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6585400000038

第38章 徽县

(一)徽县概况

全县总面积272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13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9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129户,总人口22.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人口密度为88.8人/平方公里。有汉、回、满、藏、苗、壮、锡伯、土家、畲、蒙古10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5.77%,回族占4.21%,其余8个民族占0.02%。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铅锌矿储量大、品位高。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已初步形成采、选、冶及下游产品的配套开发格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工业富县”战略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徽县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奇特,文化古迹众多,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考古探险的理想之地。水利资源以开发“一江两河”(嘉陵江、永宁河、洛河)为重点,大力发展农田灌溉和水力发电。

徽县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誉,是陇南市工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县份之一。“十五”至“十一五”期间,徽县牢牢把握发展这条主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非公有制经济富县、旅游活县和科技兴县五大战略,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发展势头良好,商贸、运输、金融等服务业日益繁荣;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二)地震灾害损失情况

1.乡镇受灾情况。全县乡镇受灾总户数3776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2.8℅;受灾人口15118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3℅。其中特重灾户3023户,11577人,分别占全县总受灾户的8%和总受灾人口的7.7%;重灾户7876户,31683人,分别占全县总受灾户的20.9%和总受灾人口的20.9%;轻灾户26867户,107924人,分别占全县总受灾户的71.1%和总受灾人口的71.4%。全县城乡居民倒塌房屋3010间,5.5万平方米;受损房屋138886间,271.93万平方米;共计造成损失70421.11万元。全县共死亡13人,受伤1266人。其中重伤28人,轻伤1238人。

2.城镇单位受灾情况。全县213所学校共损毁校舍5267间,面积105339平方米。文化、广播电视系统损毁房屋9907平方米,造成损失813.03万元。文物保护单位7处受损,造成损失401万元。受损文物42件,价值81万元。广播电视设施受损60万元。共计造成损失1355.03万元。县直机关及乡镇机关有40栋125000平方米办公楼受损,造成损失11200万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受损房屋130560平方米,造成损失8793.88万元。受损机器设备74台(件),造成损失1858.78万元。受损矿洞、尾矿库0.2万平方米以及其他财产受损9355.95万元。共计造成损失20008.61万元。

3.公共基础设施受灾情况。城区供排水设施、路灯、城区河道桥梁、凤山植物园及吴山公园等8处受损,造成损失5400万元。县、乡、村道路受损63条,740.19公里,塌方917处234千米,45.9万立方米挡墙受损,造成损失5740.71万元。28座桥梁1088.5米受损,74道440延米涵洞受损,造成损失251.4万元。共计造成损失5992.11万元。人饮工程受损56处,造成损失2044.63万元;河堤工程6处9200米受损,造成损失1072.23万元;水库2座、电站1座受损,造成损失206.79万元。水利工程共计造成损失3323.65万元。农电线路断线4875米,配变、计量箱、电杆等农电设施多处受损,造成损失97.52万元。通讯基站、机房、设施三十余处受损,造成损失826.6万元。以上总计造成损失4247.77万元。

(三)重建规划和重建形式

全县累计受灾损失估算:176413.98万元。国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政府支持、生产自救;创新思路,分类指导;明确责任、分段落实”的原则,精心谋划,统一部署,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恢复重建,保障全县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该县结合城乡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布局,本着整合资源,提高标准,辐射周边的要求,适当集中规划建设。对新建项目的选址,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远离或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地震断裂带、矿区塌陷区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分阶段、有步骤确定分年度具体建设项目,优先规划实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灾后重建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积极开展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严格落实项目地勘、可研、初设、设计、审图、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加快工程进度。

为了切实加强对重建项目的组织领导,县上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确定了项目的主抓领导、协抓领导,主抓部门、协抓部门,并成立由发改委牵头,教育、城建、土地、财政、电力、环保等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协调机构,抽调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新颁建设标准,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集中精力,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根据重建规划,到2010年住宅重建维修、主要公路、病险水库、市政设施、乡镇机关等的重建和维修基本完成。通过3年恢复重建,最终达到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更大改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的目的。重建的重点领域涉及:农村建设、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

(四)重建过程与社会发展的统筹

1.学生就学问题。从抗震救灾转入灾后恢复重建后,徽县把学校恢复重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强化目标责任,用足用活政策,有力、有序、有效地带动了全县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多方努力,争取投资。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关系,通过跑省市、媒体宣传介绍灾情,上下联动,想方设法,积极吸引社会援助,倾力争取重建资金,先后接待国内外考察团体40多个,争取到社会捐款542.5万元。二是高度重视,协调安排。全县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实施45个项目,总投资17688万元,其中中央重建基金10000万元、邵氏基金220万元、世界银行紧急贷款2836万元、日本红十字会683万元;特殊党费项3599万元。目前,规划投资资金17688万元已到位7885万元。三是坚持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为根本目标,科学修订完善了学校灾后重建规划,突出规划寄宿制学校建设,综合考虑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数由251所调整为98所,调整幅度为60.9%。四是多方联动,通力协作。安排有关部门优先拨付应急资金,及时协调救灾物资,迅速搭建活动板房,确保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2.群众信息和网络建设。徽县高度重视灾后重建中群众信息和网络建设,严格按照按照“五通、五改、五化、一池、一灶、一整治”(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五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炕;五化:净化、美化、绿化、靓化、信息化;一池:沼气池;一灶:太阳灶;一整治:整治村容村貌)的标准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放线,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的要求,把农村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对31个重建村的道路、水渠、河堤、护坡、供电、供水、有线电视、电话、太阳灶、沼气池及圈舍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重建档次。目前,全县31个重建点已完成通电视、通电话的建设,通宽带的目标正在抓紧实施。

3.小城镇建设规划和调整。由于徽县异地重建规模较小、涉及群众少,不存在影响小城镇建设规划和调整的问题。

(五)重建过程与经济发展的统筹

1.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重建村的长远发展问题,保证特重灾户早日脱贫致富,特重灾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徽县成立了由农口单位为成员的重建村农业特色开发组,负责19个自然村的特色产业开发,以“一村一品”优势支柱产业开发为重点,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普及,确保农户有稳定的增收产业、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有稳定的生活保障。为了解决异地搬迁群众生产问题,该县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解决搬迁户的土地问题,在一些不存在地质隐患、旧房状况较好的农户,保留其旧房作为临时性生产住所,解决搬迁农户住宅与耕地相距较远,造成生活不便的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在徽县编制上报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和项目汇总表,涉及工业、交通、农林牧、旅游业和农村能源灾后重建项目378个,总投资20.3亿元。新农村建设、林业基础恢复与重建、城区供水改扩建、金牛公司肉牛育肥及屠宰加工、嘉陵江景区漂流码头项目等一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在交通建设方面将以国道316线重建为主,结合抓好农村路桥等交通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260.4公里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县上制定了恢复农业生产规划,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村组指导生产自救,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改良农作物的品种,在确保增产的情况下,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农民增收。大力宣传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如瓜菜、烤烟栽植及牛、猪等的种养。农牧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农户,组织好春耕生产,在信息发布、信贷支持、技术推广、农资保障等环节上下工夫,积极为农民排忧解难。全力提供科技服务,还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组织科技服务队,下到各村、居委会宣传,下发宣传资料数千份,帮扶各类农资物资近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