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谦忍大智慧(人生大智慧)
6671800000036

第36章 聪明莫为聪明误——忍智藏锋二(3)

由于当官而骄傲,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忘记了老百姓是水,自己是鱼;有了一点权,就不可一世,官气十足;将自己看成诸葛亮,把群众当作阿斗,处处玩起上智下愚来。却不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你疏远了群众,就意味着你的船将要搁浅;你傲气霸气触犯了众怒之日,也就是你要翻船之时。

满遭损,谦受益。聪明人不但会给人以“大智若愚”的感觉,智取生活和奋斗的目标,躲过灾祸,获得幸福,同时也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聪明加智慧。他们从不骄傲自满,有自知之明,同时能虚心向聪明人学习,请教,用别人的智慧来丰富和增长自己的智慧,以致在各方面获得更大的益处。甚至他也能够从反面吸取教训,由教训中总结失误,增长智慧和才干。向所有人学习,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永远不让自己的聪明溢出来,这种忍智藏锋更加可贵。一个人,不管他的地位有多尊贵,知识有多渊博,经历多么丰富,大脑怎样聪明,在看问题办事情时,也会有看得片面、处理不当之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说得也就是这个道理。做事情多听听旁人的意见,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对办成事有极大的好处,用读书人的话来说,叫做“集思广益”。这话虽然说得文绉绉的,可是道理很浅显,一般人都懂,要不然老百姓如何能说出这样的话:“三个臭皮匠,凑成个诸葛亮”,这与文人说的意思一样。至于做了错事,人家对你提出批评,那是更应该接受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古人之言,诚不欺我,好处是很大的。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学造诣最高的一个人。王粲早熟早慧,少年时代便博览群书,才思出众,笔下功夫不同凡响,所以,小小年纪便很有名声。当时人说王粲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一次,年轻的王粲与一位朋友同行时,见到路旁一块石碑,两人停下来将碑文读了一遍,又接着赶路了。走了一段路,这位朋友想验证一下王粲的记忆力,因此就对王粲说:“先生刚刚看过的碑文,还记得吗?”王粲胸有成竹,立刻背诵起来,竟然能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使朋友十分佩服。王粲13岁时来到长安,当时的长安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大军阀董卓把汉献帝与文武百官一起劫持到长安,自己控制一切。性情暴烈的董卓又动辄杀人,搞得大臣们惶惶不安,人人自危。长安的流亡朝廷中,有一个著名学者叫蔡邕,人称蔡中郎。蔡邕学识渊博,文章独步天下,而且生性随和,儒雅大方,慷慨好施,礼贤下士,是一个人心归向的大名士。尽管时局动荡不安,可是蔡邕的府邸依然门庭若市,从早到晚上门求见和拜访的人络绎不绝,甚至于门前的道路,常常被来访客人的车马所堵塞。

正是由于蔡邕能够谦恭礼让,没有骄横之气,才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才到他的门下。假如是一个充满骄矜之气的人,谁也不会愿意和他交往,早早就避而远之了。这天,王粲也去求见蔡邕。当时蔡邕的府上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蔡邕正和宾客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这时,只见一个家人凑上去对蔡邕轻轻说了几句话。蔡邕对家人连声说:“快请,快请!

”说着站起身来,慌忙之中没穿好鞋,便倒拖着鞋出门去了。满座的宾客,从未见过蔡邕这么紧张的神情,心里纷纷猜测起来:来人是谁呢?此公的来头可不小啊!

当蔡邕把王粲带进来与大家见面时,宾客们无不流露出惊讶的目光来,有几个人还下意识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只怕是看花了眼。原来13岁的王粲瘦弱矮小,皮肤黝黑、体格不壮,相貌不扬,十分不起眼;而此时的蔡邕已年近60,又是当时文坛的泰斗,大名士竟然如此礼遇一个小孩,简直太令人难以置信了。蔡邕明显地感觉到了大家疑惑的眼神,因此,拉起王粲的一双手对大家说:“这位嘉宾王粲可是个举世无双的神童哩!他虽只有13岁,诗赋文章却样样精通。他才情出众,悟性极高,不用说,将来一定会超过我十倍;就是现在,在很多方面我也大不如他呀!”蔡邕环顾在座的宾客,接着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将把一生珍视、收藏的图书典籍,全部赠送给王粲,这些藏书给王粲,比放在我这里,发挥更大作用哩!诸位先生,我的话是不会错的,你们等着看吧!”自古文人相轻,蔡邕这样谦逊,难能可贵。经过蔡邕一番介绍,座中的宾客们也全都对王粲刮目相看了。当时蔡邕的私人藏书原有一万多卷,确实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由于兵荒马乱中损失了不少,后来装了几车子送去给王粲,大约还有四千多卷。

王粲16岁时,被朝廷授职黄门侍郎,可是他见政局混乱,朝廷徒有其名,便南下荆州,去投奔地方实力派刘表。刘表的门客众多,其中不乏才智之士,可是年纪轻轻的王粲,很快便脱颖而出,被荆州文人公推为文坛盟主。这之中也有蔡邕慧眼识才的功劳。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逝,儿子宋王李从厚继位,历史上称为闵帝。闵帝幼弱寡断,朝政皆由权臣失弘昭等人把持着。失弘昭等人为了方便专权,就排除异己,安插自己的亲信做官。先后唆使闵帝贬黜外放了不少重臣,把一些过去有功有能力的节度使调往边远地区,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及亲信安插在重要机构的要害职位上。凤翔节度使兼侍中、潞王李从珂自小跟随唐明宗四处征战,地位、威望远在朱弘照等人之上,于是更遭忌恨,不久就被调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任节度使去了。李从珂早就对朱弘昭等人专权不满,拒绝调令,并马上起兵,颁发檄文,打算入朝以清君侧之恶。

朝中闻报,李从厚忙派西都留守王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统帅诸道兵马去凤翔征讨。各路兵马齐集凤翔城下,王思同指挥人马攻城,激战了一天,凤翔东西城关被攻克,城中守军死伤无数。

次日王思同又传令加紧攻城,志在必得,想要立个大功回去给皇上看看。因为凤翔城垣低矮,壕堑不深,加上守备不足,形势十分危急。李从珂眼见城将不保,只好登上城楼,高声对城外军士喊道:“我从少年时代就跟随先帝,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满身伤痕累累,才创立了今日的社稷。你们都曾追随我多年,亲眼目睹我的所作所为,不是吗?”话说到这里,李从珂已经是声泪俱下:“如今朝廷轻信谗言,猜忌骨肉,忠臣受害,我有何罪,非欲置我于死地不可?现在城摧,人亡,我是死不甘心啊!”言毕痛哭失声,闻者莫不为之哀痛。

偏偏此时,裨将张虔钊举着宝剑驱赶士卒登城又一次进攻:“别听他胡言乱语,快攻,不攻者斩。”士卒中有人大怒,举矛反击,张虔钊只好跃马逃走。某地指挥使杨思权原本就与朱弘照等权臣有隙,乘机大声呼喊道:“潞王才是我们真正的主公啊!”马上率领所部人马脱下甲胄,丢掉兵器,投降了李从珂。

杨思权率降兵入城,向李从珂献上一张白纸,请求潞王攻克京师称帝之后封他为节度使,李从珂便依他之言在纸上写了:“思权可任宁节度使”。这一来其他攻城部队也连续倒戈,不再战斗,王思同等几名节度使一看情势不妙,已经不能御众再战,只好各自逃遁去了。而此时众多降兵拥入凤翔城内邀功请赏,李从珂转惊为喜,倾尽城中财物奖赏各部将士,甚而把釜鼎之类的器具也估价论赏。一时之间军营之中歌舞欢闹,酗酒赌钱,十分热闹。此时李从珂也头脑发热,发布命令说:“凡攻入京都洛阳的,赏钱百缗。”军士全都欢呼雀跃。

王思同等兵败而逃,吓得后唐闵帝手足无措,河阳节度使康义诚见风使驼,假意请求领兵抵抗李从珂,实际上是想迎降李从珂以邀功。许愿给他的将士平定凤翔每人赏二百缗。康义诚手下这些侍卫军骄气十足,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身上背着朝廷赏赐的钱物,在行军路上到处扬言:“到了凤翔后,再向潞王请一份赏!”因此军到凤翔,兵士成群请降,而等康义诚请降时,手下只有十余骑人马。这样李从珂一路顺畅进入京都洛阳,废闵帝,即皇位。李从珂即位之初,立即下诏开府库犒劳军士,岂知洛阳府库之中早已空虚,而犒赏军费却多达五十多万缗。他不得不下令搜刮民财,顿时怨声四起。不少人因交不起钱,只能投井、自缢,而监狱之中更是人满为患。百官竭尽所能,也只搜罗到二十万缗,不够赏资半数,李从珂唯恐赏赉不足,军中有变,忧心忡忡。这时端明殿学士李专美直言相劝:“国家的存亡,在于修法度,立纲纪,而不是单凭赏赐。假如只论赏赉,就是有无穷的财宝,也填不满骄横的士卒的欲壑的。”

继而又告诫李从珂应该吸取前朝的教训,不然不改覆车之辙而继续搜刮民财,则有灭亡的危险。既然现有财力有限,该按实际情况平均分赏,其他以待他年。李从珂依言而行,不再一味纵容。果然军士之中,骄情横溢,自以为有功,得了赏赐,仍然嫌不够,仍是怨言纷纷。

谣言一起,李从珂唯恐有乱,就不敢从根本上加以整饬,对将士一味地迁就,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也不管。久而久之将帅骄横乱行,兵士不听调遣,各有所图。李从珂即位仅三年,早有异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举兵起事,进而引狼入室,攻打后唐,沿途军队都不战迎降,李从珂穷途末路,最后只能登楼自焚,后唐灭亡了。因为李从珂平素骄兵不治,纲纪不明,致使军中将士在急难关头,或望风而逃,或私通于敌,或弃甲而降。李从珂终究失去天下,正缘于此。辽重熙十七年正月,西夏王赵元昊亡故,辽主派使者前往祭奠。使者回来报告说,元昊死后,其子谅祚年幼,军政大权被王太后及其族亲执掌,诸将不和。辽主耶律宗真听了,以为这是进攻西夏的大好时机,迅速调动兵马准备进攻西夏。

辽重熙十八年六七月,辽军兵分三路:韩国王萧惠率南路军、行军都统耶律达和克率北路军,辽主亲率中路军,用北院大王耶律仁先担任前锋,相继向西夏进发。萧惠率领的南路大军,战舰、粮船绵亘百里,浩浩荡荡,十分显赫。萧惠是辽国的老将,身经百战,为辽国立下许多汗马功劳。五年前,曾由于轻敌,深入敌境,为西夏所败。这次,他分析了敌情,认为小王谅祚还不到二岁,大权均在一个女人手中,辽国大军压境,西夏必定投降。

辽军进入西夏境内,一路上,没看到有西夏兵的踪影。萧惠心生疑惑,派出小股部队往前侦察。侦察人员还未回来,萧惠心急,又让部队出发。此时,辽军战马都用于运载粮草、铠甲,骑兵步行前进,毫无作战准备。部下见此情形,对萧惠说:“我军路远迢迢到此,不知西夏布防情况,不应深入。我军应扎营布防,以防意外。”萧惠一听,哈哈大笑道:“你们也太多虑了!我大军压境,谅祚小王必亲自迎接辽主车驾,怎么有时间顾及我!无缘无故设防,岂非白白使自己疲敝。”说罢,命大军继续推进。这时,西夏执政者早已获得辽军侵略的消息,指派各路兵马在贺兰山要道列阵以待,作好御敌充分准备。

辽主耶律宗真率中路军主力渡河后,未遇敌而还师。萧惠却毫不知情,仍旧挥师前进。

一日,萧惠军刚扎营,营棚还没来得及立,突然,派出的侦骑气喘吁吁地回来报告:“前方有西夏大军……。”萧惠不信,怒斥侦骑虚报军情,要将他推出斩首。此时,西夏军前锋逼近辽军,已可以听到他们进攻的鼓声和呐喊。不一会,西夏骑兵像猛虎那样从山坡上冲下,旌旗高扬,战鼓雷动,辽军只得仓皇应战。萧惠和部分将士还没有穿上盔甲,慌忙跃上战马,寻路而逃。西夏骑兵见辽兵逃散,遂用弓箭射击,一时箭如飞蝗,辽兵大批倒地,萧惠在几名勇士护卫下侥幸脱围,才未当俘虏。萧惠脱围后,检点残兵,已不足半数。他没有吸取当年惨败的教训,自恃兵多势大,轻敌冒进;判断敌情又欠准确,以致再次大败,连自己的儿子慈氏奴也死在战场。

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喜怒之忍

中国人的为人修养是十分注意喜怒不形于色的。结合洪应明的相应认识,能够看到,轻喜易怒的人在为人处事时,往往偏重于情感好恶,极易造成判断上的失误,而且这种藏不住思想情感的表现,还极容易被别人觉察,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急性判官之所以陷入圈套,教训之一也就在于他的城府不深。因此,一个人要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心胸就须有包容乾坤的雅量,有足够情感喜怒回旋的心理空间,这并非很易做到的,文化熏陶的才能有此结果。就像大家所见,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更讲究含蓄,注意把握自己的情感好恶,认为量小者易怒,浅薄者易喜,因此不同于强调情感外露、喜怒溢于言表的欧洲人。

待人不可轻为喜怒,此为待人的分寸感。对于财物不可重为爱憎,则是接物的分寸感,把握好这种分寸感,人就可以不沉湎在物欲财欲中,就能够超脱“鸟为食死,人为财亡”的狭隘自私的人生观,就能保持精神上的清醒与独立,否则,难免就做了财物的奴隶,因财而亡。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曾记下这样一个舍命爱财者的故事,故事发生于江水暴涨的湘江,一只船被激流冲翻,船上的人都落入水中,奋力向岸边游去,只剩下一位平日泳技最佳、速度最快的永州汉子却远远地落在众人后面,同伴问其原因,才明白他腰上缠着一千枚大钱;同伴劝他将钱扔掉,以保性命,他拒绝了。不久,其他人都游到了岸边,见他仍旧在中流挣扎,就对他大声呼喊:“你真蠢,你被金钱迷得太深了!如今你濒临死地,还要钱干什么?”

他还是摇头拒绝了众人的劝告,终于与那一千枚大钱同归水底,被水溺死了,成为看重财物而轻生命的典型。他之所以丢掉了生命,正是精神意志完全为财物所主宰制约的结果,成了金钱的奴隶,他甚至忘记了生命对于每个人言,都仅只有一次的道理。急性判官是不值我们模仿的,永州汉子的作为是可笑的,与此类似的例子都表明,一个人学会控制自己,不把自己的狂喜、愤怒、挚爱和憎恨完全挂在嘴上、写在面上,胸中有城府,那么,大到对于个人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顺利地走完人生的旅途,小到调剂好日常的人际关系,都会有所帮助。仅从交际的角度言,对新知旧好不轻作喜怒状,会有助于以理性控制情感,正确地看待别人、看待别人对待自己的评价……对财物不过份爱憎,就不会挖空心思地去贪图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在分配财物时,也不会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斤斤计较……试看你我四周的那些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又有谁不是这样去做的呢?

所以,“于人不可轻为喜怒”、“于物不可重为爱憎”,实在是人生的名言之一。

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80万大军,沿长江列下阵势,想一举拿下东吴,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夙愿。面对强敌压境,东吴众臣有主战的,也有主降的,弄得吴主孙权也不知该如何办。诸葛亮为了实现他在隆中时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巩固孙刘联盟,他自告奋勇地去江东游说孙权,共同抗击曹操。

来到东吴以后,他明白周瑜是东吴举足轻重的人物,只有说服了周瑜,才可以坚定孙刘抗曹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