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县概况
礼县地处甘肃东南部,陇南市西北部,长江领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全县面积4299平方公里,辖4镇、25个乡,9个社区委员会,568个行政村,2607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为52.8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7万人,人口密度121人/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825米。西南系岷山山脉,山大沟深,森林茂密;东北为秦岭山脉,土壤肥沃,山川适宜耕作。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0.6℃,年均降雨量375.4毫米,年蒸发量1348.3毫米,无霜期183天,年均日照射数1882.8小时。
礼县水能资源丰富,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汉水纳14条常年河和8条季节河纵贯全境,河流落差大,水能总蕴藏量15.71万千瓦,可开发量4.75千瓦,是总蕴藏量的30%,已开发0.8408万千瓦,年发电量45290千瓦时,仅占可开发量的17.63%,水资源总量近11亿立方米。矿产资源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发现和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金铀、锑、铁、铜、锌、银、稀土、花岗岩、石灰石、水晶、冰洲石、煤、黏土等23种,矿产地90余处。礼县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加上多样的地质地貌,适合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礼县药用植物非常丰富,按药典查明可分为169科、629种,素有“陇南药乡”之称,其中大黄、黄芪、当归、党参和半夏称为“五朵金花”而闻名全国,“双鹿牌”大黄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外称“中国铨黄”。在动物上,县境内的野生动物,由于森林的破坏,严重减少,大幅度下滑,目前存在的大约有300多种。礼县境内有天然草场144万亩,人工草场15万亩,年鲜草产量90多万吨,载畜量为57万个羊单位。礼县是全国32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之一,有60公里的苹果林带,面积达33万亩,年产量21962吨以上,并由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祁山牌”商标。花椒栽种面积19.6万亩,年产量900吨以上。核桃年产量500吨以上。
(二)地震灾害损失
礼县在2008年地震发生时,境内震感强烈。经过多次对灾情核实,此次地震致使全县29个乡镇、568个村7个社区64931户29.1万人受灾,其中受灾最重的乡镇有11个,占乡镇总数的37.93%,受灾重点村46个,因灾造成11人遇难,90人受伤。倒塌房屋或因灾造成无法居住、无法维修的26190户、13.1万间、196.43万平方米,需要维修的37519户、21.14万间、317.05万平方米。全县共有46个直机关事业单位、366所学校、27个乡镇卫生院、421个村卫生室、6所县级医疗机构均不同程度受灾,40条公路路基沉陷和裂缝,27处93公里河堤受损,297个农村党员活动室、16个敬老院、12个垂直单位和29个乡(镇)政府基础设施及电力、通讯、文化旅游等设施严重受损,馆藏22件文物和文庙等古建筑受损。因灾造成地质灾害102处,直接经济损失29.39亿元。
(三)重建规划和重建形式
礼县编制了《礼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规划期为2008年至2010年,主要以灾后恢复重建为主。重建形式以重建和维修为主。重建内容包括: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一是农村居民建房建设进展情况。礼县按照农户申请、小组评估、群众评议、村组公示、乡镇审核、县上审批的程序。礼县实有重建户26190户,维修户37226户。26190户重建户全面完成住房重建。维修任务于2008年年底全面完成。二是农村建设原规划13项,投资30825.9万元,落实农村建设5项,规划投资5250万元。三是公共服务原规划502项,投资185983万,落实公共服务项目84项,当年计划投资9598万元,完成投资3096万元。四是防灾减灾16项,规划投资7220万元。
其中,在小城镇的布局和建设规划调整,投资8383.92万元,启动了盐官、白河、红河等8乡镇小城镇建设,开工建设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10项、公共建筑工程8项,完成永坪、宽川、雷王等5乡镇拆迁改建,累计拆迁占地2.21万平方米,拆迁房屋5.96万平方米。
(四)移民安置情况
礼县移民安置是从1991年开始,针对新疆劳力空缺大、用人多的特点,精选团场,重视安置,共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个团场安置移民14679户52609人,其次,省内移民累计1648户7960人,其中以招工的形式向省内国营黄花农场和生地湾农场安置移民398户1764人,向省内疏勒河灌区安置移民934户4760人,向古浪县大靖镇安置移民90户405人。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一是跨村迁移。跨村迁移第一批市列整村搬迁重建村马河乡振兴村由雷坝乡蒲陈村12户、坪头村24户和湫山乡磨窠村7户、白崖村1户、大青村2户组成,共46户。二是村内迁移。2001-2004年礼县曾组织开展灾民建房村内迁移,共迁移28个村的1487户群众,建房4654间。地震之后,礼县村内迁移共49村3460户,其中:第一批5个整村组搬迁重建重点村共469户;第二批20个市列重建重点村共1608户;第三批24个市列重建重点村共1383户。三是市外迁移。共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个团场安置移民14679户52609人,省内移民累计1648户7960人,其中以招工的形式向省内国营黄花农场和生地湾农场安置移民398户1764人,向省内疏勒河灌区安置移民934户4760人,向古浪县大靖镇安置移民90户405人。四是城镇落户。共迁移315户1103人。五是外出定居。共504户2106人。现在,安置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679户移民户均年收入达到14000元,约有20%的移民年收入超过20000元,60%的移民过上了有房住、有地种、有学上、有存款的比较宽裕的生活。省内移民累计1648户7960人,75%的移民生活步入正常,开始转入发展轨道,60%的移民实现了双千元田,70%的移民新添了砖混结构房,40%的移民购置了各种农机具。
礼县自移民工作开展以来,配套了许多优惠政策:一是移出户原籍的承包地三年不予收回,由亲友代管,所有房产保留三年;二是三年内,退耕还林所计粮款一应照发,并优先照顾小额贷款;三是对有留居老人的,政府负责老人的生产和生活。
(五)重建与经济发展
1.整体移民村的经济发展。礼县把整村搬迁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市场建设、产业开发、县内移民、河滩地整理等项目建设相结合,整合项目资金,对整体搬迁村配套“一池三改”项目,从根子上解决发展难、发展慢的问题。协调马河乡征用土地550亩(宅基地50亩、川坝地100亩、山地半山地400亩)作为县内移民、异地搬迁重建的新址,确保迁入户每户0.3亩宅基地,每人两亩耕地,扶持群众在山地半山地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有保障,移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2.农村劳动力转移性就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大力开展劳务信息宣传服务和就业指导。利用各种渠道帮助农村劳动者实现就业600余人,提供免费职业介绍2500多人次,发放春风卡等政策宣传材料12000多份。二是大抓劳务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了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三是大抓农民建筑技工培训工作,加快重建进度。为配合和支持全县灾后重建,陆续在18个乡镇的灾后重建现场,举办了54期建筑技工培训班。参训群众达到7000多人。
3.地震之后的产业调整主要做的工作。坚持调整结构,培育产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综合开发重点工作。结合试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17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