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23

第23章 古墓谜思:娄睿、虞弘、徐显秀

20世纪80年代初,在晋阳古城附近出土的娄睿墓彩绘壁画作品达71幅,200平方米,其构思的精巧与技艺的精湛,既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美术佳作的重大收获,也是研究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文化具有极高价值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出行图》首次出现身着圆领窄袖衫的女骑手形象。墓道西壁的《驼运图》,描绘了四个人携五峰骆驼,为首者头顶光秃,前额、脑后及鬓须乌黑,鼻梁高耸,浓眉环眼,具有大食人的特点。中间一人健壮修长,短胡高鼻,浓眉深目,戴着一顶高筒毡帽,则展现出波斯人的气质。

1999年发掘的隋代虞弘墓,是当年震惊世界的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虞弘墓椁是一尊布满异域风情的精美浮雕汉白玉石椁。墓主人是来自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粟特地区鱼国人虞弘,他13岁代表国家出使波斯、吐谷浑等国,19岁率领粟特商人沿丝绸古道来到中国北齐,先后在北齐、北周和隋朝任职,做过都督、将军刺史等职,曾作为检校萨保府,管理在华外国人各项事务。最高职务达仪同三司,为正五品官员,59岁在晋阳逝世。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位在我国三个朝代任职的外国人。从虞弘墓石椁浮雕来看,有的表现豪华阔绰的宴饮场面,有的表现欢乐祥和的歌舞情景,有的表现乘象杀狮和行旅射猎,有的表现火坛祭祀和祆教礼仪,有的表现果葡采摘和居家生活。其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非常典型的中亚高加索人种的特性。

太原市自2000年至2002年,经三年时间,发掘出土了一座北齐古墓,主人名叫徐显秀,在北齐政权内任太尉太保。墓志铭记载,他少年豪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封为武安王,后得以攀升。

此次考古发现被列为“2002年中国文物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发现的北齐时代壁画,画功极为精美,所绘人物、牲畜皆栩栩如生,画中人物基本与真人等高,绘画内容为武安王徐显秀出巡后归来的盛大场面。人物包含有徐显秀夫妇二人,车马仪仗队以及胡人侍卫多人,真实地反映了北齐时期宫廷生活的面貌。壁画大量吸取外来造型艺术特质,其中除含有佛教键陀罗艺术风格外,还受到中亚的萨珊波斯文化和印度笈多艺术的影响。

从先人留下的珍贵遗存,可知太原既是极为重要的商道驿站,也是古代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边关重镇,更是货通海内外的经济文化重要的窗口城市。

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蒙山大佛距今1400多年了。据史籍记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公元551年的北齐,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曾为大佛所在的大庄严寺赐额“开化”,大庄严寺又称开化寺。那时依山凿制佛像,昼夜兼程,晋阳城灯火通明。《北齐书》记载有,当时“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所以“蒙山大佛”也称为“西山大佛”,“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如今慈眉善目的大佛阅历人间千年风雨,见证了晋阳古城的几经兴衰,以开放的胸怀容纳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也以无限灵光、无穷慈爱保佑着这片沃野中的山川草木、芸芸众生。

有专家认为,研究北朝历史,非太原莫属。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是最为典型的北朝实物遗产。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充分显示了北齐时太原人对异域文化的认同与欣赏。文化的认同还表现在太原地区的建筑风格上,一是体现了封建时代儒家伦理的等级与秩序;二是体现了江南建筑文化小巧精致的鲜明特征;三是具有北方建筑艺术粗犷、开阔的品质。从建筑艺术可看到不同民族风格和睦相处、相得益彰的综合元素。

太原地区还具有风土民情和风俗习惯的兼容。一方面,太原地区的汉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中,学会了骑马、放牧等技能,为汉民族生活生产方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太原周边游牧民族学说汉话,改姓汉姓,兼穿汉服,与汉族通婚,不断学习汉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逐步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为较快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