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方的槐
6751100000007

第7章 皮袋湾纪事

暮春时节,我随县扶贫工作组一行到若笠乡皮袋湾村蹲点。

皮袋湾村位于靖远南部、曹若山区腹地,海拔1800米至2300米,荒岭突兀,沟壑纵横,是典型的丘陵山区。这里靠天吃饭,雨水奇缺,真正是“滴水贵如油”。民间早有“宁给一碗油,不给一碗水”之说。十多年前,我曾随父亲回故乡榆中时,途经皮袋湾,口渴无比,而我们所带的水壶早已空空如也。为给我解渴,父亲跑了六七户人家,敲开了四五家的门,不是没水,就是没窖,四五家人一眼水窖,窖上上着锁,得四五家人同时来才能开锁打水。家家户户把水看得十分紧,一碗水全家老少洗过脸之后也舍不得倒了,还得留下澄清饮牲畜,连嫁女娶媳也要看对方家中有没有水窖。水窖成了山区人民梦寐以求的家业,可想而知水的紧张。父亲讨要了几家,终未得到一口水,我们父子只好强忍着干渴往家里赶。

皮袋湾,一个没有人情、无情无义的地名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而今,我却要去皮袋湾蹲点,我的心里不禁咯噔起来。去冬今春以来,旱魔肆虐,已有180天没有下过一场有效雨雪,全县上下紧急动员,抗旱保粮,在这种时候蹲点能有水吃吗?

汽车在山路上颠簸着,公路两边新修的“121”雨水集流场、慈善工程积雨水窖一个个匆匆从车窗滑过。一车人说说笑笑,不大一会儿工夫便到皮袋湾。放眼望去,一湾碧翠,一湾靓丽。皮袋湾二百来户人家分坐在山洼之侧,家家户户的房上铺盖了红彤彤的机瓦,庄前屋后一片葱绿,杨树、柳树、梨树生机勃勃。

在村支书老陈的带领下,我们到农户家中访问,但见红瓦铺房,水泥打制的集雨水院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一户户俭朴的农舍整洁有序,一个个黧黑的庄稼汉精神振奋。

“这都是‘121,雨水集流工程的好处。”陈支书不无感激地介绍着:这里从前是有窖无滴水,吃水跑断腿。山似和尚头,沟深坡又陡,若要取回水,鸡叫头遍走。天旱时要到几十里外去拉水,老百姓睡梦打盹都在想水、说水、盼水、梦水。

现在好了,实施了“121”工程,国家投资,群众投劳,一户一个100平方米的混凝土集雨场,两眼30来立方米的混凝土水窖,再发展一亩庭院经济。一口水窖解决五口之家一年的吃水,一口水窖点浇经济作物。雨水一来,水窖满满当当,老百姓打心坎里感激。

说着话支书老陈带我们来到屋前的一片地中,主人老张正在用一个2寸泵将窖中的水提到高台上的“高位水箱”,再用软管自然引流滴灌着庄前屋后的地膜玉米、蔬菜。点浇过的玉米枝青秆壮,蔬菜葱葱郁郁。房前屋后“葡萄上墙,果树中央,地上菜粮,共同生长。”难怪山里的老百姓把水窖当做置办家业一样珍贵,有了水,生活有了奔头,致富有了希望。

“121”工程解决了皮袋湾村的1200人和36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带动了庭院经济、农业生产,尤其是滴灌、渗灌、喷灌等集雨节灌技术的应用、推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地膜玉米也在海拔1800米的山塬扎根落户,由起初的一两家,发展到三四十家,亩产达800斤,地膜小麦、洋芋更是遍地开花。

“慈善情深,幸福水长。”望着镶嵌在“121”集雨节灌水窖边上的这副联语,我不禁感慨万千,思绪万千,一首新诗涌上心头:

山村院落集雨场,桃红柳绿菜苗长。

翰墨诗賦桑麻咏,生态农业亦小康。

(原载1999年7月14日《白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