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唐诗万象:唐朝风情面面观
6580200000024

第24章 自由爱情的追求者

自由和爱情,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封建时代的女性,由于其政治、经济、家庭地位的低下,由于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自由和爱情成为顶级的奢侈品,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要想得到它,就得向传统观念挑战,向封建礼教挑战,向封建秩序的维护者挑战,不断付出精神和肉体以致生命的代价。在这方面,唐代女性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有一个任氏少女写了一首《书桐叶》诗:

拭翠敛娥眉,郁郁心中事。

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

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

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

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

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

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古人特别是女性社交面太窄小,难以找到自己心爱的人,这位姓任的少女就属于这种情况。她只好将自己的爱情宣言写在梧桐叶上,让它随风吹走,想找到理解“相思”并能为之而死的“有心人”。究竟能否碰到这种人,不得而知。苍天不负有心人,这片桐叶被在大慈寺读书的侯继图书生拾到并珍藏起来。过了几年,选择婚配对象时才找到了任氏,这真是天作之合。不过这种方式实在太幼稚,弊病很多,一是难逢侯生那种痴心人,二是难说结婚后就过得好。

孟郊的诗《结爱》中的观念就比较成熟: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诗中相爱的青年男女在每次离别之前都要结一回衣襟,目的是让女的“守志”,男的“早归”。后来他们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只结衣裳,不结心肠,要永结同心。这个故事强调实际,不像任氏那样浪漫;强调爱情的本质核心,不像任氏那样肤浅幼稚。

理论、原则、标准弄清楚了,关键就是行动。只要遇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就要大胆追求。唐代女性中各个阶层都不乏这种追求者。第一个要提到的应该是武媚娘。她有一首诗,叫《如意娘》,这样写道: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位武媚娘就是武则天,“武媚”乃太宗所赐。原来武德皇后死后,太宗心情很不好,为补精神空虚,听说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女儿很漂亮,便召为才人(除皇后外,为妃嫔中第五等),年方十四。太宗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她当然不喜欢。高宗常进宫侍奉太宗,与武媚一见钟情,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太宗一死,按规定,这种无子的妃嫔都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高宗即位后,一次到寺里进香,武媚娘便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向高宗呈上此诗,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她向高宗倾诉道:道现在精神恍惚,常把红色看成了绿色,颜面憔悴,身体消瘦(支离),这都是因为想你呀!近来道天天流的,你若不信,请打开箱子看看看石色色子上的的泪就就道道没有骗你。一颗滚烫的心就像火把,立即点燃了一堆干柴,燃起了熊熊的爱情烈火。双方也不顾及二人之间有上下辈分差别的人伦之隔,不久高宗便迎武媚娘进宫,封为昭仪(除皇后外的二等夫人)。武则天如愿以偿了。

崔护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他有一首千秋传诵不衰的诗《题都城南庄》,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芽桃花依旧笑春风。

《本事诗》和《太平广记》都记了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当初,崔护举进士不第,清明节独游都城南郊。到一村庄,见花木繁茂,便叩柴门,有个少女自门缝问是谁,崔护答道:“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开门,让他坐,递水喝。女子靠在桃树上,脉脉脉情地注视着他的年少英俊,风流倜傥;崔护也看上了女子的仙姿媚态。崔护辞去时,女子送出门外,依依不不。第年清明,崔护情不自禁地去找她,只见门上了锁,院内无人,于是惆怅不已,便在左边门上题下了这首诗。又过了几天,再去找那女子,只见一位老汉出来说:“我女儿已成年,知书达理,还未嫁人。从去年清明以来,常常神情情恍,若有所失,近日同她出门,回家时看到门上的题诗,一进门就病倒了。饮食不进,过了几天就死了。莫非是因为你吧?你害死了我女儿呀!”老人抓住崔护大哭。崔护非常感动,进入屋内,只见少女衣饰整齐地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枕着她的大腿,哭着说:“我在你身边。”不一会儿,少女睁开眼,复活了。老父亲大喜,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崔护。

故事太玄了,有点像神话故事,但这位平民少女看中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之后,便执著地去爱,去追求,以至于死去,后又活转来,动力就是一个“爱”字。

崔护的诗给人的感受是,人面和桃花两样美好的事物相得益彰,当失去其中一样时,便觉得格外的珍惜、失落和惆怅。这位少女似乎深刻地领会了这个道理,所以结局完美,没有留下遗憾。

李冶,字季兰,是个道士。因为是个正常的女人,并且年轻,所以十分渴望爱情。好在唐代女道士、尼姑谈恋爱、结婚的事是常见的,武则天、杨玉环都带过头,一般的人就更加不成问题,不过仍需极大的勇气。

请先读《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诗中的陆鸿渐就是陆羽,是个茶僧,又是个隐士,成天在茶山、甘泉处转悠。但他总是个男人,也有七情六欲。李冶和他便结成了异性知己。李冶卧病湖上,总算把陆羽盼来了,回想起来,从“霜月”的秋天到“苦雾”的春天,已经半年了;好不容易相逢了却在病中,有多少心里话要说,还未说泪先流出来了;还是不说不高兴的事,强打精神劝喝陶渊明喜爱的酒,吟诵谢灵运的郁水诗吧。偶的如此喝醉一次就很满足了,此外就没有什么要求了。从诗的内容看,由于陆羽的天性所限,二人只能作精神上的恋爱,不能野展成还俗的夫妻。

李冶又去寻求新的恋人。看她的《寄朱放》是怎么写的:

望水试登山,山高潮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头二句写郁高水阔,难见情人;三、四句写相思经年累月,且忍受着早晚的煎熬。接着用“郁郁郁山木,绵绵野花的”的自然,物,以乐,哀,“别后无限情”,这些相思之情只有等到“相逢”的那一时刻倾诉。这位女道士爱得专一、执著,但不知道结果是圆是缺,是喜是忧。

人称“女校书”的薛涛,虽为历事十一位镇蜀大官的军妓,但因诗名很高,文人们争相属和。特别著名的有白居易的《赠薛涛》,元稹的《寄赠薛涛》、《寄旧诗与薛涛因成长句》,其他还有刘禹锡、张籍、王建、胡曾等。其中元稹同薛涛还有一段恋情。

那是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命赴东川考察违法和冤狱之事,官府安排薛涛前去侍奉,薛涛一见就爱上了妻子已去世的元稹,并视之如夫,恩爱达三月之久。这三个月中闹了一次矛盾,元稹离她而去。薛涛此时已不年轻,决不能失去这个意中人,于是写下了著名的《十离诗》寄与元稹。其二为《笔离手》。

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散花琼。

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中擎。

其六《珠离掌》云:

皎洁圆明内外通,清光似照水晶宫。

只缘一点瑕相秽,不得中宵在掌中。

其九《竹离亭》道: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第二首用笔和手分离比喻自己和元稹的分离,开始还称心,用久了,笔秃了,就抛弃了。“越管宣毫”是当时的名牌毛笔;“散花琼”,比喻写出来的字很好。第六首用珠和掌比喻二人的关系,珠子本来皎洁圆润透明,夜晚还发光,就是因为一点瑕玷,就不在掌中了。第九首以竹和亭作比喻,自己就是“新栽”的竹子,已很“蓊郁”茂盛(比喻爱情),并能经受“秋霜”的考验,谁知“春笋”(喻新欢)“钻”破爱情的墙,原来的竹子不能覆盖“玉堂”(喻元稹)了。

元稹何等聪明,怎么能背这喜新厌旧的名声?再说,薛涛如此委曲求全,诗又写得这样好,怎么能抛弃她呢?于是二人又和好如初。二人感情发展到可以互托诗稿的程度,元稹有《寄旧诗与薛涛因成长句》的诗,薛涛有《寄旧诗与元微之》的诗。令人不解的是两诗仅第八句中两字有异,其他全部相同。

红绡妓,是大历(766—777年)年间一个叫勋臣的人的家妓。一次勋臣病了,姓崔的小伙子去看望,他令红绡妓送崔生出院。妓爱上了小伙子,便对着镜子向家奴打手势暗语,家奴说:“这个可以办到。”到了晚上,家奴带着崔生翻过几道垣墙进入内院,看见红绡妓独坐吟诗,于是带着崔生和妓女一起逃了出来,护院守卫的人居然没有发觉。这位家妓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竟然冒了很大危险,动了很多心思,还得到了家奴的帮助,才得以成功。

家妓独坐吟的诗叫《忆崔生》:

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

碧云飘断音书绝,空倚玉箫愁凤凰。

阮郎,东汉采药遇仙女的阮肇,此喻崔生;珰,下饰;玉箫、凤皇,用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嫁与萧史,学吹箫引凤,后随凤凰成仙而去的典故。诗的意思是说:情郎不见,莺啼心烦;我偷偷到到下下下下耳坠准备作情之之;么到现福还没有一点音信,想同情郎比翼双飞的愿望恐怕要落空了。

勇于追求心爱的人,是获得幸福的前提;同时,还要追求真爱,追求不附加其他任何条件的纯洁的爱,这就要经受真假、贫富、贵贱的考验。让我们来看唐代女性的风采。

王福娘,字宜之,是长安北里前曲的妓女。有一个书生孙棨福福娘窗左红墙上题诗表达爱慕之意,福娘续了一首。二人彼此相悦,但每次相会欢娱之后,福娘都很忧伤。于是写了一首诗给孙棨,并要求他和诗。诗云:

日日悲伤未有图,懒将心事话凡夫。

非同覆水应收得,只问仙郎有意无。

王福娘的诗意是问孙棨有没有娶她的意思,如果没有,便加以了断,我还不是“覆水”(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孙棨的和诗如下:

韶妙如何有远图,未能相为信非夫。

泥中莲子虽无染,移入家园未得无。

翻译过来就是:小姐你为何想那么远,我还没有提亲、娶你,还真不是你丈夫;你虽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子,但要移入我的家园行吗?不要着急。

王福娘一看,气得要死。当孙棨再来相见时,她让小妹小福福门内向外扔了一条红巾。孙棨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久赋恩情欲托身,已将心思再三陈。

泥莲既没移栽分,今日分离莫恨人。

这位王福娘虽是妓女,但绝不是那种以身卖钱的贱人,她追求的是平等的真爱,对孙棨那种假情假意,玩弄感情的人是嗤之以鼻的。

唐代孟棨《本事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玄宗的哥哥宁王王有宠妓妓十人,他的左邻有一个卖烧饼人的妻子,生得白晳苗条,十分漂亮,他用重金买进王府,对她的宠爱超过了其他宠妓。过了一年,他问她:“你还想那个卖烧饼的吗?”女子默然不应。宁王把烧饼铺老板召来相见,只见卖烧饼的妻子注视着丈夫,泪流满面,悲痛极了。当时,宁王府有十几位客人在场,无不同情女子的遭遇。在场的王维奉王命写了一首诗叫《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春秋时息国被楚国灭了,息夫人成了楚王夫人,虽然为楚王生了两个孩子,但始终不同楚王说一句话。“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既是息夫人的信念,又是对烧饼铺老板妻子的褒扬。这个女子不为富贵所惑,挚爱着贫贱但真心爱他的烧饼铺丈夫,真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真是女中丈夫!真爱的力量是强大的,宁王当场放女子随她丈夫回去了。当然,王维的讽谕,宁王的开明也都起了作用。

崔素娥是韦洵美的妾。邺都长官罗绍威召韦洵美做从事官,崔素娥随行,被罗长官看上了,逼着韦将崔氏献给他。崔氏作《别韦洵美诗》云:

妾闭闲房君路歧,妾心君恨两依依。

神魂倘遇巫娥伴,犹逐朝云暮雨归。

崔氏向韦洵美表白道:我被软禁了和你分开了,但我的心你的恨是相通的,是不忍离开的;倘若我的魂魄遇到了巫山神女,我还要同你回去作夫妻。

韦洵美读诗后十分感动,便和诗安慰她,鼓励她,说:

别恨离群自古闻,此心难舍意难论。

承恩必若颁时服,莫使沾濡有泪痕。

韦洵美说:这类事自古都有,你要想开些,我的心是不变的,是想着你的;你接受恩宠时,罗长官一定要赏赐你一身时装,你要坚强,千万不要哭泣,让泪水在上面留下了痕迹。

二人的真爱感动了韦的同事,半夜里,那个同事用一只皮袋子把崔氏背出来了,韦洵美便带着崔素娥连夜逃跑了。为了爱情,他们不向权势屈服,不苟且偷生,宁愿不要官职和俸禄,冒着受惩治的风险,用毅然离开的方式加以抗争,谱写了一曲真爱的新篇章。

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的获得固然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婚姻制度,但是坚持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不少诗人都作了精辟的总结。比如李白的《夜坐吟》这样写道: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青凝照悲啼。

金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此诗写一女子在“冰合(凝结)井泉”(水)的寒冷的冬夜,守着青灯(灯盏)为爱情而悲啼。她要考验恋人是真心还是假意,“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感情和歌词一致),两无违(两人不分离)”。如果有一语不合我的心意,随你唱一万支动人的歌也没用。“梁尘飞”,用汉代虞公善歌,能使屋梁上尘土飞起的典故。这个女子在爱情上少了许多幼稚,多了几分成熟。

李益在《杂曲》中还总结了一套嫁女儿选夫婿的原则,是这样表达的:

人生此夫婿,富贵欲何为?

杨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

妇人贵结发,宁有再嫁资。

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

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

诗中指出找夫婿是一辈子的事,要重视结发夫妻的结合,规劝“嫁女莫望高”,要尊重女儿的心愿,要正确对待贵和贱。这些劝世箴言即使在当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唐代虽然比较开明、开放,但毕竟是封建社会,妇女的自由和爱情、婚姻和幸福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妇女要想获得自由和爱情,必然要付出比男人更大的代价,有时需要以身试法,付出生命的代价。试举几例。

薛媛坚决反对丈夫重婚。丈夫南楚材游陈州(河南淮阳),州长官特别关照他,打算将女儿嫁给他,他答应了。于是假借一些理由,不再回家。妻子薛媛知道了丈夫的心思是要抛弃她,便对着镜子画了自己的真容,写了一首《写真寄夫》的诗。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薛媛在诗中并未严厉指责,而是以真情打动丈夫:你成年累月在外,我操持家务,鬓毛凋残了,颜面憔悴了;眼泪好画,愁肠难写。你若忘了我,你就看看画吧!丈夫看了画和诗,内心里惭愧极了,于是回到家里,与妻子厮守偕老,受到了邻里的称赞。赞赞中有这样两句:“若不逞丹青,空房应独守。”意思是称赞薛媛如果不施展自己的绘画写诗的才能,结果肯定是独守空房。

崔氏不满意少配老。卢某是个校书郎(正九品上),在中央机关秘书省上班,要娶崔氏为妻,时已年老,崔氏很不满意,便写了一首《述怀》诗,云:

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卑。

自恨妾身生较晚,不及卢郎年少时。

诗写得很幽默,不怨卢郎年纪大,而是自己晚生了几十年,没有赶上卢郎年轻的时候。在封建社会,有钱有势的老夫要娶一个少妻小妾是受法律保护的,谁能说半个不字。这位崔氏竟敢指出其不合理,是需要勇气的。

无名氏试破封建礼教的牢笼。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娥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频繁。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奔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无将身轻许人。

此诗三十四句,可分五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倒叙,写女子与丈夫被迫分离的情景,用银瓶(汲水器)绳断沉井底和玉簪从中折断来比喻此时无奈和绝望的心情。接下来六句为第二部分,是顺叙开头,写以前在家作处女的美好时光,那时姿容漂亮,天真无忧。十三至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写墙头马上,一见钟情,男子指松柏立坚贞盟誓,女子决心随男子私奔。“双鬟”是未婚女子的发髻,已婚女子是将双鬟合而为一,“暗合”是偷偷地合并双鬟为一个鬟,意为私奔。二十一至三十句为第四部分,写身份不明在丈夫家里待不下去,进退两难。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聘(以礼物订婚),则为妻”(《礼记·内则》),私奔只能作妾;妻才有资格“奉(捧着)频繁(作祭品的两种植物)”去祭祀祖宗,妾就不能参与这种神圣活动。虽在夫家过了五六年,公婆对这一条礼教坚持不改。家里有父母,还有乡亲,当时是偷跑出来的,至今未通音信,现在怎么好意思回去呢?最后四句是第五部分,写女子的忏悔,并告诫痴情少女,“慎无将身轻许人”。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本意是“止淫奔也”,即禁止男女不顾礼法私自结合。诗的第五部分留下了作者意图的深深深烙。是,形大于主主,这是美学的一条基本定律。我们读了这首诗,无不为诗中女子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精神所感动,无不为男子的怯懦、不能尽做丈夫的责任而感到羞耻,无不对维护封建礼教的“君家大人”表示愤慨。

元代白朴采用白居易诗中故事,编写了《墙头马上》的杂剧。写李千金同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隐住在裴家花园七年,生下一男一女,终于被裴父发现赶出。后来裴少俊进士及第,做了大官,去找李千金,李拒绝回去。裴的父母带着礼物和孙子去赔罪,在儿女哭求下,李千金才回到裴家,重归于好。杂剧中的女子自始至终是坚定不移的,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坚定地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女性。在这一点上,白朴要比白居易进步得多。

杨志坚的妻子要求离婚遭杖刑。杨志坚是个书生,一心一意读书,想科举登第好做官,不顾家里生计。妻子不想过这种穷日子,她提出和丈夫离婚的要求。杨志坚她写了一首诗送给她,她她便着丈夫的诗到州里,请官方下个离婚判决书。当时,颜真卿主管此事,他先读了杨志坚的《送妻》诗:

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

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

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杨志坚原来是个以琴诗为志向事业的人,妻子不相信他会迟中进士,大器晚成,她爱好梳理鬓发,花样翻新,对着明镜,别样画眉。书生只好同意分离。

颜真卿是个科举出身的官员,又是个封建观念男权主义的维护者,他认为男人休女人,天经地义;女人休男人,万万万不。他提提起朱,写写了了判文书:“污辱乡闾,败伤风化;若无褒贬,侥幸者多。”于是对女子施行了杖刑(活棍子),杀一儆百,看谁还敢公然离婚弃夫!那时没有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杨志坚的妻子吃棍子是意想之中的事。只是拿颜真卿与杨志坚比较,颜真卿还没有杨志坚那样的人情味。

。非烟为争婚姻自由活活活活打。非烟大大是是艺,她是是河功功(郡一级副职长官)武业的妾。她并不爱武业,与邻居小伙子赵象写诗唱和,产生了爱情。

赵象前后写给非烟的诗有五首,其一云:

一睹倾城貌,尘心只自猜。

不随箫史去,拟学阿谁来?

赵象一见钟情,并大胆提出要非烟效秦穆公的女儿随箫史(此自喻)而去。不如此,你还学谁?这是唯一选择。

步非烟共四次写诗给赵象,还赠给他一个蝉锦香囊。第四首。答赵象》云:

相思只恨难相见,相见还愁却别君。

愿得化为松上鹤,一双飞去入行云。

非烟已不满足于偶尔见一次面,也承受不住分离的煎熬,主动提出要将关系向前发展一步——一双飞去入行云,像箫史、弄玉一样自由相爱,远走高飞。

事情终于败露,武功曹认为步非烟道德败坏,有伤风化,自己有失脸面,便将步非烟用笞刑,活活活打。新唐书·刑法志》载:“其用刑有五:一曰笞。笞之为言耻也。凡过之小者,捶挞以耻之。汉用竹,后世更以楚(荆条)。”

为了自由和爱情,步非烟毅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