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开阔眼界的唐诗故事
6716000000024

第24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

罗隐(公元833年-909年):本名横,字昭谏,白号江东生,新城(今汾江省富阳县)人。其诗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权贵,表达对现实不满。

罗隐是唐代末年著名的诗人。他本名罗横,字昭谏。从28岁起,他就开始考进士,一直考到55岁,考了十几次,始终没有被录取。他在30岁的时候,再一次落第于长安,苦恼难以排遣,写了一首七律:

投 所 思

罗隐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诗题“投所思”是给所想念的人。实际上诗人当时却是四顾茫然,不知怎样才好,并没有一位可以听他倾诉的所思之人。诗人自己对自己说:面色憔悴、心情郁闷的我,留在长安还有什么可做的呢?真让人怀疑我是命中注定要穷困落魄。高大青翠的终南山堵在我的面前,欲归无日,我只有躺在床上泪流满面。多么希望能有工艺精湛的郢匠来雕琢我这块玉。只怕我病入膏肓,连技术高超的秦医也医治不了了。人生不过短短70年,我已经30,以后的日子也要在一片荒凉中度过吗?

这里的郢匠的故事,出自《庄子》。楚国郢都有一个人,鼻子上粘了一点薄如苍蝇翅膀的白粉,他找了一位石匠来给他砍掉。这位石匠将斧子挥得呼呼风响,一斧砍下,正好将白粉砍掉,而那人的鼻子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

罗隐考不中进士,但是诗歌名气很响,他愤世嫉俗,经常在诗中讽刺政治得失,得罪达官显贵。例如他写过一首七律,借以讽刺:

黄 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别为了想使黄河清,向河里倒阿胶了(阿胶是用驴皮熬的胶,浑浊的水中加点阿胶能使泥沙沉淀),因为老天为何要使黄河这样浑浊我们很难明白。黄河因为和天上的银河相通,应该弯弯曲曲,刚从昆仑山流出,水就不清了。汉高祖分封功臣时立誓说,封爵将世世代代永远流传下去,一直到黄河水变得细如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一样为止。张骞乘船溯河而上找河源,遇到织女给他一块支机石,回来问在成都卖卜的严君平,才知道自己到了银河。三千年后知道有谁还活着,到那时河清了预报天下太平有什么意义呢?

《黄河》这首诗表面上写的全是有关黄河的特点和一些典故,其实是讽刺当时的朝政。阿胶指企图改善政治的小措施小改革。因此诗开头两句可以理解为:朝政像黄河一样浑浊,想弄点小改革就使政治清明,是白费劲。也许皇帝老子喜欢这种污浊的政治,你有什么办法呢?中间四句说:为了爬上通天的高位,应该卑躬屈膝,走歪门邪道。这种官一上台掌权,就清廉不了。这种乌烟瘴气的现象一直到黄河细如衣带时,恐怕也不会改变。最后,诗人说,现在搞不好国家,推到千年以后,那时都不知道有谁还会活着,要你来报太平有什么意义呢?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其一)

罗隐

子仪不起浑碱亡,西幸谁人从武皇。

四海为家虽未远,九州多事竟难防。

已闻旰食思真将,会待畋游致假王。

应感两朝巡狩迹,绿槐端正驿荒凉。

唐末的政治如此让人失望,唐僖宗的时候,爆发了黄巢农民起义。黄巢的大军流动作战,打遍了大半个中国,极大地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广明元年十二月,黄巢攻进了长安,僖宗像他的祖宗——安史之乱中的唐玄宗一样,逃到成都去了。罗隐为此写了一组嘲讽的七律。这是其中之一。

诗中,作者以安史之乱的前鉴,来提醒和批判天子的无能,将帅的缺乏,表现了对时代的深切担忧和失望。

时局果然越来越不妙,在唐末的战争中,始终没有出现力挽狂澜的大将,纷飞的战火,笼罩着曾经辉煌的长安城。黄巢占领长安仅三个多月后,唐军进攻长安,黄巢被迫退出城区,屯兵于郊外。唐军进入长安后,对百姓大肆抢杀,城中一片混乱。黄巢趁机组织反攻,在长安城中与唐军巷战,消灭了大部分唐军,重新占领长安。随后,他们也屠杀了大批长安的百姓。两年之后,即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唐王朝召集的各路军队围攻黄巢,打进长安后,不仅大肆抢杀,而且纵火焚烧,城里的宫殿和民房被烧毁了十之六七,这是长安城在唐末受的第一次浩劫。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

一笑君王便着绯。

黄巢起义中的一天,罗隐来到一家酒楼喝闷酒,忽然听见楼下一片嘈杂声。他推窗一看,只见一个穿红色袍服的官员正骑着高头大马走过来。街道两旁百姓,一个个对这位官员指手画脚,有的还在喊着:“侯三,侯三来啦!”

罗隐觉得很奇怪,就问身边也在观望的酒保:“这是什么人?”

酒保笑笑说:“一个耍猴的呗!听说一年前他陪着皇帝逃难,耍猴给皇上消遣,得到皇帝的赏识。前不久,赐给他朱绂,还封了他一个供奉的官。瞧那样子,多神气!”

罗隐听了,十分气愤,想自己满腹文章,却十次未中;而一个街头耍猴的艺人,不过一年光景,却得了个供奉的官职,真叫人啼笑皆非。想到这,罗隐挥笔写下了《感弄猴人赐朱绂》这首诗。

另有记载说,赐给耍猴人朱绂的是唐末皇帝唐昭宗。军阀朱温将唐昭宗由长安强行迁往洛阳的时候,路上就带着这个耍猴的人。朱温杀昭宗称帝后,把这猴子也弄了去,让它一样站班行礼。谁知猴子一看殿上坐的不是昭宗,突然发怒,跳上去又抓又咬,朱温大惊失色,忙令人把猴子杀了。

归 五 湖

罗隐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后,由于黄巢兵败自杀,唐朝廷喘了一口气,这时朝中一些掌权的官员招纳人才,有人提议罗隐。韦贻范反对说:“我曾和罗隐同船,当时不认识。船上有人对罗隐说,船里有当朝的官员。罗隐回答说:‘什么朝官,我用脚夹笔写文章,也可以抵得他好几个。’”这种人如果被召入长安,中进士做官,那我们都要被他看成秕糠了。”因此,召罗隐当官的事情就此作罢了。

罗隐的才学很好,可是受到这么多的打击,很多人为他感到委屈。唯有他的好友刘赞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一首五律中对罗隐说:

赠 罗 隐

刘赞

人皆言子屈,独我谓君非。

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

年虚侵雪鬓,尘枉污麻衣。

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

罗隐读了刘赞的赠诗,很是感动,起了归隐的想法。于是,他也写了一首七律回答刘赞,就是这首《归五湖》。

题中的五湖,即位于今江苏和浙江交界处的太湖,也有说指太湖及其附近的四个小湖泊,古代认为是幽深的隐居之地。于是,“归五湖”成了隐居的代称。

自 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虽然在诗中表现了归隐的意思,但是并不说明他真要去归隐了。一次,一位在官场上失意的朋友来看望罗隐,两人饮酒赋诗,嘲讽时政,谈得十分投机。分别时候,罗隐将自己平时吟成的一首七绝送给这位朋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隐当时的想法。

及时行乐,是没有希望的唐末很多人不得已的选择啊!

题硒溪垂钓图

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

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

也是须供使宅鱼。

唐朝灭亡后,原镇海军节度使钱谬在当地建立吴越国,都城设在杭州。

有一年,钱谬对西湖上的渔民征收“使宅鱼”,规定每个渔民每天必须送一定数量的鲜鱼到宫中。渔民们有时打不到鱼,只好到集市上去买新鲜鱼交差。渔民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罗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说钱谬。

正巧,钱谬请一位画师画了张《蹯溪垂钓图》,正要请人给画题诗,一听罗隐求见,连忙吩咐召他进宫。

罗隐看了看《磻溪垂钓图》,见画的是姜太公在磻溪垂钓的情景,灵机一动,吟出了这首七绝诗。意思是说,姜太公当年施展治国的大计,用直钩钓国的本领谁能比得上?可是,要是让他生在西湖上,他还是必须进贡“使宅鱼”的呀!

钱缪一看诗中有话,经过查询,才知罗隐是来为民请命的。他接受了罗隐的意见,废除了“使宅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