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22

第22章 孝文改革:从平城到洛阳

如果说,战争、动荡作为民族融合的历程无疑是具有灾难性的人类被动的行为,而积极主动的推动民族融合才是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正常的轨道。在这方面,卓有成效者当首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运动。孝文帝登上皇位之后,励精图治,勤于政务,在统一的北方大胆地实行民族同化运动,先后力主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并在礼乐刑法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自拓跋珪定都,平城一直是北魏首都,但是平城地位偏北,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况且柔然多次骚扰北魏边境,严重威胁其政权的巩固。而当时又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各地疾病肆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流浪逃亡者比比皆是。于是,公元493年,孝文帝借口南伐迁都洛阳。他对臣下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由此可见孝文帝早已立下鸿鹄之志。迁都后,孝文帝立刻进行官制改革,依照魏晋设置中央和地方官吏,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取消王宫贵族世袭爵位。

作为一国之君的孝文帝还带头讲汉语,穿汉服。并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只有如此才能推广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汉语,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原民族创造的经典著作。

孝文帝挑选了许多能工巧匠,经六年时间完成改制汉服的任务,无论男女均需改穿胡服为汉服。曾有一次,孝文帝至邺城考察,看见一位妇女在车上没有穿汉服,立即责令其返回去,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可见孝文帝极为看重政令的畅通和落实。

孝文帝在改鲜卑姓氏方面实施了重大举措,率先将拓跋姓氏改为元姓,加速北魏政权的汉化过程。496年,孝文帝改帝室拓跋氏为元氏,北魏太祖以来的名门望族,皆改为汉姓。

在通婚方面,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同姓内部通婚的陋俗,并且自己带头积极倡导和推行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后宫,又以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孝文帝众多兄弟和一些鲜卑贵族亦娶汉家女为妻为妾,并将皇室公主和鲜卑贵族的女儿嫁给中原士族。通过异族间的通婚关系,进一步融合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亲情关系,也将鲜卑贵族和汉人望族紧密地结合起来,消除了双方存在的民族矛盾,而且使二者血统达到融合,有力地巩固了北魏封建政权的统治。

孝文帝在任期间,按照“营国之本,礼教为先”的治国方略,进行了法制革新,废除了许多不符合社会发展和百姓意愿的法规,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孝文帝对汉族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兴趣。他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颇有研究。孝文帝不仅改革鲜卑贵族的生活习俗,还教育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改造他们。孝文帝对自己民族的落后有清醒的认识,不夜郎自大,不故步自封,虚心学习。他积极创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还搜集整理天下书籍,使因战乱而衰落的北方文化开始复兴。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他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就在各路豪杰纷纷争夺号称“北朝霸府”的太原之时,一位汉化的鲜卑人高欢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他先取北魏都城洛阳,后占据晋阳城。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描写美丽的草原风光、边塞风情的绝妙佳作,一经传扬,就成了千古绝唱。作者是高欢属下一名英勇善战的骁将,名叫斛律金,生于山西朔州,敕勒族人。他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精于骑射,战功赫赫。据说,敌人从远方杀将而来,他趴在草地上就能听出对方行军远近,还可以根据烟尘判断对手兵力的数量。

高欢死后,次子高洋自立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称帝初期,能够减免赋税,重用人才,赏罚分明,北齐一度出现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