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四家传(上下册)
6517000000048

第48章 倦游

从严州往北的桐江之中,不仅江流急湍,奇形怪状的巨石,耸峙岸边或兀立江心,江道更是曲曲折折。进入唐伯虎眼帘中的,忽而水天相接,江霞照映下,波光粼粼,使人心胸开阔,忽而悬崖峭壁,横亘目前,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凄怆。跟他所经历的世事人生,似乎颇有相近之处。

船进七里濑(富春渚)不远,就是后汉隐士严光(子陵)着羊皮裘棲隐耕钓的“严滩”。突起于江岸的双峰,人称东西二台;前者为汉严子陵先生钓台,后者为宋亡后,谢咨羽恸哭文天祥之处;其时,这位南宋咨议参军,歌“朱鸟魂归曲”,以竹如意击石,如意与石俱碎,其孤愤之情,可以想见。

然而,把插天的山峰称为“台”,尤其前者的“钓台”之称,实在令人不易理解。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蓦然,唐伯虎想到峰下严子陵祠中,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的句子;钓台之称,也许是对其清风亮节仰之弥高的意思吧。

严光少时,与刘秀同窗,一夜天寒,辗转无法成眠,相约:

“后曰豪贵,忆此勿相忘!”这情境,与陈胜吴广的“苟富贵,毋相忘!”颇相类似。

及至光武称帝,刘秀虽然常念旧好,严光却更名改姓,栖息林下。经过多年的查访,光武皇帝终于得到了故友的讯息;遂遣使备车,往返三次,才把隐居江畔的严子陵接到京师北军,起居饮食,均命人朝夕服侍。刘秀驾幸北军宾馆之际,严光高卧不起,光武帝顾不得帝王之尊,直到床前,抚摸严光的腹部说:

“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在光武帝的静默等待中,严光又睡了半晌,才欠伸张目地说:

“昔唐尧着听,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结果,万乘之尊的光武帝,只好叹息升舆而去。

其后,虽然引入内廷,道故人情谊,累日不倦。甚至共眠时,严光把脚压在光武帝腹上,使瞻星象的太史有“客星犯御座甚急”之奏;但终究无法以同窗之情,动摇严光的隐志。

与严光相较,唐伯虎对自己的江西之行,不免觉得孟浪,也深悔未听文徵明的劝阻。霞光骛影中,依稀可以听到樵夫采松的声音,落日馀晖,照射着晾晒在船舱外面的客衣,反映出一抹奇异的光彩,也给人一种茫无所归的漂泊感。遥望桐江左岸的書鸶庙,隐约可见放牧着的牛羊。从初夏到深秋,清澈见底的江流中,盛产风味鲜美的書鱼,可惜此际为时尚早。仲春料峭的晚风,吹动着他单薄的衣裳,唐伯虎不禁打了个寒颤。然而,再度徜徉于山光水影中,也使他感到一种欣慰;幸亏自己见机得早,佯作颠狂,才得全身而退。只愧不如好友文徵明那样心有定见,行止有节;想着,想着,绕道赣东、浙南的唐伯虎,竟有些近乡情怯了。在苍茫暮色中,唐伯虎仰望钓台,缅怀古昔隐士的高风,吟出心中的感叹:

“汉皇故人钓鱼矶,鱼矶犹昔世人非。青松满山响樵斧,白舸落日晒客衣。眠牛立马谁家牧?書書書鸶无数飞。嗟余漂泊随書粥,渺渺江湖何所归。”——严滩(注一)

回到苏州,已经是三月中旬,青梅累累,残花处处。江西之行,对唐伯虎而言,也许既不足为外人道,也不便为外人道;但人们对唐伯虎的再一次落魄而归,议论、指点,则可想而知。一些有关这位江南才子的秽行丑闻,片片断断地从王府人役或应聘的贤士口中,透露传播,渲染誇张,绘影绘声,使人感觉他是愈发不堪了。

为了寻求宁静,唐伯虎除了在临街小楼上卖画,便在桃花坞中深居寡出。虽然像从北京铩羽而归那样,雅不欲为自己辩白,但他却不能不对自己作一番反省和检讨,对好友有一个交待。

镜中的霜发、皱纹,想是在南昌为寻求脱身之计,于苦思焦虑中,悄悄展布出来的。

从北京南旋后,那些三餐不继,衣不保暖的岁月里,使他的身体仿佛一根从心里面蛀蚀、腐朽了的梁柱。尤其肺部的恶化,更使他不自禁地感到生命的短促与幻灭:

“白发日较短,吾生行衰暮。囊无神仙药,此世安得度?灭没光景促,人生草头露。”——他在“白发”诗中写。

值得庆幸的是,所行所为虽然不拘细节,但尚能俯仰无愧,大节无亏。最后的愿望,也许就是自我慎戒,无辱所生了:

“年少轻前途,老人戒末路。踵下扫陈迹,结屦学新步。奔波敢自恕,五十舜犹慕。大孝立终身,匪犹官资故。黾勉达巷旨,庶不添吾父。”——白发(注二)

姜龙(梦宾),太仓人,正德三年进士,现任礼部郎中;在给这位友人的信中,唐伯虎坦白表示江西之行是乘兴而往,败兴而归;但字里行间,依然不减其豁达的本色:

“……仆自去岁游庐山,欲沂江西上,悉览诸名胜,不意留顿豫章,三月中旬得回吴矣;所谓败兴而返也。丈夫潦倒于江山花竹之间,亦自有风韵;此但可与先生道,难与俗人言也……”——给姜梦宾仪部书札(注三)

只是,对抄行前几度犯颜直谏的诤友文徵明,唐伯虎经过一再思考之后,才又谨慎又郑重的写了封短柬:

自少至壮,相交已近三十年;唐伯虎首先以感恩的心情,略述文氏父子对他的了解、培植与呵护。

谈到两人的情谊,这位回头的浪子作了一番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寅每以口过忤贵介,每以好饮遭鸠罚,每以声色花鸟触罪戾;征仲遇贵介也,饮酒也,声色也,花鸟也,泊乎其无心,而有断在其中,虽万变于前,而有不可动者。……”——又与征仲书(注四)

而今以后,他决定要以征明为师;只求能一隅共坐,在征明人格的薰陶下,把心里的渣滓,消镕于无形之中;唐伯虎唯恐其改过向善的决心、求师的诚意无法见信于相交一纪的好友,并举出实例,表示以长师幼古已有之,实非标奇立异:

“……昔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颜路长孔子十岁,寅长征仲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征仲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

这封短札,虽是剖肝沥胆,言词恳挚,究竟能否为南昌行所形成的友情隔阂,弥补平复,恐怕有待于异日的表现了。

张灵和江西才女崔莹的故事,大约始于正德九年;时维唐伯虎启碇航向南昌前不久的暮春。推测落幕时刻,可能在新天子嘉靖改元前后。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

……

独坐在那简陋茅舍中读“刘伶传”的张灵,对这位一千二百多年前,经常乘鹿车、携酒、荷锸,与侍者相约死了便埋的饮者,如逢知己,如见故人。他读着、饮着,更为刘伶的特立独行、豁达的心胸拍案叫绝。

当书僮告诉他酒已饮罄,他多少有些扫兴;但当他知道好友唐伯虎、老师祝枝山等正群集虎邱,饮酒游春的时候,不禁又兴起往日行乞求饮的雅怀。

可中亭内,几位高吟低哦、饮酒赋诗的好友,见到一个头拢双髻、赤着脚、鹑衣百结、手持竹杖的乞丐走上前来,大家相约,佯作不识。

张灵拿着“刘伶传”,一面索饮,一面逞诗才,濡墨挥毫,洋洋洒洒。直到饮罢,才起身一揖,口称:

“刘伶谢酒!”不辞而去。

及至张灵去远,几个朋友忍不住大笑。“今日我辈此会,不减晋人风流,宜为张灵写行乞图’;吾任绘事,而公题跋之,亦千秋佳话也。”伯虎向祝枝山提议,随即挥洒起来。传神之外,兼及写景。祝枝山兴会淋漓地题识数语,座客争着传观赞叹。

不知何时,一个缟衣素冠,风度儒雅的老者,也在欣赏墨沈未干的行乞图。当他知道作图、题跋的是心仪已久的苏州才子唐伯虎和祝枝山,急忙趋前见礼,并自我介绍:崔文博,从海虞告归的敦谕;护着新丧妻子的灵榇,正航向南昌故居。

对图中的乞者,崔文博似乎特别有兴趣,回忆适才下坡而去的乞者,更仔细玩味图中的笔墨和神貌。

“敞里才子张灵也。”唐伯虎向他解释。不知是爱图还是爱人,在崔文博恳挚地求索之下,唐伯虎慨然相赠。

虎邱山下,游船辏集,人潮汹涌的码头上,忽然起了一阵喧嚣。一个在船上守灵的少女急忙出舱察看。码头上并没有什么异状,倒是一个乞丐模样的男子向她直视。他容貌不俗,手持古卷,看来更有一种不凡的气度。然而使她感到慌乱的,却是他的行径。

“张灵求见!”

他竟然跨过船舷,长跪在她的面前,灼灼的目光,向她逼视。她曾经遐想过,有朝一日,得遇不拘礼俗,不可一世的奇男子以托终身,方不负此生。无如眼前事情来得太伧促,那男子的表现,也过份唐突。她真希望老父现在船上,自然知道如何发付。但若父亲此刻回船,见到这种光景,又不知有何看法?因此,她内心又有些庆幸老父并未赶回。而岸上拢集来的一些围观者,却愈发增加她的困窘。她简直以近乎恳求的口吻,叫他离去。

他依旧跪在那里,口齿清晰,声音宏亮,一派读书人的从容,看不出他是不羁的狂生,还是宿醉未醒;她也不知该不该召唤左近的船家。

幸好,人丛中挤出一个书童模样的后生,为那自称“张灵”的乞者拾取身边的竹杖,勉勉强强地拉他上岸,在人群中消逝。

带着几分尴尬、一种莫名的慌乱,那身着素服,姿容绝世的少女,赶紧叫唤船家解缆,把船撑离岸边,寻求一个隐蔽的所在;也许为了避免再次受窘吧。

手捧行乞图,缟衣素冠的崔文博,怀着异样的心情来到码头,却失去了女儿和船的踪影。几经呼唤,才看到那解缆而去的船只,重新靠近拥挤的岸边。

女儿解释适才的遭遇,崔文博展开唐伯虎画的“张灵行乞图”,始知父女先后所见,竟同为一人。

那少女名叫“素琼”,又名“莹”,是崔文博的独女,才貌素着,远近闻名。

当她细看行乞图中张灵的风趣和气貌,祝枝山题跋中,对那洒脱不羁的才子的赞赏,崔莹心里浮起又兴奋又失落的感觉。张灵那热切、含着深情的目光,那宏亮充满自信的声音,还有那仿佛突然从荒芜、岑寂中,发现到寻求已久的,心灵中那种依归的欣慰……重又充溢在她四周。她把图看了又看:

“此真才子风流也!”崔莹不自禁地轻叹,并把图珍重地藏入笥中。

这时,作父亲的也暗暗打定了主意,明日船泊吴门,他要亲访金阊门里两位名满海内的才子,然后再把女儿的终身大事,托付给这两位新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也许正如日后崔莹所悲伤叹息的:

“命也已矣,夫复何言!”意欲往访唐祝的崔文博,忽然抱疴,一连数日,卧舱不起,又在船家的催促下,只好启碇,遽返豫章。

惊鸿一瞥之下,张灵直觉到船上的绝代佳人,正是他举世难求的佳偶。

记得一次,唐伯虎试探他有无足堪匹配的佳人,以符他这才子之望?

“才子”“佳人”,张灵以为数千年间,当之无愧的,只有李白和崔莺莺;可惜崔莺莺下嫁了平庸的郑恒,是否真与张君瑞有过那样一段悱恻缠绵的恋情,尚属疑问。

“吾虽不才,然自谪仙而外,未敢多让。”面对好友关爱,张灵侃侃而论。

唐伯虎听了,立刻承诺,从此之后,当处处留意,为他访求一位崔莺莺,使成为千古佳话。说完,两人相视大笑而别。

不意在行乞游戏间,意外的得遇这样容貌才情出众的女子;惟恐失之交臂,其后他曾一再驾舟穿梭于虎邱四周的碧波帆影之间,但却踪迹杳然,只隐约地探听到是前往南昌的船只,且早已启碇。

久蓄异志的宁王宸濠,除了慕唐伯虎的才名,千金礼聘以博好贤养士的声名外,更要借重他的画艺,结交权责,甚至逢迎九重,使正德皇帝疏于对他的戒备。

朱厚照荒淫无嗣,天下各地则争献美女以求固宠,朱宸濠也不例外。因此唐伯虎在南昌那段时间内,宸濠一面物色佳丽,一面请他准备绘制“十美图”进贡。

王府中待献的美女,善歌、善舞、善琴、善书,各有所长。正德皇帝好武,因此,宁王竟然连善射者也罗织在内。而且从姑苏、扬州、荊溪到洛阳,各地佳人俱备。只是十美仅得其九,不能不请唐伯虎先行绘制,再行物色以求足数。

“九美图”题咏一一完成之后,宸濠设宴,大飨宾客,以为唐伯虎不世之功。在举座称赏之余,一位殿僚季生向宁王进言:“十美欠一,殊属缺陷;某愿举一人以充数,诘朝请持图来献。”季生所荐,竟是返乡未久的豫章才女崔莹崔素琼。

原来季生因久慕崔莹才貌,丧偶之后,曾遣女画师暗自画下崔莹图像,以求一窥庐山面貌。及至向崔府求婚遭拒,则怀恨在心,借献图宁府以洩私忿。

见图之后,这位权倾一时的藩王果然满意,遂问明姓氏,强行征召入邸;仍请南京解元为之图像,以便进献。

然而这最后一美,虽是国色天香,却满面戚容,颇有一种令人唏嘘怜惜之感。图像将近完成之际,唐伯虎忽然接到崔莹秘密送来的一函:

函中,崔莹自述家世,及虎邱偶遇张灵,继而拜赏伯虎的张灵行乞图的往事。其时虽欲托乔木于张生,怎奈天缘不巧,老父染疴,遽归南昌。

除被迫入邸的经由外,崔莹恳祈伯虎相机营救,并求他务将此情,转致张灵,以示终生不渝。

这时,唐伯虎忽然想到江西行前,好友张灵的殷殷嘱托:虎邱邂逅,日夜萦怀的佳人,正在豫章,此去务请代为查访。

到南昌后,好友之托并未去怀,却是分身乏术。加以茫茫人海,唐伯虎亦有无从访查之苦。

崔莹的一纸密函,带给唐伯虎震惊、惋惜,尤其经他亲自为图题咏,也引发他对吴门同窗好友的愧怍。

图像日近完成,十美即将就道,徬徨、困恼的唐伯虎暗自从季生所献崔莹图,摹写一纸,携着往访崔文博;商讨是否有挽回的良策。

虎邱别后,崔文博显得格外的衰老与凄凉,见到女儿的画像,更使他老泪纵横,无限地感伤。

“才子风流第一人,愿随行乞乐清贫;入宫只恐无红叶,临别题诗当会真。”从崔文博颤动的双手,接过珍藏的张灵行乞图;一首字迹秀润的七绝,乃崔莹被迫进入王府前所增题。她心中的绝望与悲怆,唐伯虎不难体会。然而,他又能为张灵,为这对失去相互依靠的父女,带来几许希望?

崔文博口中转述的女儿临别之言,尤其令人酸鼻:

“愿持此复张郎,俾知世间有情痴女子如崔莹者。”

唐伯虎眼中,展现出崔莹心摧肠断地,把行乞图捧交老父后,恸哭离家的情景。

注一、诗见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四曫。汉光武、严光事迹见暡后汉书暢卷八三页五“严光传”,艺文版。

二、暡关于唐寅的研究暢页六七。

三、暡大成暢月刊期八六页五曫。

四、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一六四、汉声版页一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