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6785400000012

第12章 湖北人

1.外貌特征

湖北人大多细眼,圆脸,额稍宽而坚硬,鼻梁略挺,面色较白,介于商人与书生的气质之间。女子皮肤圆润,眼放灵气,含情,似有诗情画意;男子眼光精亮,敏锐带有挑衅的目光,给人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眼神与面部表情同时发出信息——是善意,还是恶意,你很难弄清楚,给人一种几近诡秘的感觉。

2.性格特点

湖北人的性格很复杂。湖北人精明,但却不像上海人那么能算计,那么利己;湖北人聪慧,但却没有广东人那样深藏不露的沉着和灵活多变的花样;湖北人仗义,却往往又给自己留有余地;湖北人直爽,但与没遮没拦的东北人相比,这种直爽又有限得很,难免不带上点小弯弯;湖北人天真,见朋友,什么事都连兜带底地说出来,但最要紧的事也总还能压在喉咙里;湖北人常常是随意而粗心的,但这随意和粗心中又时见规则和细致;湖北人常常也是能言善道的,可那些言谈绝没有北京人的油滑和刻薄。武汉人做起事说起话来,容易给人很厉害很硬的感觉,而实际上武汉人大多都颇厚道。相处久了,你还会发觉这种厚道实际来自于内心的老实和一点胆怯,湖北人从表面上看喜欢说大话,好在人前摆谱,但他们只是要一点小面子,真正说来,他是并不骄狂,甚至可以说,在他们的骨子里有的是一份谦卑。湖北人远不像上海人和广州人那么排外,那些地方的人一听到你说的不是本地方言,便立即态度恶劣起来,湖北人却不,相反地他们对外地人格外热情,甚至比对本地的人还要友善得多。

总之,湖北人的性格中有韧性、有蛮劲,也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这种精神和爽朗相结合,就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3.与湖北人交往的方法

湖北地处中部,北邻河南,南接湖南,自然条件很好,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北佬有“九头鸟”之名,兼具楚人的蛮气和灵气,聪慧精明而好勇斗狠,出了不少文人武将。他们为人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又火气很大,喜欢内斗。不像山东人那样“团结”,也不像广东人那样喜欢自我宣传。因此,省会武汉乃九省通衢,虽是数得着的大都市,但却因为冬冷夏热,以气候不好着称。实际上,要说气候,武汉并不比济南、长沙等城市差,名声却比它们坏;武汉自然风光优美,有山有江有湖,在中国大都会中也算首屈一指,却不被人们所认同;济南大明湖与武汉的东湖相比,简直差了好几个档次,但大明湖名声在外,而东湖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人说“北有少林,南有武当”,但湖北的武当山终不像河南的少林寺那样名声在外。

湖南人说湖北人太精,干不成大事,但是成事者却大多出自湖北。湖北自古出美女,王昭君便是一例。武汉漂亮女孩儿不少,一口武汉话却显得她们很粗俗,然而她们一旦说起普通话来,却又显得柔媚多姿,别有风情。

与湖北人打交道时应多倾听对方的意见,不可太显示自己的才华,交往时不必太拘泥,随意一点,但要留点心眼,你若是有好的对策、好的方案、好的生意,你可千万别急于抖出来,否则会上当。

4.种族源流及特性

武汉这个地方一直被人们称作“江城”。它之所以有着这样的称呼,自然是因为它坐落在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之滨的缘故。其实将武汉称为“湖城”也是不错的。它是“千湖之省”湖北省的首府,环绕着它的湖泊至少也有一百左右。这些湖泊便如明珠或玉披挂在武汉的身上,有风吹过时,说不定还会听到它满身叮当作响的声音。久居的老人们能听得出,那是江之涛和湖之浪因风的撩拨而发出的回应。

武汉人有着兼容并蓄的精神。武汉人既有开明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武汉人崇尚文武之道,敢为天下先,有反封建精神,1911年10月10日,武汉人打响了推翻封建王朝的第一枪。

武汉人聪明能干,坦率豪爽,慷慨大方,办事利索,讲究义气,不拘小节。只要认定你是朋友,就特别帮忙,特别仗义。另外,武汉人待人也很真诚。当他认定你这个人可以交往时,他对你是绝对掏心掏肺的真诚。他为你帮忙不辞辛苦,也不思回报。当然他可能在办事过程中大大咧咧,马马虎虎,但真诚之心却是随处可见的。如位于汉阳区江汉桥旁月湖畔的古琴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琴台建于北宋时期,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晋国琴师俞伯牙与隐贤钟子期的深厚友谊而修建的。

据记载,战国时期晋国大夫、楚国人俞伯牙出使楚国,夜泊龟山脚下。皓月当空,兴至鼓琴咏至,意在“高山流水”。樵夫子期尽心谛听,深解其意,二人交谈甚欢,结为挚友,并相约一年后再会于此。俞伯牙如约来此,但钟子期已经病逝。伯牙痛失知音,遂摔琴不复再弹,故后人把“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段故事传为千古美谈。如今的古琴台是一座绿瓦白墙红柱的庭园,金碧辉煌的楼榭影没在一片浓密滴翠的树叶中。此处现为汉阳工人文化宫的组成部分。

有一种说法是上海人像犹太人,武汉人像阿拉伯人。武汉人豪爽,但也粗野;有着大碗喝酒、大碗吃肉似的痛快。如果你顺着他的毛摸,他便对你好得不得了,甚至不惜为了你的事丧失原则;但如果你不尊重他,他便处处跟你过不去,没事找你的碴儿,让你总感到不舒服。

但哪天你请他喝酒,给足他的面子,他便又视你为友,立即忘记以前的不快,为你办事时,又忍不住想要丧失点原则。

武汉人不容易抛弃旧的观念,因而也就不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如果面临一场非打不可的、并有生命之危的仗,我估计武汉人不会是冲在最前面的人,但却也不会是掉在最后面的人。

[附记]武汉人的众生百态

一、武汉人说话

武汉人说的话属于北方方言,基本吐字跟普通话差不了多少,只是音调不同而已。远不像上海话、广州话、福州话等,一开口叽哩呱啦的,仿佛不是中国腔调,而用的是另一套语言。很多的外地人都说武汉话好懂,但武汉话不好听,硬邦邦的,说话跟吵架一样。武汉人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话不那么好听。很多的外地人又说,武汉话看起来好学,其实是非常不好学的。这话倒也不错。因为那些学武汉话的外地人,自以为把武汉话已经学到手,并炫耀般地在武汉街头卖弄时,这个时候,武汉人多半会客气地笑笑,问:“您是从四川来的吧?重庆的,还是成都的?”

外地人学说武汉话,总是不由自主地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不知是因为中国领导人中说四川话的人多,以致四川话比较普及,还是在外地人的观念里,武汉话原本就和四川话一样?但奇怪的是,所有把武汉话说成四川话的人,还会义正辞严地坚持对武汉人说:“四川话比你们武汉话好听。”有些事情真是说也说不清楚。

二、武汉人的吃相

武汉人对吃极富兴趣,至于武汉的菜,却在全国毫无名气。这说明什么?说明武汉人吃来吃去,全没吃在点子上,吃的尽是些无名小菜,名扬全国乃至世界的佳肴,都让一帮四川人和广东人吃去了。

朋友们欢聚一堂时,一说起粤菜、川菜、鲁菜、下江菜,以及与武汉菜口味相近的湘菜,大家总是如数家珍,总能数上好些“精品牌”来,对武汉菜,除了条“武昌鱼”,再也说不出个什么。而“武昌鱼”的出名,还是毛主席写出来的,并非朋友们吃出来的。武汉人穿不过上海人,玩不过北京人,喝不过东北人,打不过湖南人,剩下个比穿、喝、玩、打都更令人销魂的吃,却又落在四川人和广东人手里。武汉人想想便为之憋了一肚子气,却也无可奈何。

武汉人虽然自家爱吃,且自家也还有几个有模有样的菜。但却不会像广东人和四川人那样游走天下,四处设点,传播自己家乡的菜味;也不会到处做文章“炒作”自己的菜,“炒”得香味四溢,以吸引外地人闻香而来;更不会将自己为数不多的、已成风格的菜扩而大之,演绎成数种,形成系列。在这点上,武汉人远不如广东人和四川人精明,于是便只能推桌认输。当然,该找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也都得找,武汉人认为武汉这地方没有广东那么多的海味——这是客观存在,而武汉的人又远不如四川人那么勤快和灵巧——这大概就属于主观因素了。

因为武汉“九省通衢”的地域特点,长期以来,南来北往的客人如同流水,把武汉原本的一点地方特色都冲淡了。要说武汉菜的特色,就是兼并天下口味而无独家固有风格。没有特色可能就是武汉菜最大的特色了。

与此相配的是,武汉人的口味也是极其开放的,这同武汉人保守的思想绝然不同。东西南北中,武汉人的口味守着一个“中”字,兼收并蓄,甜也可,咸也可,辣也好,酸也行,所以同一个武汉人,他会喜欢粤菜,也会喜欢川菜,他会对下江甜食满心欢喜,而对于辣无比的湘菜也会赞口不绝。比起一些口味挑剔的美食家来说,武汉人也可算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善吃”者,是所谓的“杂家”了。

三、武汉人喜欢扬名

武汉人只要能把名声扬出去,不管你是谁,他都愿意打抱不平。只要名气出来了,武汉人自然也少不了洋洋自得,愈加地放纵自己。于是,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一律出手动粗,由此越发地让外地人害怕。

如作家方方回忆:“记得当年经常听我哥哥他们讲武汉人串联时在外面闹事的故事。我哥哥自是认为自己代表着武汉人的,讲的时候极富自豪感。而且他最喜欢嘲笑上海人,说上海人总是在小事上争来争去,把武汉人争烦了,便情不自禁地动用武力,以致上海人最怕武汉人,凡是见了武汉人,便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姿态。”但武汉人又对上海的东西可谓情有独钟,而说起上海人却又无不带着一副嘲笑的口气。武汉人跟上海人的性格,还多少有一些对立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