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双向沟通——说话的互动性
说话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当一个人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在讲,无论他讲的是他自己预先拟好的提纲,或是别人替他准备的讲稿,只要他懂得演讲的技巧,把主题生动地讲出来,那就完成了演讲的任务。可是要作一次好的谈话,却不只是说,还要善于听,不仅要把自己的话说好,还要善于听别人的话,而自己所要说的话,并不能像演讲一样,可以事先完全准备妥当,照讲无误,而是要善于随机应变。当你面对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如果你只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话讲出来,而不了解对方的看法和兴趣,不能观察对方对你的话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疑问,不能及时地解除对方心理的症结,那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谈话者。在谈话时,你的思想不能只顺着一条线发展,不停地讲自己单方面的意见,而至少要顺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自己的,一条线是对方的。一方面你自己当然要有你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推理方法,另一方面你还要懂得对方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如果你谈话的对象,不止一个人,那么,你的工作就更为复杂,你所要顾及的方面就更多。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嗜好和推测都是不同的。
法国大哲学家罗斯费柯说:与人谈话,如果把自己说得比对方好,便会化友为敌;反之,则可化敌为友。说话的影响效力,有如此之大。说话时,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机会,这不是两全的方法吗?可是有许多人,说话总是喜欢抢先,好像自己先说了,便可以压倒对方,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同时有许多人说话一开始便滔滔不绝,自以为是一个长于口才者,须知别人会因此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这实在并不是谈话了,完全是你说人听,以后你将不受人欢迎,人们见了你只有避而不见了。如果你是一个商店职员,对一个上门的顾客,滔滔不绝地宣传自己的货物如何优美,顾客对你如簧之舌、天花乱坠的说话,最多也不过认为是一种生意经,决不会相信而就购买的。反过来,你如果给顾客有说话的余地,使他对商品有评论的机会,购买商品成为一个双方对话的过程,你的生意便可能做成了。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一方一直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那么他沟通的质量必然很差,因为这样的谈话已不是对话,而是像演讲或培训讲座一样,对方的感觉一定非常不好。你要试着成为一位倾听者,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静下心来,定下心来,像个友好、友善、积极、热情的恋人一样,倾听对方的所有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你才能从对方的言行举止中,冷静地去思考,了解并领悟对方所传达的信息。当你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想法时,你与对方的沟通才算真正开始。
但你真的会“听”吗?有人因生理上的问题听不到声音,但也有这样一些“失聪者”,他们听不懂别人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如果认为自己听见了就是在倾听,那是不准确的,因为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更要去用“心”。
倾听当然也是有层次之分的。有的人是听而不闻,如同耳边风,完全没听进去。还有的人敷衍了事,心不在焉;或者有选择地听——只听合自己的意思或口味的,与自己意思相左的一概过滤掉。当然,最有成效的应当是专注地倾听,出发点是为了了解对方而非为了反应,也就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别人的观念、感受。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行为。倾听者不是机械地竖起耳朵,在听的过程中他的脑子要在转,不但要跟上倾诉者的内容,还要跟得上对方的情感深度,在适当的时机提问,使得会谈能够步步深入下去。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多听能得到智慧,多说则令人讨厌。”“外行用嘴说,内行用耳听。”这些话充分说明有效聆听的重要性。其实只有少数人掌握了听的艺术。好多人在抱怨人们不听他们说话,但是他们忘了自己本身也没有听别人讲话。集中精力听别人在说什么,不要分心。倾听以了解他人,倾诉而被人了解,从双方的共同点开始沟通,始终记住,说话的主角不是言语,而是人。一次成功的谈话,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诀窍,最重要的是能静心注意听对方说话,再也没有比这样能使对方愉快了,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跟别人说话,如果我们的知识比他少,那么,我们更要注意恭听,更要表现出对他的话题感兴趣。对方看出你的专注来,自然高兴,这是对他的尊重,他自然也会尊重你——很少有人能拒绝专心静听者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