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3
6749300000022

第22章 诸子百家篇(2)

放弃应做的事业,专对老百姓搞些小恩小惠,安抚他们,疼爱他们,春、天给喝点稠粥,夏天给点大麦粥,用小恩小惠来窃取暂时名誉,这是一种苟且的作法。可以暂时得到奸民的赞赏,但不是长久的办法,事业不可能成就,功劳不可能建立,这是违背礼义的作法。吆五喝六和迫不急待地强迫人民去从事劳役,一味追求事情的进展和功利,不顾毁掉荣誉,任凭失掉民心,事情虽有了进展,却引起老百姓的反对,这又是一种歪门邪道的作法。采取败坏堕落的方法,必然走向成功的反面。所以搞沽名钓誉,是不行的;想自己成功而忘了老百姓,也是不行的。这些都是不合乎礼义的做法。

【原文】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验: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峁仓廪者,财之未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贪,是愚主之极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求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

【译文】

观察一个国家的强弱贫富,事先会有征兆,事后可以验证:君主不崇尚礼义兵必弱,君主不爱护老百姓兵必弱,失信于民兵必弱,庆功奖励不推行兵必弱,将帅领导无方兵必弱。君主好大喜功国必穷,君主喜欢名利国必穷,官吏太多国必穷,工人商人太多国必穷,耗费东西没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度国必穷。老百姓穷了君主必然穷,老百姓富了君主必然富。所以田野农村是财货的根本,官府的货仓和粮仓是财货的末梢;老百姓得到好的天时,耕作又及时,这是财货的源头,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和国库是财货的末流。所以贤明的君、王必须调养天时的和顺,节约开支,发展生产,时时慎重考虑这些问题。使天下出现安然有余的局面,而君主不必忧虑不富足了。像这样,那么上下都富足,财物多得无处堆藏,这是最懂得治国大计的。所以夏禹遇上十年的水涝,商汤遇上七年的旱灾,而天下老百姓没有出现饥饿的脸色,十年之后,庄稼又获得好收成,而陈粮积蓄恢复余剩,这没有别的原因,是懂得本和末、源和流的关系。所以田野虽然不收而仓库却充实,老百姓空虚而府库满盈,这就叫国家灭亡。断绝了它的根本,枯竭了它的源头,而且大量搜刮老百姓的资财,聚集于国库,如果君主和宰相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那么灭亡就要很快到来。由整个国家来供养他,结果还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这就是因为贪到了极点,是最愚蠢的君主。本来想要追求自己的富贵却丧失了国家,本来想要追求私利却毁掉了自己,古时有很多国家,现在只剩下不到十个了,其所以这样,都是同一个道理。当君主的,也应该觉醒了。

老子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如果能用语言阐述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来指称事物,但指称事物的名并不代表事物本身。“无”,用以指天地的初始;“有”,用以指万物的本原。故而,立足于永恒的无,可以体味道的奥妙;立足于永恒的有,可以观察道的端倪。“有”和“无”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它们都属于深奥难测的范畴。唯其深奥玄妙之极,才是通向一切奥妙之门径。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了美为什么是美的,那么丑恶的存在就已经是事实了;天下的人都明白了善何以是善的,这不善也就相对产生了。所以说,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互相成立,长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低互相依存,音和声相互谐调,前和后互相序列。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不采用言词、指令的手段去推行教化。于是,万物自然运作而不拒绝其使命,生长繁育而不据为已有,有所作为而不矜恃己能,完成使命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才能绵延不绝。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能,使人民不致对功名竞争;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财物,使人民不偷盗。不要显现能引起欲望的东西,使人民的思想不受扰乱。因此,圣人治国,注重使人民的心思空寂,使人民的肚子充实,使人民的意志薄弱,使人民的筋骨强健。经常使他们处于没有知识,没有欲望的状态,从而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致干蠢事。如果能够实行“无为”的政治,那么,国家就没有不会治理好的。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空虚无形的,然而其功用却无穷无尽。它是多么深不可测呵,好像是万物的源头!它掩敛自己的锋芒,排解自己的纷扰,隐蕴自己的光辉,混同于周围的尘埃之中。它是那么幽隐呵,人们看不见它但又感觉它真实地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所生,好像在天帝诞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对待;圣人也无所谓仁义慈爱,对待人民也像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就像是一个大风箱吗?空虚却不会穷竭,越鼓动,风量就越大。议论太多往往加速失败,还不如保守虚静。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空虚之道是永生的,就像母性的生养。母性生养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永恒存在,它的功用无穷无尽。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愈令自己居于后,反而使自己居于先,他置自己于度外,反而保全了自己。这岂不是由于他们无私吗?他这样无私,所以最后便能成其私。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如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得益而不与之相争,它处于众人厌恶的卑洼之地,所以能接近于“道。”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甘居卑下,心地要善于保持平静,待人善于坚持仁爱,说话善于坚持诚信,施政善于治理,办事要善于利用才能,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不会有什么怨咎。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保持得盈满,不如罢止。锻击得太过于锐利,不可长久保持。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便骄傲,就给自己带来灾祸。功成名就应引身而退,这是合乎自然规律(天道)的。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形体和精神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以致柔顺宁静,能像婴儿吗?排除杂念、保持清纯玄妙的心境,能无瑕疵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自然无为吗?感官感知外界,能知雄守雌保持沉静吗?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生万物,养万物,生育了万物却不占为已有,畜养了万物而不自恃有恩,为万物之长者,却不去主宰万物,这就是最精深的德性啊!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共汇集于一个毂,毂上有空洞(辐条和车轴得以安插的洞孔),才有车的功用。揉捏粘土做器皿,器皿中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功用。开门凿窗建造房屋门窗四壁之内有空虚之处,才有居室的功用。所以,“有”给人以便利,“无”发挥了它的功用。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青、赤、黄、白、黑五色使人眼花缭乱;宫、商、角、徵、羽五音使人耳朵听不清楚;甜、酸、苦、辣、成五味使人胃口伤败;跑马行猎使人狂躁不安;难得的珍宝使人的品行受到损害。因此,圣人治国,只求饱腹,而不求声色之娱,所以舍弃那些有害身心品德之物,取有利于身心品德的东西。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的灾难,像对身体的疾病一样。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宠是上好的事,受辱为下等之事。得宠令人不安;失宠一受辱一也令人不安。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说“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祸患,仍是由于我有自身,如果没有这个自身我还有什么患祸呢?所以能以看重自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付给他,能以爱自身的态度去管理国家的人,才可以把国家委托给他。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不见,叫做“夷”(无色);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无声);摸它摸不着,叫做“微”(无形)。这三者,不可推究责问,因此浑然为一体。在它的上面不显得光亮,在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晦暗。幽深渺渺呵,不可以述说,复归于空虚无物,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像的形像,这就叫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把握古已有之的道,同它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叫道的规律。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精微玄妙而通达,深刻得难以识测。正因为深刻得难以识测,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它:谨慎迟疑呵,就像太、天涉水渡河;顾虑戒惕呵,就像提防四面的围攻;威严庄重呵,就像做宾客;流散融融呵,就像坚冰解冻;淳厚朴实呵,就像未经雕凿的素材;虚怀旷达呵,就像空山幽谷;浑然包容呵,就像混杂的浊水;浩淼雄浑呵,就像浩茫茫的大海;随遇而安呵,就像浮叶随水飘流不止。谁能在浊流激荡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在安定之中变动起来慢慢地成长?把握此道的人,不贪求满溢(不自满)。因为它不贪求满溢,所以能去故更新。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努力使心灵虚寂到极点,保持清静不变。万物一齐生长运动,我由此得以观看物质往复的变化。那纷繁茂盛的万物,各自复归于它的本原。归于本原叫做“静”“静”叫做复归于生命本性。复归于生命本性叫做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轻举妄动就会有凶祸;认识自然规律,才能宽容通达。宽容通达才能公正坦荡。公正坦荡才能周全。周全才能同于自然。同于自然才能把握道,把握道才能长久,才能终身免受危害。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君、王,清静无为,使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人民愿意亲近且称赞他;再次一等的君主,人民惧怕他;更次一等的君主,人民侮辱他。君主诚信不足,人民对他就不会信任。最上的君,王,实行无为而治,他重视自己的言语,不轻易发号施令。他功业完成,事业办得顺利,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生活的。”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人提倡仁义。智慧出现后,才有很大的诈伪;“六亲”不和睦,才有人要求子孝父慈。国家昏暗混乱,才有人褒奖忠臣。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禁绝所谓聪明和智慧,则人民才会得到百倍的利益;废弃仁义,人民才会恢复子孝父慈;抛弃巧与私利,才会没有盗贼。用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都是巧饰的东西,所以要让人民回归到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心嗜欲、抛弃学问、无忧无虑的境界。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