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精华(第一卷)
6598900000036

第36章 传世故事(19)

第十九节 管仲治国国富民强

管仲又名夷吾,后世称为管子。他虽是周朝王族的后裔,但年轻时贫穷,只好以经商为业,与自己的朋友鲍叔一起贩贱卖贵。因为他穷,所以在与鲍叔分配利润的时候,他总是得的多一些。鲍叔也不与他计较。

那时,人们把经商视为“末业”,商人是很受歧视的。管仲和鲍叔也不甘心一辈子经商。当时,齐国正处在政治危机之中。齐襄公与自己的妹妹、鲁桓公的夫人私通,并谋害了鲁桓公。因此,与鲁国的矛盾很尖锐。并且,襄公又与自己的堂兄公孙无知争夺王位,两人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襄公的两个异母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纷纷逃往外国。管仲和鲍叔觉得这是个机会,便想投奔他们两个人中的一个。鲍叔觉得,从当时的实力和排行位次上看,公子纠是次子,如果长兄襄公死了,公子纠即位的可能性则更大一些,因此建议他们去投奔公子纠。管仲说,小白虽然是三子,为王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他建议脚踩两只船。经过商议,鲍叔投奔了公子小白,同小白一起逃到莒国。管仲投奔了公子纠,同公子纠一起逃到了鲁国。

不久,襄王被杀,自立为王的公孙无知也死于内乱。

鲁和莒都得到了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都派兵护送他们回国争夺王位。鲁国还派管仲带兵堵截小白。管仲迎到小白后,一箭射去,正击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应声倒下装死。管仲以为小白已经被射死,便派人送信给公子纠,公子纠觉得没了竞争对手,也就放慢了速度。小白抢先一步到达首都临淄,被支持他的人拥立为齐王,就是后世所说的齐桓公。不久,齐国又打败了鲁国,逼使鲁国杀了公子纠。

齐桓公当然也想杀管仲,特别是还有那一箭之仇。但鲍叔对他说,如果想称霸诸侯,没有管仲是不行的。桓公求贤若渴,不计前嫌。声称要亲自处死管仲,要求鲁国把管仲送到齐国。

当管仲被押回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亲自迎到郊外,给他解下刑具,非常谦恭地向他请教说:“我国先君襄公耽于享乐不问国政,搞得国家无法发展。这样下去,我们国家就会危险,不知先生有什么良策?”

管仲说,周昭王穆王的时候,曾经遵从文王武王的办法,把老人们请到一起,让他们选拔出类拔萃的人才;还把律令写到高高的门阙上,让百姓都能知道。他们注意发展农业这样的根本,也注意发展工商这样的末业。用奖励来鼓励百姓的积极性,用刑罚来纠正他们的过错。还使长幼有序,纲纪分明。

桓公又急着问他: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士、工、商、农这四种人,不能混杂。士是作官的人,就要让他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工都是官奴,他们都得到官府来干活;商人就得在市场上交易;农民就要在田野中劳作。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不见异思迁。

为工的人在一起,他们就能从早到晚钻研技术,教导子弟,使他们的孩子也永远务工。让经商的人经常在一起,他们就可以观察四时的变化,了解市场行情,调动人力车马,调济四方的物产,用他们的所有换取他们的所无,买贱卖贵,并且从早到晚让他们的子弟学习赢利的方法,使他们的后代永远经商。让务农的人集中在一起,他们就可以注意节令的变化,注意维护和合理地使用他们的各种农具,不误农时地播种耕耘,精耕细作。他们从早到晚劳作在田野,不怕脏累辛苦,尽心尽力。他们的孩子也会在口教目染之中学会农耕,世世务农,不会萌生恶习。

为了使自己的这一主张得以实现,管子还向桓公提出了建立城乡居民组织和军事组织的建议。

桓公愉快地接受了管子的建议。并任他为齐国的国相,从而使管仲的主张得以实现。

管仲利用齐国在海边的自然条件,充分发展渔业和盐业,又大力发展商业流通,注意对铸造货币的规划和管理。这样,齐国的经济飞快地发展起来。他还注意听取民间的意见,广大百姓愿意的事,就积极的办下去;广大百姓不愿意的事,就改掉。从而使得百姓乐于听从国家的命令。

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带来了军事实力的增强,齐国终于在桓公的时代发展成天下最富足的国家,齐桓公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霸主。

管仲自己的家也成了同公室一样富有的家族。

(《史记·齐太公世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