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4
6749400000003

第3章 统兵治军篇(2)

一般作战,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术变化无穷有如天地,不尽有如江海。周而复始,如同日月出没;去而又来,就像四季变换。音阶不过五种,五种音阶的变化,听也听不过来;颜色不过五种,五种颜色的变化,看也看不过来;味道不过五种,五种味道的变化,尝也尝不过来;作战的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不可穷尽。“奇”与“正”相互转化,如同圆圈旋绕不绝,无始无终,谁能够穷尽它呢!湍激的流水飞快地奔泄,竟使水中的石头漂起,是借助水势;猛禽的搏击,竟使小动物当即毙命,是靠掌握节奏。所以善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所掌握的节奏是短促的。制造态势有如张满强弩,掌握节奏有如击发弩机,纷纷纭纭,战斗混乱而军队不乱;混混沌沌,阵容严整而不可挫败。混乱产生于整齐,怯懦产生于勇敢,虚弱产生于强大。整齐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造成的;勇敢与怯懦,是由态势优劣造成的;强大与虚弱,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

【原文】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译文】

所以善于诱使敌人行动的人,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必信从;用小利引诱敌人,用这样的办法去调动敌人,用重兵伺机来攻击它。所以善战的人,只求之于“势”,而不求之于人,能选择人以适应“势”。善于造“势”的人,指挥士兵作战,有如转动滚木圆石。木头石块的特性,平放则静止,倾斜则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滚动灵活。

【原文】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有如从千仞高山滚下圆石,这就是所谓“势”。

虚实篇第六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先据战场等待敌人到来的就主动安逸(有时间得到休息)。后到战场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调动对方而不被对方调动。能使敌人自动进入我们预定地域(包围圈),是用小利引诱他;不能使敌人到达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和危害阻止他。因此,敌人休息的时候,就要干扰他,使他不能休息,使他疲劳;敌人粮食充足的时候,要想办法(夺取他们的粮食)使他们饥饿;敌人驻扎安稳,要想办法让他们转移,让他立不住脚跟。向敌人来不及急救的地方进军,向敌人预料不到的方向前进;行军千里而不疲劳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阻碍的地区。进攻而必然会成功的,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防守的地方;防御而必然能够稳固的,是因为防守的是敌人不进攻或不容易进攻的地方。因此,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在哪里防守;善于防守的,敌人不知道从哪里进攻。

【原文】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译文】

微妙,非常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踪迹形影。神奇啊,太神奇了!神奇到听不见声息。所以能够调动敌人,做敌人命运的主宰,进攻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袭击了敌人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军想要攻打,敌人虽然有高城墙、坚固堡垒和深沟也不得不出来同我作战,是因为我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打,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的,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因此,能察明敌人情况而不让敌人察明我军情况,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起来而敌人的兵力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是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就造成了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处在劣势分散的敌人,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知道;不知道,敌人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增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一增多,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减少了。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已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因而敌人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会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会减少;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设防,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薄弱是因为分散兵力防备敌人;兵力雄厚是因为使敌人被动地防备我军。因此,能够预料到和敌人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间打,就是相隔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料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间打,那么(在被打时),左翼就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战场一般范围都在数十里,最近也在数里呢?在我看来,越国的兵力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

【原文】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文】

因此,胜利是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做到的。敌军虽多,但可以使他无法同我较量。所以要策划一下作战的计谋,仔细分析了解战斗将出现的各种情况,研究这些情况的得与失,利与弊。一交战前一先调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哪里有利,哪里不利(大的战斗之前)先进行小的较量,来试探敌人。因此,伪装隐蔽行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可以达到使人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出我们的底细,高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好办法来对付。根据敌人的情况作战才能取胜。把胜利的结局告诉众人,众人还是不了解其中奥妙。人们只知道我们用了哪些可以战胜敌人的作战方法,却不知道我们是怎样运用这些作战方法的。因此,每次打胜仗的方法都不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地运用的。

【原文】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恒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用兵作战的方式就像水的运动那样,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实处而攻击敌人的弱处。水由于地形而制约着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制定不同的取胜战术。因此,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因此,五行的水、火、木、金、土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没有哪一行永远取胜;四个季节相接替相转换,没有哪一个季节固定不变。昼夜有长有短,月亮有圆有缺。

军争篇第七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的原则,从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到征集民众组成军队,开赴前线与敌人对阵,没有什么比掌握夺取制胜的,王动权更困难的了。夺取制胜的、王动权的困难之处,就在于要把迂远曲折的途径变为近直方便的道路,把不利变为有利。所以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敌人在途中滞留,这样我军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了。

【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译文】

所以,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如果全军带着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如果放下辎重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卷起铠甲迅捷进军,昼夜不停,用加倍的行程行军,走上百里去和敌人争利,三军将领有可能全部被俘,健壮的士兵先到了,疲弱的士兵就掉队了,这种办法的结果,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赶到;走上五十里路程去和敌人争利,前军将领就可能遭受挫败,这种办法的结果是只有一半人马赶到;走上三十里路程去和敌人争利,那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能够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存立。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译文】

所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谋略,不能预先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用向导的,就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打仗以诡诈的办法取胜,根据对我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行动,兵力分散与集中,应根据情况变化而变化。因此,军队急速进军时像迅猛的狂风,缓慢行进时犹如严整不乱的森林,进攻敌人时如燎原的烈火,坚守时像绝难撼动的山岳,荫蔽时似浓云遮蔽了日月,行动时犹如雷击电闪,威震四方。掠取敌人乡区资财要分出一部分奖励部下。扩大疆土要分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形势而相机行动。先懂得以迂为直计谋的就能取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原文】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唇一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译文】

《军政》中说:“说话相互听不见,所以设置金鼓;眼睛相互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人的视听。人们的视听既然统一了,那么勇敢的人就不会单独冒进,怯懦的人也不会单独后退了,这是指挥部队作战的、万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金鼓,白天作战多用旌旗,之所以这样,是为了适应士兵耳目的视听。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译文】

所以,对敌人三军,可以使其挫伤士气,对敌将,可以使他动摇决心。这是由于军队在开始士气旺盛,过后士气就逐渐懈怠,最终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到敌人士气松懈、消沉时再去打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骚动,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以自己接近战场来对待远道而来的敌人,以自己的安逸休整来对待奔走疲劳的敌人,以自己的粮草充足来对待饥饿的敌人,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不要截击旗帜严整的敌军,不要攻击阵容强大的敌军,这是掌握灵活机动战术的方法。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据高陵之敌,不要仰攻它;背靠高丘之敌,不要迎击它;敌人假装败走,不要跟踪追击;敌人锐气正盛,不要轻易去进攻;敌人用兵作诱饵,不要上当受骗;敌人退回本国,不要去阻截拦击;包围敌人,一定要缺开一面;敌人陷入绝境,不要去逼迫。这些,就是用兵的一般原则。

变篇第八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聚集民众组成军队,在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方不要驻扎宿营,在四通八达、与邻国相交的地方要与邻国结交,在没有井、泉,无从畜牧和樵采,难以生存的地方不要久留;在四面险阻、通道狭窄、容易被敌人包围的地方,要提高警惕,巧设奇谋;在没有出路、非死战不得生存的地方要殊死奋战。有的道路不要去走;有的敌军不要去攻击,有的城寨不要去攻占,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将已受命之后,国君的命令有的不要接受。所以,将若精通于九变之利害者,就算懂得用兵了。将若不精通于九变之利害,虽然熟悉地形,也不能利用好地形;将若不精通九变全面之术,虽然知道前五种利害关系,也不能受人重用啊!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

所以高明的将帅考虑问题,一定要兼顾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想到不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想到有利的一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译文】

所以要使列国诸侯的行军计划遭到挫折,就要用它最厌恶的事情去扰乱它;要使列国诸侯烦劳困顿,就要用琐碎的事情去干扰它;要使列国诸侯被动奔走,就要用它贪图的小利去引诱它。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原则,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作好充分准备等待敌人来;不要指望敌人不进攻,而要依恃自己具有不可攻破的力量使之不敢进攻。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