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话的针对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因为人有民族、地域、年龄、性别、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和所处环境等的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独特的个性、爱好,独特的知识结构、心理态势使某个人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因此,与不同的人交谈,就要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俗话说,“看碟下菜,量体裁衣”,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不是就要“曲意奉迎”、“逢场作戏”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为虚情假意,也可以实事求是,理解为灵活机动,具体问题需具体对待。下面,我们就说话看对象应该注意的几点加以说明:(1)看对方的基本情况就是要看对方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份、职务等。还必须考虑的一点就是对方的语言习惯。有一个故事。一个在吃苹果的孩子,突然问他爸爸:“爸爸,我的苹果怎么变成褐色了?”爸爸解释说:“因为你把苹果皮啃掉后,苹果肉与空气接触,使苹果发生氧化,从而改变了果肉的分子结构……”可想而知,幼小的孩子可能听不懂这些话,这就是说话不看对象。跟儿童讲话,就要运用适合儿童特点的通俗易懂的话。有位小学教师教学生写“美”字,他说:“李小姐的头上戴了两朵大红花,你们说美不美?”大人听了觉得很可笑,但小学生会觉得新鲜有趣,并因此而很快掌握“美”字的形体结构。这就是说话看对象的妙处。交谈时还应注意对方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人讲话,应当选择不同的方式。一位男青年碰到了好多年不见的女同学,大声嚷嚷起来:“你真是越长越‘苗条’了!可惜啊,中国没有相扑运动。”女同学扭头就走,男青年讨了个没趣。对于“老”字,男人一般觉得没多大关系;但若说某位女性老,她会非常不悦。冬天,在电影院里,常有年轻女性入场后不脱帽子,影响后面的观众观看。为此,放映员多次打出字幕:“影片放映时请勿戴帽子。”但许多人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后来电影院打出字幕:“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子的女性全摘下了帽子,因为她们都不认为自己是衰老之人。说话看对象,文化程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项。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问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你有配偶吗?”老太太说:“你问我有没有买藕吗?”结果闹了个笑话。一位大学生毕业分到一家工厂,起初很得领导赏识,但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车间主任就对他越来越冷淡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其中的原委。经一位好心师傅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学校呆惯了,讲话爱用术语。什么“程序化”、“控制论”、“结构定向”等。而车间主任是中专毕业生,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这位大学生无形之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让自己处于了不利位置。说话看对象还要看对方的身份职务。身份职务不同并不妨碍人际交流。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于有名气地位的人等等,不应当也不必要表现得屈从、奉迎。但在言谈举止上则不要过于随便,有必要也应当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如学生与老师之间发生了矛盾,可以像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一样平等地交流、沟通,但在说话上应当注意方式和讲究措词。一般说来,在不是十分严肃隆重的场合,身份较高的人对身份较低的人说话越随和风趣越好,而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说话则不宜太过随便,尤其在公众场合,说话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与听者的身份差别。看身份,不仅指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应多几分尊敬,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身份职务,都应该说话得体。比如平常到餐馆吃饭,点菜时你问服务员:“你们这儿的海鲜好不好?”服务员肯定是异口同声地说“好”,因为她们的身份职务只能这样回答。这样的提问就不恰当。你可以问:“今天有什么海鲜?”或是问:“你们这儿的什么海鲜有特色?”这样问便于服务员为你做参谋。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习俗各异。这就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否则就易碰钉子,或破坏气氛。例如,北方管看上去比自己大的妇女叫“大姐”,而南方一般都不这样称呼,大多叫“嫂子”。若在北方叫人家“嫂子”,她们听了不舒服,因为不习惯这样称呼,认为这样称呼有点不尊敬人。因此,无论是在本地与外地人谈话,还是到外地与外地人谈话,都要注意对方的语言习惯,这样就可以谈得亲切。
(2)看对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和人交谈,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不善于主动与人交谈。同性格开朗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就应注意分寸,循循善诱。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用在这里也很恰当。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不能。”又一次,另一个学生冉求又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在旁听了犯疑,就问孔子:“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故来请教。”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劝阻他。)孔子教育学生因人而异,我们谈话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心态,有时候甚至不会从外部表现上明显地表露出来,这时作为表达者就应当洞察对方的心理,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流。有一次,某大学几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到某机关去求职。接待他们的是一位60来岁的局长,他说,机关的许多部门编制有限,个别的可以考虑吸收,几个人都来不好安排,因为名额很少。听了这番话,一位女研究生感叹:“有些老家伙早该退休了,就是赖着不走……”这么一说,老局长的脸色变得很难看。老局长60来岁的人了,整天为退休的事情犯愁,而这时听到如此嘲讽,心里是何滋味!人际交流中还经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周围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
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在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反翻上去”。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误会。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以上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看对象,注意对方的心理状态,观察对方的性格特点,尽量避免说话时无意之间伤了人。
(3)看对方以及在场者与自己的关系
这里不仅是指交流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双方与第三者、第四者的关系。因为两人之间的交流信息有可能在其他场合传播给第三者、第四者。我们说话一定要经过考虑,以避免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某个男生拿了某同学的随身听不还,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后来他改变了,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临近期末,他有些不放心,怕老师在成绩单的评语中提及此事。一次闲谈中,他突然问:“老师,我现在已经变好了,您会不会在评语中给我来上一笔?”老师本来可以直言,但看到还有几个同学在场,不便明说,又不能不说。于是老师随机答道:“难道你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吗?还想让我给你写得更好一些,是吗?”说完,老师笑了,那位男同学也心领神会了。读过《红楼梦》的人会发现,大观园里每个人物的言语,都可谓是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各具特点。如第五十六回写到总管贾府事务的王熙凤因病休养,王夫人只好让探春和李纨料理家事。探春提出了勤俭节约、减少开支的主张,大家都赞成。但平儿该怎样说呢?作为王熙凤的心腹,就得维护主子的威望,但又不能不赞扬探春的能干。倘若多一层考虑,自家主子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好主意呢?考虑了这么多,平儿说:“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平儿真是好心计、好口才,后来宝钗称赞她:“远愁近虑,不卑不亢。”说话是为了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别人,让别人明白,从而了解或信服或同情我们。如果说了话,别人不信服,没有反应或反感,这就不灵了,说了不如不说。要怎样才能说一句,灵一句呢?古代的军事家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自己的优劣点,又知道了对方的优劣点,然后创造条件或发展已有的条件,就能取胜。说话也是针对人的,为什么不可以运用这一法则?所以我们可以推广这句话说:“知彼知己,百说百灵”。在说话中,知彼比知己更为重要。同样的话,可能这个人说,你很愿意接受,而换了另外一个人说,不但不接受,而且还发生了反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往往是态度问题,就是态度好或态度坏的关系。如果态度很好,大家就都愿意听你,否则,即使对方的意见跟我们并不冲突,也会觉得他说得太神气了,或者觉得他说得太老实了,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对似的。若是你爱一个人,可是他(她)一点也不知道,你关心一个人,可是他常常埋怨你不关心他们,这是使人最痛心的事。所以你要能了解别人的心目中所希望的。当你面对着一群人说话的时候,尤其应做一个对什么人都感兴趣的人。这不但是友好的行为,而所说的话也会产生较大的效果。当面对着一群人说话的时候,不但要能顾到全体,而且还要特别照顾到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这不但是友好的表现,而且可以解除大家的不安和不起劲的心情,你所说的话,才会被热烈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