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方的槐
6751100000008

第8章 悠悠法泉寺

“四月八,逛法泉。”一年一度的农历四月初八法泉寺庙会,伴随着初夏的到来,悠然而至。

四月八的法泉,游人实在太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都不足以形容。虽是下午5时许了,是早该退潮的时候,而法泉寺却人潮不息,远远的1公里外,汽车就已无法前进,车辆阻塞了交通,游人潮水相涌,我们只好停下车来步行前往法泉寺。

法泉寺位于靖远县城东约5公里处的红山岩间,始建于北魏,距今1400多年,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诸朝及“中华民国”,代有增修,雕塑壁画数量众多,其文物价值弥足珍贵,旅游资源蔚为壮观,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媲美陇上,溢彩塞北,是甘肃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岩崖之下有一泓清泉,故名“法泉寺”,为靖远八景之一,素有“法泉地灵”之誉。

明人张必巍在“重修前寺大藏法门碑记”中说:“红山为靖之古刹,距城十里,历代修建,北依古洞,南筑崇台,建立藏经洞七间,西置山门一座,周围廊庑俱极高峻,森秀可观。”昔日红山法泉寺的风貌,跃然纸上,遥可想见其繁盛。

据当地耆旧口碑:清同治前,法泉寺犹有僧、道信徒数百人,最多时僧侣达1500人,佛田逾千亩,粮储充实,碾磨自操,经济雄厚,佛事昌隆,冠盖咸集,为陇古名刹。陇上名道士刘一明亦曾在寺修持注经。明末清初印度游僧戈桑巴尼远渡重洋到法泉寺讲经,藏族高僧桑加班丹也曾一度在此住持。

“法能护体,地翠千里;泉可洗心,灵映九洲。”巍哦、雄壮的城楼式山门上,陇上著名书法家何裕书写的这副嵌有“法泉地灵”联语,格外注目,惹得不少游人评头论足。我们品味着,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进得门来,道路两旁刺槐、侧柏亭亭玉立,柳树、杨树森森挺拔,野花簇簇,月季丛丛,微风吹来,摇头晃脑,似在“笑问客从何处来?”

树荫深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书写的“法泉寺”碑刻,矗立在新开的方池旁边,游人争相拍照留影。堤边柳暗花明,浓荫蔽日,翠幄连云,游人如织。方池虽不大,有10亩许,是一个人工湖,但池上碧波荡漾,笑语连声,几个学生租用碰碰船在打水仗,三五家夫妇带着孩子在龙舟中嬉戏,或疾行,或慢飘,或打转,或静泊,一片热闹,一池欢笑,载言载笑,言笑晏晏。

拾级而上,到了法泉寺的主体部分,演阳宫、大佛殿、千佛洞、玉佛楼、碧玉堂、鸿文阁,各抱地势,依崖而建,或廊或阁,或亭或楼,或洞或窟,布局有序,险绝奇异,檐牙高啄,钩心斗角,一个个雕梁画栋,装饰典雅。

“因机利导和风谐俗;洞玄入微达天通人。”“岩前拄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吕洞宾、张大千撰书的联语分别挂在演阳宫和就安桥的楹柱上,苍劲古朴,隽古洞达,给翠绿的法泉寺平添了几许韵雅,几许亮丽。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千佛窟——法泉寺石窟之主窟,观唐朝塑像的代表作。窟为支提式结构,入窟门顶有藻井一方,虽剥落残缺,仍保留原状,为珍贵文物。东西两壁塑千佛浮雕像及十八罗汉,中有佛龛塑释迦牟尼说法像,慈眉善目,美轮美奂。环佛龛四周,塑有菩萨造像多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面颊丰腴,神情逼真;或肌理细腻,衣着流畅;或高冠束发,璎珞垂肩;或动静相衬,神采奕奕;或法相庄严,光彩四溢;或庄重慈祥,英武虔诚。壁画石雕,有的形象生动,镂刻秀美,流光溢彩,跃然欲下;有的婀娜多姿,色泽深沉,如幻如梦,典雅古朴;有的构图奇特,刀法洗练,惟妙惟肖,造型健美;有的用笔坚挺流畅,衣着疏密得宜。其建筑造像、色调、形状等均与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石窟极为相类。20世纪60年代,这里曾珍藏着转移到甘肃省的国家一级文物《四库全书》等古籍典章,无疑给这个千年古刹平添了几多文化底蕴,几多人间烟火。彭泽、刘尔圻、于右任、张大千、张云锦、范振绪、陈国钧等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在此流连观光,留下了遗墨。

来到法泉寺,不可不一观法泉。法泉在山阴道西之南山石岩下。《康熙·靖远卫志》截:“左有悬崖,泉水清洌成池,可供灌溉,迥成佳景。”可见当时之盛,今则虽地下水溢出,但味咸不能饮用,泉口周数步,以青石条砌围长方形,泉周丛生芦苇,并有榆柳,是难得的自然风景。

经法泉西行30多米,南山腰有木结构厢房三楹,坐南朝北,深门浅窗,窗明几净,内无塑像,居中可饱览全寺景色,这就是有名的彭泽书屋。明弘治时皋兰名士,后任兵部尚书的彭泽,青年时曾在此读书多年,梵语钟声,铁马丁丁,潜心苦读,学业猛进。彭公在法泉寺期间,曾作法泉寺八景诗赞颂法泉,收入《康熙·靖远卫志》中。现在彭泽书屋已专门辟为纪念馆,陈列了彭泽的遗物、遗诗,彭泽读书处常常成为莘莘学子激励自己奋发图强的好教材。

古人云“文以景生,景以文传。”清人尚镕说过“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古往今来,法泉寺不知留过多少游人、香客的足迹,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饱含激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彭泽吟道:“幽谷云根涌洌泉,潺湲呜咽几经年。清寒不特缨堪濯,更喜佳音到枕边。”明人路升《法泉地灵》诗“层岩叠岫倚天边,路入烟霞见法泉。万斛珠玑随地涌,清流昼夜自涓涓。”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王惠科先生《初访法泉寺》池曾写道“洞天福地越千年,石窟奇景亦空前。历经沧桑寺还在,法泉灵漱多云烟。”这座名刹,融会了多少美妙的神话传说,令人遐思联翩,倾倒叹绝。

“国运昌,则楼运盛。”名楼、名寺的兴与废,常常是时代盛衰的鲜明标志。法泉寺是在十年浩劫中被破坏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小打小闹修修补补,20世纪90年代,张玉仙大师苦心经营,靖远民众捐物,于1998年新修了人工湖、瑞丰桥、法泉寺碑,城楼式仿古山门,安装了喷灌,润以时雨。湖成景换,面貌巨变,她才以崭新的面貌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颗耀眼的翡翠。秀色可餐,流韵堪歌。

法泉寺,这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是靖远人民的骄傲,是靖远人民的自豪,愿她流光溢彩,万古长青。

(原载1999年9月1日《甘肃经济日报》,2001年5月16曰《白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