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24

第24章 有容乃大:剑与犁的交响

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原公子李世民,曾在这里协助父亲李渊起兵反隋,直抵长安创建大唐王朝。而李世民的身世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是北周鲜卑大将独孤信的女儿,而其母亲窦氏却是北周皇族,出身汉族。李渊、李世民身上流淌着汉民族和鲜卑民族的共同血液。他们秉承了中原民族与草原民族共有的精神力量。

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以唐代隋之时,即有许多胡人参与军中。至中唐胡人安禄山曾兼任河东节度使,驻守过太原。安史之乱暴发后,晚唐名将、契丹族人李光弼保卫太原时,统领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胡人为主的朔方军。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叛将史思明等率众10万进攻大唐北都太原。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领不满万余人的朔方军、同叛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大败敌军,歼其部众7万人,安全守住了大唐北都太原。

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时期名相狄仁杰,辅国安邦,政绩卓著。根据史料记载,他是山西太原狄村人,至今狄仁杰的母亲亲手种植的千年古槐依然伫立在太原狄村唐槐公园内,叶繁枝茂,庇荫后人。然而,据有关科学考证,狄仁杰的祖先是来自天水的羌族人,狄氏家族为羌族部落中的豪族,发展到唐代名相狄仁杰为代表的名门望族,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又一典型例证。

隋唐时期,太原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甚至同远在万里之外的西域、波斯以及中亚等地区都有着相当多的联系和交往。五代十国,特别是宋王朝执掌中原政权,太原又成为中原地区与契丹、辽、西夏进行互市贸易的重要枢纽。

明清时期崛起的晋商,以太原为主要基地和商埠码头,与外省甚至外国进行贸易。清代中叶,山西商人不惧艰险,远涉重洋,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横滨、神户以及朝鲜的新义州等地,设立了票号海外分庄,从事国际汇兑业务。晋商货行四海、汇通天下,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各民族互通有无显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到五代末期,太原地区的各民族大致已经完成了融合,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缩小,生活习性逐步趋同,特别是文化上的差异逐渐减少。今天,曾分布在太原的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不见了踪迹,显然已经融入了太原这块水土。因此太原人身体里流动的不仅仅是汉民族的鲜血,更有着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血缘基因。

太原这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凸显着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血脉亲情,凸显着汉胡融合杂处的人文环境,其必然体现出种族的多样性,多民族和睦相处的亲和力。我国古代几次大的民族融合,太原地区都是重要的区域。从古代最早的戎狄到后来的鲜卑、匈奴、羯、羌直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在太原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的历史活剧。至今,太原仍然是一个有着26个少数民族和谐相处的城市。久居太原的各族人民,既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熏陶,知义、尚礼、诚信,讲求气节,务实纯朴,又因久居边塞和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要冲地带,屡见战事,从而历史赋予了其尚武精神,使他们具有了粗犷豪放,坚韧刚烈、勇武侠义的个性。太原地区也是多种宗教的并存汇合之地,显示文化组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多民族的太原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太原,一座历经多个政权争夺、多个民族交融、多种思想碰撞、多元文化交汇的英雄的城市,因为其地理位置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其人文情怀的复杂多样性,使它冠以了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大唐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等众多美誉。太原战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则成为边贸互市之都。如今,“古道”尚存,“黄尘”已去,“边城”已旧,“烽火”无痕。历史毕竟造就着散发无穷魅力的太原形象,那是一种崇高、庄严和恢宏的力量,深埋地下的晋阳古城见证了这份崇高、庄严和恢宏。

出没于太原,我们很难分清身边人是哪个民族,或者他是否曾有胡人血统。经过数千年历史浪潮的洗礼,不同民族的迥异风格、不同特征已经完全融进太原这块热土。我们所能感受和体会出的是,太原人秉性中的草原民族特有的豪爽、纯朴、坚韧的一面,也能感受体会出其中原民族崇儒、尚礼、仁爱的一面。这些精神元素已构成为太原城市品格和城市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质,为后世所传承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