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10

第10章 雄邑崛起:晋水之阳造晋阳

第二章 战略重镇:控太原者得天下

这座城市的灵魂早已在她沉重的身体下深埋,曾经的喧嚣和繁华如今也安静地躺在厚厚的黄土地下。时间是加深了解、消除距离良方,能够唤醒发掘者的只有时光。在她两千五百多年厚重的编年史中,晋阳、并州、太原,这熟悉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就像精神的谱系和生命的印记,融入城市的呼吸中。战国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锦绣之城、晋商之都,每一个称誉背后都回响着剑与犁的铿然戛鸣,交织着血与火的斑驳画卷,凝结着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的缩影。从历史的年轮和文化的根系里,我们依稀寻绎出城市的前世今生。

沉睡在地下的历史遗物,从来就是历史的第一叙述者,不仅揭示了古老文明的秘密,也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的路途。

太原城西南十五公里处的古城营村,是太原近郊一个繁华的大村庄。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未必都知道,1000多年前的北宋初期,这里曾是被宋太宗赵匡义火烧水淹后的一片废墟,近三十年间几乎人烟灭绝。他们也未必知道,眷念故土的晋阳穷苦百姓返回,在宋真宗派人复建的惠明寺附近搭苫茅舍栖身,聚集起不满百人的村落起初并不叫古城营,当时官府命名为“归德”,表达了朝廷对天下承平、四海归心的祈愿。

明朝初期数次大移民,归德村中人烟渐盛,太原县城新建,归德村改称“古城村”。卸任归籍的东庄人高汝行历经宦海浮沉之后,用六载之辛苦独力创修的太原县第一部县志,在他60岁的那年成书,这部被后人俗称“高志”的明嘉靖《太原县志》中,“古城”村名正式出现。其时,古城村因明藩宁化王屯庄驻有兵营,俗称“古城营”。到“古城营”村名正式出现在官修的志书上,已是清道光年间的事。王朝更迭,人事代谢,从“归德”到“古城营”,800多年的岁月恍如历史的一个瞬间。看似普普通通一座村庄名字的背后,或许镌刻着千年的历史沧桑。

古城,古城,当人们对这个名字不再陌生时,那座隐在历史深处的城深埋在古城营村一带的地下,依旧绵延着1500年辉煌而悲壮的记忆。

他就是闻名于史的晋阳故城。

过去,对晋阳故城只有历史记载和一般传说。岁月的风沙吹过,雨雪飘落,草木荣枯,巨大的城池只在大地之下静默着。

1961年6月,国家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谢元璐先生与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颔先生带领考古队来到古城营村,对晋阳古城遗址作了初步的勘察。一个古城址是很复杂的,仅就城墙而论,虽然它是连接的,但时代或许很不一致,因为后代常常借用前代的城墙,或加以裁截和修补而利用,甚至有的只利用了前代的城墙基础。他们耐心地追踪探寻,隐隐感到多年来一直苦苦追寻的历史真相正在慢慢靠近,沉寂达十个世纪之久的古老城池渐渐浮出历史的海面。

金胜村距古城营村西北三公里,紧邻晋阳湖。1988年9月17日,在村西的山前缓坡上,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春秋末期高级贵族墓葬。这座春秋大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而精美,据初步统计共有3134件。

按其材质可分为青铜、黄金、玉石、骨器、陶器和蚌贝六大类,按其用途则礼、乐、兵、舆四类齐备。附葬的车马坑中,44匹战马和16辆战车早已沉寂,墓主的尸骨也已腐朽不堪,通过对牙齿和残头骨的鉴定,认为墓主人是一位70岁左右的男性。然而墓主的身上几乎遍置佩玉、水晶及玛瑙制品,绝大多数属于上乘佳作。出土的一套形制相同的牢鼎,大小依次共7件,是墓主人葬制仅次于周天子的诸侯标志。

这座古墓的主人在死后享有如此显赫而尊贵的荣光,那么,在他的生前会是如何的叱咤风云而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这座春秋大墓就在晋阳古城的附近,考古学者初步推测,墓主人应该就是执晋国政的正卿赵简子。

据《左传·鲁定公十三年》记载:“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又:“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

赵鞅就是赵简子,这一年是公元前497年,这是“晋阳”之名首次见诸文献。

如此说来,赵简子和晋阳城之间似乎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那么,会是什么原因把赵简子和他家族的命运与晋阳城联系在一起?

春秋末年的晋国,日益壮大的六卿们把持着朝政,而且不停地展开对权力和土地的角逐。

身为赵氏宗主的赵简子,“名为晋卿,实专晋权”,就处在这一社会剧变的政治大舞台上。在人口密集的晋国统治中心的河汾地区开拓领地容易引起同诸卿的矛盾,受晋国长期以来成功向戎狄地区开疆“启土”经验的启迪,赵简子将拓展的重心放在晋国的边远地区。赵简子时期赵氏宗邑在晋阳,晋阳归属赵氏的时间史籍缺载,但赵简子已将其作为赵氏新的政治中心则无可置疑。

诸侯争霸的硝烟四处弥漫着,一座城,也许就会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胜负,甚至决定着一个族群和国家的存亡。

在那个年代,城建理论已趋成熟,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中有这样一段精辟之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大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晋阳位于太原盆地北端,西临汾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当年,在悬瓮山下,晋水之阳,“良史”董狐之后、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悉心营建晋阳城。

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用狄蒿苫楚等坚韧的山木为墙骨,冶铜为柱础,战时即可用来制作弓箭,这些都是春秋之际建筑方面的一个创举。如果换算一下,四丈高城大约10米多一点高,绕城一圈四里长,也就是2000米,假若城是正四方形的,面积仅0.25平方公里。

正是以这座边塞小城为标志,太原2500多年的城市史才回溯到它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