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使人是物非、沧海桑田等等境遇状态发生变化的种种神秘不可知的因素,都归之于天或天命,所以,在《菜根谭》中,洪应明依然是把天当作解释一切导致自然、社会尤其是人事变迁的不可知因素、不可测缘由的归纳性依据。之所以要有这种解释,在于他看到了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在起作用,这种转化往往在向原有事物的相反方向转变,因此,历史老人在今天捉弄了昨日的英雄,使原来的豪杰头脚颠倒,落马失足……看沧桑历史,找不到永久牌的天之骄子。因此,居安思危的言行及防备意识就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的。瞬息万变的世界还有许多因素是人所未曾认识的,历史的进程并不是人所可以完全把握的,任何祸患,什么灾难都有随时发生的可能,所以在安居乐业的期间,明智者对此应有所预见、有所警惕并有所防备,以免在灾难浩劫袭来之时,由于自己的毫无防备而措手不及,小则摔跤跌倒,大则招来灭顶之灾。
从变动不居、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来看,居安思危的意识是一种最深刻并可以体现在为人处世的言行中的忧患意识。对个人是如此,对于民族也是如此。没有这种意识的人,则患了思想上的近视症。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次曾面临着被其它十二国合围的危机,后经晋国的周旋,才化险为夷。郑国国君由此而给晋国国君晋悼公送去了大批礼物,以示谢意,这批礼物包括兵车一百辆、著名乐师三人、歌女十六人和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晋悼公十分高兴,论功行赏之时,他想把歌女中的八人转赠给他的功臣魏绛,以奖励他竭思精虑,为国事筹谋划策的丰功伟绩。魏绛却谢绝了国君的分赠,并抓住时机向晋悼公作了一番不失分寸的劝告:“国事能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国君您的才能,其次就是靠朝中同僚们的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何贡献可言呢?我真希望您在享受安乐之时,还能想到国家尚有许多事要办。《书经》上有句非常正确的话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望您能牢记!”
所以,事实绝不象相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浅薄者所认为的那样:居安思危的思想是一种多余乃至是神经过敏、庸人自扰的意识。治家者不应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治国者更不应放弃居安思危的意识。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居安思危,人定胜天!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自从被后娘骊姬驱逐出国,流落在外,娶了齐国的公主齐姜,生活安闲得很。
跟他一起逃亡的臣子共有9个,每个都有安邦定国之才,念念不忘国家的复兴,他们之所以抛妻别子,跟随左右,是寄希望于重耳能够回去兴邦立国。
然而,重耳在齐国已混过7年了,日夜沉溺在温柔乡里,根本已把复兴国家这件事忘记得一干二净。
跟他一起出逃的大臣们沉不住气,想劝谏重耳振奋精神,励精图治,振兴国家,不要再沉迷、陶醉于目前的安稳生活了。而且当时齐国的情况,非常混乱不堪,齐人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力量帮助重耳复国?众臣想劝他尽早离开齐国,到别的国家再去想一想办法,结果等了十来天却连重耳的面也没有看到。魏准沉不住气了,说:“这成什么话?大家当初以为公子是个有作为的人,所以不惜抛乡别井,不辞辛苦地跟他逃亡。但他却天天陪伴新夫人,把我们撇在脑后,国事置若罔闻。7年了,一点作为都没有,想见他一面,等了10天连影子都见不到,这又如何能做大事呢!”这时另一位大臣叫狐偃的说:“公子想不想离开齐国,那是他自己的事,但要不要走,那是我们的事。只要大家想好办法,时时准备好行装,等公子一出来,就邀往郊外去打猎,拥出城门,便抢他上路,到那时,他就不得不走了,大家以为这样可不可以呢?”
这计划全体赞成,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去,以为在这幽僻的地方,不会有人知道的。
然而当他们讨论的时候,躲在树上的十几个采桑女偷听了,他们是重耳夫人齐姜的侍婢,那天正在采桑,见一群人围在树下开会,便停手屏息在树上偷听,回去的时候,又全部报告给齐姜。
齐姜听了,申斥他们说:“不得胡说八道,根本没有这回事,也不可能有这种事情发生!”
说完,把她们全部关进一个密室里,半夜又悄悄派人把她们杀掉灭口。
后来,齐姜把事情告诉重耳说:“你的臣子们要你离开到别国去,今天在桑阴商谈,给采桑的侍婢听见了,我怕她们口漏了出去,引起麻烦,便将她们杀了,你还是早作准备,跟他们一起走罢!”
重耳一听,把眼一瞪,随即又皱起眉来,叹息道:“唉!做人不外求享受罢了,何必东西奔波呢?以前的事让它过去好了,现在,安定的生活,我已非常满足,准备在这里过此一生,不想到别处去了。”
齐姜威严地说:“晋国的人民正等你回去做主呢!难道你连国王都不想做?兄弟之仇不愿报?人民的痛苦一点也不关心?国家的利益——”“够了,够了,住嘴!”重耳生起气来,说:“我厌恶听这些话,讨厌那种流亡生活,我们的家就在这里,无论如何都不离开了!”
过惯了安逸日子的重耳,已经厌烦和害怕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已不再拥有往日的雄心,也忘记了国仇家恨,安逸消磨了他的毅力和意志。
第二天,众臣请重耳出猎,他也拒绝不去。齐姜见他这样,悄悄地叫心腹去请狐偃一人来,在密室里,打发左右,细问狐偃。
狐偃说:“公子平时最喜欢打猎的,最近很少外出了,唯恐四肢懒起来,荒废了武事,所以特来相请,此外别无他意。”
齐姜微笑一下,有意把话扯远,问:“这次打猎的目的地是哪里?是宋国还是秦国、楚国呢?”
狐偃一听,吃了一惊,暗想她怎么会知道?还强作镇定地说:“打猎是不会跑得那么远的。”“原本打猎是无所谓路程远近的,而且要猎取的不一定是野兽,有时还会猎人,是不是?”狐偃已发觉这话中带刺,一时开口不得,忙低下头,偷眼看她的脸色。
齐姜严肃起来道:“还是我说出来吧!我已知道你们的用意了,借打猎名义,先猎了公子,抢他上路,远走高飞,是不是?”
“这个——”狐偃惊惶起来,不知所措。
“这个我明白,但请老先生不要畏惧。”齐姜忽然英勇地站起来说:“我很明白你们是忠心耿耿的,这样做都是为了公子的前途,为了晋国的老百姓。——我昨天晚上也劝过他几遍了,他却执迷不悟,口口声声说死也不离开这里!”
狐偃这才把心放下,说:“难得夫人这样明大义。”
“不过”,齐姜继续说:“我好歹都会把公子送出去的。这样吧,今晚我用尽方法把他灌醉了,你们连夜载他出去,你看怎样,好不好?”
“好的,不过夫人——”
“你不要给我打算!”齐姜说:“你们为了公子,可以抛弃妻儿在外流浪,难道我不能为丈夫受点苦吗?公子是晋国的,属于晋国全体人民的,我怎么能这样自私,使得这么多人失望呢?”当晚,齐姜特设盛宴,夫妻畅饮,重耳问是什么意思,齐姜就说:“我知公子将有远行,特给你送别!”“我什么时候对你说过?”重耳愕然说:“唉!人生于世,也不外几十年光景,过得去就算了,干嘛再到处飘泊呢?”“可是你的臣子要走呢,难道你不愿意?”齐姜进一步问。
重耳登时变色,停杯不饮,面带怒容,对天发呆,不说什么。
一会,齐姜含笑问他:“你真是不愿离开我吗?会不会是骗我的呢?”
“谁骗你!大丈夫说不走就不走,拿刀尖顶住喉咙还是不走!”重耳装出一副大丈夫气慨。
齐姜灿然一笑:“我是故意试探你的。那班老头儿也是,居然想拆我夫妻!告诉你吧,这桌酒,如你真要走的话,我是留不住的,那是用来送别;不走呢,那是来祝福我俩从此永远不分离。”两人沉醉在欢乐里。齐姜连连向重耳敬酒,重耳兴奋过度,把酒一杯杯地倒进肚里,不一会,已酩酊大醉,颓然倒在席上。齐姜赶忙把被褥将他盖好,叫人出去通知狐偃。狐偃和魏准夹手夹脚,连被带褥,将重耳抬了出去,放置在车厢里,再用鞭子一拍,马蹄一蹬,车轮开始启动了。齐姜呆呆地站在门前,连连向车子招手,忽然心中一酸,眼泪籁籁地落了下来。要是没有齐姜的明义知理,如果没有齐姜的协助配合、自我牺牲,重耳也许只因贪图夫妻美满的安乐生活而老死他乡,也只是一个受继母迫害的公子,哪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呢?这全是因为齐姜和他的臣子们,深知要成大业必须首先抑制住贪图享受,安于平淡快乐的日子的心理,发奋图强才能建功立业。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感于陈朝消亡而写的一首七绝,诗中所说的《后庭花》也叫《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写的。
陈后主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名叔宝,字元季,小字黄奴。
在他执政的7年中,只有很短一段时间政治尚清廉,也许是他以为陈朝已经固若金汤,不需要居安思危;也许是他受了身边弄臣的迷惑,不再宵旰忧勤,乐得纵情酒色,放浪形骸,总之,后主很快成了昏庸之君,刚即位时的朝气已消磨干净,与以前判若两人了。
后主皇后名沈婺华,其父是仪同三司沈君理,母亲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之女会稽穆公主。她端庄美丽,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于书翰,但羸弱多疾,虽贵为皇后,后主待她甚薄。后主临位时被始兴王叔陵斫伤,养病承香阁,皇后与诸姬皆屏斥于外,惟张贵妃丽华得以陪伴左右,因此之故,宠冠后宫。
至德二年后主在光照殿前建造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各高数十丈,连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等皆用檀木做成,又饰以金玉,中间镶嵌珠翠,外挂珠帘,内设宝床、宝帐、服玩之类,瑰奇珍丽,自古未有。微风轻轻,香飘数里,晨曦初照,光映后庭,阁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种植奇花异卉。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住望仙阁。三阁之间有复道相通,往来方便。除了以上几位妃嫔外,还有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等人,俱有宠。还用宫人袁大舍为女学士。后主每次设宴,便命诸妃嫔与女学士、狎客等共赋新诗,互相赠答,择其艳丽者谱成歌曲,选宫女千余人习而歌之,分部迭进,以此为乐。常用的曲子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内容多数是歌颂张贵妃、孔贵嫔容貌姣好的俗鄙之作,如“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类。君臣酣饮,通宵达旦,习以为常。
张贵妃本是武将之女,家贫,父兄以织席为业。初进宫时,是龚贵嫔侍儿,后主一见钟情,嬖幸无比,即位后拜为贵妃,生太子深。她发长7尺,油光可鉴,丰美俊秀,顾盼生辉。每于阁中临轩梳妆,宫中遥望,翩然若仙。
她又善于观言察色,有权术,后主每次宴请宾客,她便荐诸宫女参预其事,宫女们甚为感激,竞言贵妃之善。她还喜魇魅之术,置淫祀于宫中,聚女巫鼓舞。其时后主懈怠于政事,百官奏事,都通过宦官蔡脱儿、李善度方能达于帝前,后主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同商夺。李、蔡所不能记者,贵妃一一疏理,一条奏折也不会遗漏。贵妃借机参政,朝野中有什么言论,有何大事,预先打听清楚,告诉后主,后来大臣上奏,与贵妃所言相同。后主见她足不出宫闱,便能详知一切,愈加宠幸。因此宦官佞臣,内外勾结,戚畹贵族,纵横不法,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赏罚之命不出于中书省而出于宫掖。后来后宫犯法,也请贵妃在后主前说情,往往如愿以偿。后主沉于酒色,不恤政事,引起了朝中正直之士的不满。大臣毛喜屡次谏诤,被贬斥出朝。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傅纟宰对施文庆、沈客卿等人飞扬跋扈、专制朝纲表示不满意,施文庆便诬陷他接受了高丽使臣贿赂,被下于狱中。傅纟宰于狱中上书劝谏说:“陛下向来酒色过度,不虔郊庙之神,专媚淫昏之鬼;小人在旁,宦竖弄权,恶忠直若仇雠,视生民如草芥;后宫曳绮绣,厩马余菽粟,百姓流离。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后主览书生气,毁而怒火稍息,派人对傅纟宰说:“朕打算赦卿之罪,卿能改过自新吗?”傅纟宰答道:“臣心如面,臣面可改,则臣心可改。”后主命令将他赐死狱中。吴兴人章华在祯明初年上书说:“陛下临位,到现在五年,不思衔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宠,惑于酒色。祠七斋而不出,拜妃嫔而临轩。老臣宿将,弃之草莽,谄佞谗邪,升到朝廷。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看见糜鹿复游于姑苏台矣。”后主接收到奏疏,命令马上将他斩首。朝中大臣见后主玩物丧志,拒谏饰非,便都明哲保身,三缄其口,不愿再惹是非了。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被后主弄得危机四伏,面对隋朝的攻击,陈朝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四、骄兵必败——骄矜之忍
一般说来,骄傲自满的人全部都认为自己聪明过人,有才气,有能力,有成绩,因此沾沾自喜,看谁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一朵花,不知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理。
人要不断进步,就得忍骄戒躁,夹着尾巴做人。
人们身上的各种傲气是无法数尽的。有人会由于年轻担任一官半职而有傲气,有人会由于年老经多识广资深而有傲气,有人会因钱多财广而有傲气,有人会因学识渊博而有傲气,有人会因能歌善舞于是有傲气,有人会因能说会道而有傲气,有人会因搞出发明创造而有傲气,有人会由于一技之长而有傲气,有人会因出身高贵而有傲气,有人会因自视清高而有傲气,有人会因长得漂亮而有傲气,有人会因有个健美身材而有傲气……关羽一世英雄,最终却死在一个“傲”字上,这是我们今天要吸取的教训。
三国时代的关羽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物。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犹如探囊取物。”可是这么一位为蜀汉屡立战功,威振四方的盖世英雄,却由于一身傲气而丧失了性命。
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后,曹操大怒,想与孙权联合一处,共同伐刘。当孙权征询谋士们的意见时,诸葛谨说:关羽有一女,“某愿往与主公世子求婚。如果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孙权深以为然,诸葛谨于是去见关羽。提及此事,关羽竟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于是将诸葛谨逐出。这件事关羽做得确实有点太过分了。试想,你关羽再英雄,也不过是蜀汉的一员大将,而孙权则是一朝人王地主,后人曾赞其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关羽将自己的女儿称为虎女,将孙权的儿子称为犬子,岂不是太目空一切,欺人太甚了吗?这一下当然是破坏了诸葛亮多年心血才结成的吴、蜀联盟,把孙权推向了曹操一边。致使孙、曹联手,吕子明白衣渡江,关羽失荆州,走麦城,命丧黄泉。“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假如有了名气,常常会飘飘然。历史上的孔融就是一例。孔融四岁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他长大后先被提拔担任了侍御史,后来又改任北海相,他认为自己既有才气又有名望,因此待人傲慢,甚至多次戏弄侮慢曹操,同其他官吏也合不来,遭到上怒下怨,以至被人陷害想图谋反叛。不但自己遭受杀身之祸,而且殃及到两个儿子,都被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