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6585400000040

第40章 西和县

(一)西和县概况

西和县辖6镇14乡,384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总耕地面积60.45万亩,其中粮田面积52.4万亩,人均1.5亩。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5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4.4%,实现社会零售总额1.7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5.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1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000元、581.4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90%。人均GDP 2387元,与全省相比低7948元,与全市相比低1680元,截至2007年底仍有10.22万贫困人口。

(二)地震灾害损失

2008年受四川汶川地震的影响,西和县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全县20个乡镇,38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41749户,178190人受灾,因灾死亡12人,受伤1405人(其中重伤153人),死亡大小家畜1257头(只),共造成经济损失18.98亿元。倒塌房屋41078间、489694.9平方米,涉及9837户、45731人;受损房屋152229间、1789887平方米,涉及29564户、133956人。经济损失125426.75万元。全县163个县乡机关单位受损,倒塌办公用房427间、8331.1平方米,432处办公设施受损。经济损失18934.2万元。全县334所学校受损,经济损失7692.5万元。全县有27所县乡医院受灾,经济损失1198万元。全县共有33户工商企业受损,倒塌办公用房209间,经济损失7575.5万元。全县有60条公路受损,经济损失7859.7万元,其中路基沉陷裂缝356.5公里,滑坡1088处、172.28万立方米;全县120处人饮工程、6座小型水库、21处河堤、11条渠道、2座小型电站、93座谷坊、30个蓄水池、1.62万亩梯田受损,经济损失11045.2万元。

(三)重建原则和重建规划

1.重建思路和原则。恢复重建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利用好国家、中央、省上的各项扶持政策,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合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恢复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重要基础设施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基本原则是:坚持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确保重点、照顾一般、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群众自救为主,部门、企业帮助,银行支持,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公认”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抗震设防的原则。

2.规划目标。通过2至3年的努力,力争在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保证正常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于灾前水平。在总体布局与发展方向方面有:一是以西和县城为中心,六个建制镇为重点,14个乡镇为基础,公路沿线小集镇为纽带,构建城镇化发展格局。二是以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新型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和产业体系。三是以改造完善“三纵六横”公路网、提升通行能力为新起点,加快县乡骨干公路的上等级改造。四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恢复重建任务。主要分两大类:在农村建设方面,包括:农村居民点建设,采取国家和省级补助、对口帮扶和社会捐助、农户贴息贷款三种途径解决建设资金,完成29364户1789887.2平方米房屋的维修加固,6757户零星点的拆除重建,抓好11个易地重建村和52个就地重建村的建设。全面规划完成就地恢复重建3813790平方米和异地迁建430621平方米的居民点用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灾后恢复重建,硬化道路15.6公里,建设人饮工程53处,建设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11条16.5公里,0.4千伏线路22.7公里,配变台区11个,户表工程2153户;农业生产设施,恢复重建农田水利工程修复护村护田河堤15.52公里,恢复耕地复耕2800亩。在城镇建设方面,主要是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维修加固城镇居民住房2636户,129865.2平方米,新建城镇居民住房286户,16302平方米。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修复水管道7200米,配水管网1000米,排水管网8400米,完成垃圾处理场、二期供水工程建设,启动城区供热扩建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建设。

(四)移民安置

1.西和县城乡住房恢复重建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整村异地搬迁重建;二是整村就地重建;三是零星重建;四是城乡居民灾后恢复住房维修。县城乡住房重建的内容主要有:农村居民住房重建17271户、45个重建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整村异地搬迁重建1025户、整村就地重建2601户、零星重建13645户。城镇居民重建600户,维修2303户。城乡住房恢复重建规划落实情况:目前该县已完成农村居民住房重建16425户,农村居民住房维修已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已完成122户,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已完成946户。

2.生态移民。2008年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该县制定了《西和县2008-2015年退耕区生态移民规划》,计划搬迁范围涉及全县7个乡(镇)25个村及自然村424户2000人。现在实施第一年生态移民项目,村项目共搬迁51户250人。兴隆乡候庄村集中安置区:拟将候庄村区及边缘地带25户120人,搬迁到兴隆乡候庄村集中安置。兴隆乡磨石、严河、何湾、党河、居余、半山自然村民小组,总计26户130人,插花安置到非林区安置。给安置区新修防洪河堤800米,投资61.4万元,解决人饮工程51户,投资4.1万元;住宅建设51户共30600平方米,投资183.6万元。

3.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该县按照省市易地扶贫搬迁的文件精神,积极争取这个项目,现已成功实施了2004-2009年共六年的易地搬迁,采取整村(社)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共搬迁929户4610人,搬迁范围涉及全县晒经、大桥、长道、马元、何坝、石堡、洛峪7个乡镇、26个村社;新建了黄庄、马集、丰收、沙水、刘磨、包集、安赵、古塘、大寨、洛峪11个安置点,总投资4505.95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资金2063.9万元,整合中央专项资金558.98万元,地方配套145.29万元,群体自筹1737.78万元。

(五)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1.社会发展。异地重建涉及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多个方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县上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方式,科学选择安置地点,一是学生就学、群众看病较为方便的村区社区域选择安置区;二是向交通便利的县乡道路两侧选择安置区;三是向乡镇中心地带选择安置区,始终把搬迁人口就医看病和孩子上学,便利群众生产生活放在首位,着力改善条件。在安置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每户3间住房建设为主,配套、水、电、路、沼气等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2.经济发展。为了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不回迁,尽快适应安置区生产生活习惯,一是以科技知识文化培训为中心,转变生活习惯和观念,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大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包括日光温室管理,蔬菜种植,家畜饲养,林果栽培,中药材种植等技术,通过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着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项目,项目资金采取扶贫帮扶、银行信贷、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群众增收项目的建设,同时加大劳务输转力度,采取向外输转和县内就业有机结合,县外输转采取组织输转和自发输转结合。县上以党校和农职校培训平台,加大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并发挥劳务协会的带动作用,实现有效输转,向餐饮业、运输服务业、商贸业等行业推荐,促进就业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