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4
6749400000002

第2章 统兵治军篇(1)

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无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季更替等气候季节情况。地,是讲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帅,是讲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条件。法,是讲部队的组织编制、指挥信号的编定,将帅的职责,粮道和军需军械的管理等情况和制度。凡属这五方面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了解这些一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它就将导致失败。所以,要把对敌对双方优劣条件作估计、比较,以探索战争胜负的形势。就是说: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和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对比,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了。

【原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告辞而去。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取胜的辅助条件。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用兵是一种诡诈的道理。所以,能攻就装作不能攻;要打就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他;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他;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他;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他;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他;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他;对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随机应变,不能事先规定的。

凡是未战前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各方面的条件考虑得周全;未战以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因为得胜的条件不充分。条件充分的考虑得周全就能取胜,考虑得不周全就不能取胜,何况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的条件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看,战争的胜败就很明白了。

作战篇第二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马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译文】

孙子说:凡兴兵打仗的一般规律,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外交使节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用这样大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力量,让军队长期暴露在国外,会使国家财政经济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则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那时虽有很高明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战争持久对国家有利,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三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补给,粮秣就敌国征集,这样,军用粮秣就可以满足了。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葸秆一石,当吾二十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国家因用兵而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靠近军队的地方物价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富枯竭;财富枯竭,就急于加征赋税和劳役。军力日益耗尽,财力日益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财物耗去十分之七;公家的资财,由于车辆损坏,战马疲惫,装备、兵器、战具的损耗以及辎重车辆的损坏,也要耗去十分之六。所以聪明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补给粮食。因为吃敌粮食一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就地征集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

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资财,就要奖赏士卒。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己方车队之中,对俘虏的士卒就要优待和供养他们。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愈加强大。所以用兵作战贵在速胜,而不宜持久。精通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的人,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谋攻篇第三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

孙子说: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他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他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下策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将帅非常焦躁愤怒,驱使士卒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所以善于指挥战争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不用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四面包围,迫敌屈服;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能战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得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得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国君可能贻害军队的有三种情况:不懂得军队不能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懂得军队不能后退而命令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涉军队的行政,军士就会迷惑不解;不知道用兵的权谋,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列国诸侯乘机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是所谓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会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会胜利;上下齐心协力的,会胜利;以预先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指挥能力强而国君不牵制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万法。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有危险了。

形篇第四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必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是不可强求。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

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采取防御,是由于自己的兵力不足;实施进攻,是因为自己的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下那样隐蔽自己的兵力(令敌无法察觉);善于进攻的人,就像自九霄而降展开自己的兵力(令敌猝不及防)。所以,既能够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这算不得为高明中最高明的。通过激烈争论而取胜,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不能算目明,能听到雷霆算不上耳朵灵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容易取胜的敌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打了胜仗,既显露不出智慧的名声,也显不出勇武的战功。他们取得胜利,是十分有把握的。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些一已经处在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从而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

【原文】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土地面积的“度”,二是物产资源的“量”,三是兵员众寡的“数”,四是军力强弱的“称”,五是胜负优劣的“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地幅大小的“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的“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的“数”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卖力强弱的“称”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败。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则就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军事卖力强大的胜利者指挥军队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所向披靡,这就是军事卖力的“形”。

势篇第五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

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是属于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指挥大量士兵作战如同指挥少量士兵作战一样,是属于指挥号令的问题;三军士兵,可使全面承受敌人攻击而不会失败,是靠“奇正”的战术变化;兵力所向,如同以石击卵,是靠“虚实”的正确运用。

【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葸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