(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出,国家或社会是由许多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人自由协议和通过契约结成的。即国家和社会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是抽象个人的机械结合体,由于其学说脱离人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或生产关系。因而最终不能正确解释社会。社会有机论学说的创始人是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是把社会或国家比做生物机体组织的学说。后来,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斯宾塞成为“社会有机论”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一切发达的社会都像生物机体一样,具有三个器官系统,即相对生物有机体的营养系统、循环分配系统和调节系统,社会则有生产工人、运输业和商业以及政府管理系统。因此,生物个体之间以竞争求生存发展的自然现象也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竞争使个人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保持均衡状态,斯宾塞用生物发展规律代替了社会发展规律,这一理论也不可能正确地解释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以后,才从本质上揭示了社会的涵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首先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相互交往的产物。因为任何人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来维持生存,同时与他人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相应的其他交互关系。所以,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20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说明,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条件。社会的有机性在于人的有机性,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条件偶然存在。“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63页。)

因此,就实质而言,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基础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称。

(二)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过程及主要任务

当一个人脱离母体来到世界后,随着个人由幼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各方面逐渐成熟,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这种社会化是人一生的过程。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青年,对社会的依赖性较大,经济上还未独立,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还未完全形成,是处在从依附性向独立性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学习、准备以最终成为社会人的过渡,或者叫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一是应从总体上了解、明确特定社会的规范及对个体的要求。由于人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任何个体不都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而存在和发展。因此,要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就必须遵循特定社会的规范。作为大学生应了解国家和社会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二是在总体上应具备达到这些规范要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能够正确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按照社会的总体要求塑造自己的人格追求。只有当人获得这些基本的能力时,才能自觉地适应社会。

2.青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青年期是人生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青年向往发展与成熟的特点,使他们尤其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前途。“人生的路该怎样走”,“怎样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这样一系列的人生问题常常困扰着青年。在青年期,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继承性向开拓性过渡。同时,青年时期也将获得或准备获得职业角色和婚姻家庭角色这两个人生最重要最基本的角色,这对青年社会化的基本完成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青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政治社会化。表现为接受特定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现实,遵从社会的政治规范以及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政治观念。政治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课题。青年人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现实与发展。但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往往使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片面性、肤浅性和幼稚性。因此,青年政治社会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首先要强调接受适应社会的政治现状,进而要自觉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第二,道德社会化。即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不断内化。而形成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道德信念。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道德社会化的过程。青年在继承民族传统道德的同时,也必然在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发展变革,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和新旧道德的冲突中审视社会,把握自己,最终确立适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在社会转型期,青年道德的社会化呈现出较大的复杂性和普遍催。

第三,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在人的一生中,性别角色始终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性别角色的认定和完善构成自我意识自我认识的重要前提。一定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体系直接影响着对男女性别的不同要求和期待。因此,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要求个体不断接近社会特定的性别规范目标,而形成不同性别的人格、心态以及行为方式。

第四,知识能力的社会化。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谋生、立业和发展越来越与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联系在一起。生活的基本技能以及职业与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了青年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课题。青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求知,他们通过吸取前人各种知识经验而使自己充实成熟并变得富有竞争力,他们根据各自的价值标准取舍各种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而不同的知识结构则显示出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区别。因处于世纪之交的大学生,应面向21世纪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和发展自己。

第五,心理素质的社会化。即要逐渐形成较为客观稳定的自我意识;具有应付各种人生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在充满竞争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和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对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来说,没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以致产生心理障碍。因此,面对社会变革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心理素质社会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