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精华(第一卷)
6598900000035

第35章 传世故事(18)

第十八节 管子的“轻重学”

在西方的古罗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法学家鲍鲁斯,曾经谈及了货币的理论问题;在古代印度,大约也是在同一时间,出现了谈论货币问题的法典,最早也不会早于公元前六世纪。

而在中国,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的管子,就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金融货币理论。齐桓公元年是公元前685年,管仲同年为相。管子正是应用了这一理论来指导国家的经济活动,从而使得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并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目的。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管仲的著作《管子》。书中有《轻重》甲、乙、丙三篇,比较集中地谈论了货币、金融、物价等问题,在其他很多篇目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轻重”一词的本意,有增减、权衡等意义,但作为一门学说,则是一种有关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等方面的理论了。清朝末年,当政治经济学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曾被译为《轻重学》。

管子认为,货币是君王为了帮助百姓解决交换中的困难而创造的。他说,汤的时代,遇到了七年大旱,禹的时代,遇到了五年大水,百姓没有东西吃,以至于卖儿鬻女。于是,汤和禹便分别用庄山和历山产的铜铸造货币,帮助百姓赎回他们的孩子。

他还阐述货币的作用,说,玉产在禹氏,金产在汝汉,珠产在赤野,产地分布在东西南北,相距甚远,得来很难,所以都很值钱,也就是管子所说的“重”。君王就是利用了它们的重,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刀布”就是货币,那时的铜币铸得像一把刀,称为“刀币”。他还特别说明,这三种东西本身,不能保暖,不能解饥,不过是“先王”用来保守财物、管理百姓、平衡天下的手段而已。书中说,“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这里的“通”,是沟通的意思,“通施”“通货”,都是交换媒介的意思。这里虽然没有使用“一般等价物”这一现代语言来表达,但还颇有一点这个意味。

在两千六百多年以前,管仲就认识到了货币流通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他说,如果百分之九十的货币由国家收回停止流通,则“币轻而万物重”,币值就会下跌,而物价就会上涨。

鉴货币对物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管子主张由国家垄断铸币权。他建议齐桓公说:大王应该用铜来铸币。如果听任民间铸币,货币的数量无法控制,就会使得物价失去控制,使得百姓遭受盘剥,难以生活。

前面已经介绍过,管子认为珠玉是上币,黄金是中币,刀布是下币,他指出,国家可以通过变动中币黄金的价格,来平衡三种货币的价格关系,从而控制物价。例如,国家向有钱人家借黄金,就可以使黄金的价格上涨。国家支出俸禄等费用的时候,如果使用货币,也可以使货币的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

对于物价的控制,管子也提出了一套办法。他认为,“衡无数也”,物价不可能总是一个样子的。只是在物价过低的时候,国家收购商品,就可以使物价上扬;相反,在物价腾贵的时候,国家就可以售出一些库存,这可以促使物价回落。这样,物价就可以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管子甚至提出一些国际贸易的价格政策。他举了一个例子。周武王曾经在巨桥设立谷仓,并且设立专门的金库收买天下的粮食。由于他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使民间粮食减少,谷价上涨了二十倍,结果他仓中的粮食也增值二十倍。他用这些增值的钱购买自己需要的绸缎和军需,一辈子也用不着向百姓敛钱。我们齐国虽然没有那么多的粮食,我们却有盐。一个十口之家,就得有十个人吃盐。人不吃盐,就会浮肿。如果国家把盐控制起来,不准私人煮盐,国家贮存的盐就会涨价四十倍,把这些盐运到楚国、宋国、赵国、卫国等不产盐的国家去卖,我们齐国不是就有足够的钱用了吗?我因此可以认为,管子是最早提出国际经济垄断政策的人。同时,他提出的盐的专卖政策,成了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坚持的政策。

这了避免物资外流,他还提出“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的国际价格政策。就是说,国外某种货物价格高,我国也应该提高它的价格,否则,“天下高我下,则财利税于天下矣!”如果国外价格高国内价格低,就会造成物资外流,让外国得到好处而损害了自己。

由于管仲充分利用了齐国的“轻重鱼盐之利”,使得齐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百姓得到了实惠,所以会出现齐国大治九合诸侯的局面。

(《史记·齐太公世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