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四家传(上下册)
6517000000047

第47章 虎口

船过无锡县西门附近的梁溪,唐伯虎正在鉴赏乡友袁养正珍藏的“赵雍竹西草堂图”。

赵雍是元朝书画大师赵孟頫的儿子,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得自乃父真传;虽不能青出于蓝,但也足以乱真。赵孟頫曾为幻住庵写金刚经,写到近半的时候,由其哲嗣赵雍接手书写,鉴赏家竟无从分辨谁是谁的手迹;其造诣可想而知。

“篱外涓涓涧水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簷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注一)玩味赵雍引首的数叶墨竹和所题七绝,唐伯虎就已经体会到他那萧疏淡远的画境。

图卷纵约八寸五分,唐伯虎触手便知是上好的宋纸。画中一人独坐松间草堂之中,当是“竹西先生”杨瑀杨元诚的写照。茂密的竹丛,与草堂一溪之隔;竹外观竹,比起独坐幽篁里,也许更能领略竹的清韵吧。

卷中另一可贵的,是元末铁崖道人杨维祯的“竹西志”;可见二杨相知之深。杨瑶宫至江浙行省椽属,维祯于元泰定四年中进士,一度署天台尹,升江西儒学提举。元末群雄竞起之际,两位好友均归隐林泉,杨瑀在浦东张溪,植竹结亭;维祯避地富春山和钱塘等地。吴王张士诚在苏州,曾屡次招请,坚辞不往。

唐伯虎忽然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和胜国二杨,岂不正是反道而行?

多日来,萦绕唐伯虎眼前的不是桃花坞景象,就是好友的雅集和戏谑。

今年花开得真盛,临行时,满园桃杏均已结实累累,阊门大街上,杨家果且已上市。

“桃花坞裹桃花庵,桃花庵裹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午。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桃花庵歌中,他曾信誓旦旦,将永世隐于花酒之间。

“岂有所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接到宁王聘礼后,好友文徵明就不断地犯颜劝阻。

“栋梁榱桷俱收尽,此地何缘有逸材!”前年十月王鏊来访桃花坞时的嗟叹。

种种矛盾而零乱的思绪,一直萦绕在唐伯虎的心中,即使置身北上的船上,他仍旧想不透此去江西,到底是“胡为乎来哉”?

对于宁王宸濠,也许他只想作礼貌性的拜访;至多,由于王爷的知赏,多留些画迹。然后他就可以像闲云野鹤一般溯江西上,游三湘,探赤壁,登岳阳楼,甚至一窥长江三峡的天险。

但,赵雍的竹西草堂图,杨维祯的竹西志和其人生平事迹,却使他想到此行的得失和智与不智。

他与宁王之间,相知到底多少,唐伯虎自己似乎也意识不清。

宁王朱宸濠的母亲冯针儿,是娼家之女。传说宸濠诞生时,其父宁靖王朱奠培梦见巨蟒吞噬他的居室,到了黎明,庭中枭鸱悲鸣,因此,他成为父亲厌恶的对象。

长大之后,他不但缺乏王室应有的威仪,而且行为轻佻;想不到宁靖王的嫡子宁康王朱觐锡即位十年便行薨逝,宸濠则以庶长子身份嗣位。

南昌致仕都御史李士实,诗翰声望重抄一时。认为在中官、嬖人环绕中的青年皇帝朱厚照,好游猎、宿娼妓、占民女,没有子嗣,加以经常微服冒险巡幸北方边境……天下未来之事,似乎难以定论。只要以重金结交太后和中官权贵,取大位不过一个宦官之力也就够了。

“公,吾子房也!”(注二)宁王对李士实表示由衷的感激和赞赏,再加以术士之言,就形成宸濠进一步的野心。

为了顺应那些术士所谓有天子之命,和拨乱反正,夺取大位的心愿,宸濠对于在江西,有才望的抚按三司,颇为礼遇。现为兵部尚书的长洲陆完,任江西按察时,宁王便时时召请参加酒筵,在醇酒美人,宾主交欢之际,赐赠金壶玉垒,并指着自己身上所系玉带说:

“子自爱,他日当系之无疑也。”(同前注)

远自宁献王朱权时代起,为了避免永乐帚的疑忌,遭致不测之祸,便尽量隐藏骁勇善战的本色;有时故意托身羽门,习羽中举之术,或着书立说,亲近文学之士,示无他志。

不知出于本性,抑受父祖辈之影响,宸濠对文学、音乐、书画也颇为爱好,并礼敬四方文人雅士。苏州前辈陆完,除了心附宁王,为宁王达成恢复护卫之外,是否也把苏州才彦文徵明、唐伯虎、谢时臣等推荐给这位雄心勃勃的藩王?看来不无可能。

思虑及此,唐伯虎对他此行能否如愿;对王府作一番礼貌性的回拜之后,便抽身继续西上,壮游海内胜景感到怀疑。果如征明所说的自行投入虎口,卷入万劫不复的漩涡,岂不愧对所生?

行前不久的四月,刚逾而立的陈淳画了一幅扇面;七孔玲珑的太湖石,殷红点点的春花,简淡笔墨,写出江南暮春的温馨与明灿。邢(?)愿首唱,枝山、伯虎、陈淳……纷纷和诗其上。伯虎题:

“阶下花枝扇上同,花枝吹落扇中风;惜花抛扇临阶坐,扇上阶前一样红。”(注三)

众人皆以七绝一首,咏点点红花,在春风轻拂下,仿佛驻颜永寿的九转神丹;字里行间,充满了春日的欢愉。只有征明后至,单题五绝:

“病起春风过,名园有物华,衰容渐萧索,愁对深丹花。”

突然间,唐伯虎觉得这位相交近三十年的知友,不仅憔悴衰老,神情更是落寞而孤独。去年秋天的乡试落榜,接着照例是一冬一春的缠绵病榻。此外,拒绝宁王召聘的困扰,以及苦劝好友勿往应聘无效,对朝政紊乱,海内沸腾的忧虑……似乎都在他瘦削的面容上,留下一条条刻痕;难怪他的咏花诗,竟如此地阴郁与深沉。

可是,经过一阵热闹地祝贺、祖饯,以至于启行上路,再面对自元明以来诸多题跋的“赵雍竹西草堂图”卷,渐渐使伯虎感到,孤独、落寞,衰老萧索的不只是征明,还有航向那纷扰漩涡中的他。此去江西,如何全身而退,也许是他一路上应该严肃考虑的课题。

看看图卷末端的两跋,一为杨仪部循吉,一为黄郡博云。循吉论及杨瑀之所以名留千古,固是人品使然,但图后的历代品题,应是主要原因;循吉的结语是:

“……文固天地间最寿之物,孰谓儒生终日弄笔,为不急事哉!”(同注一)

黄云则阐明,此卷杨氏后人原已失去,后为乡友袁养正获得,使得继续流传,实属艺坛佳话。这两则前辈奸友题跋,也愈发增加唐伯虎旅途的孤寂和惆怅。因此袁养正敦促其题跋的时候,唐伯虎屡欲下笔,又复停下,最后仅以:

“正德九年,吴趋唐寅观于梁溪道中。”简单数字,掩饰过他那纷乱而复杂的心绪。

座落在浩淼江流中的焦山、北固与金山,是唐伯虎旧游之地,虽然每次登临都不免有人事变化和千古兴亡之叹;但这次路经胜境,对于自己前途,却是一片茫然,心中感慨也就特别深刻。前此所赋“游焦山”五绝,结尾虽然有:“千古基王业,来游有所思。(注四)的低沉曲调,而通篇究竟是以描绘景物为主。今日所赋”焦山七律,凭吊古代隐者的遗迹外,兼写景物的幽奇及形势的雄壮险峻,更浩叹身世的悲凉:

“鹿裘高士帝王师,井灶犹存旧隐基;日转露台明野溆,潮随斋磬韵江湄。天从西北开天堑,地到东南缺地维;翘首三山何处所,却看身世使人悲!”(注五)

由此一例,不难看出伯虎内心的矛盾与忧烦。

经九江到庐山之后,唐伯虎真正体会到苏轼所描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烟云缥缈,顷刻万变的景象,才使心中的烦闷,随之一扫而空。

庐山胜景中,雄浑奇伟,慑人心魄,莫如山南东方寺下面的九叠屏(屏风叠):铁壁石骨,缀以苍松翠柏,层层相叠,有如天然屏风。势如万马奔腾的三叠泉,就从九叠屏上注入下面的九叠谷中。然而,这发自大月山,由五老峰后东注入谷的山泉,并非直泻而下,乃是袅袅如垂练一般跌落在一块巨石之上;摧碎散落,如雨如雾,迷迷蒙蒙地喷洒到第二级大磐石上;同时也在磐石上重新汇集。再次倾注的时候,才一落千丈,直奔谷底;连站在两里以外的人仍然可以感受到逼人的寒气。

诗仙李白,一见九叠屏的磅礴气象,就想隐居其中: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不过令人不解的,李白诗中,并未描写更震撼人心弦的三叠泉;根据记载,直至宋代,始为樵者在偶然中发现。

在唐伯虎的感觉中,和九叠屏、三叠泉大异其趣的,是当他登上东林寺南,高峻细秀的香炉峰时,俯瞰山下,江流如织,座落浔阳江边的湓口古城,看来比一方石砚还小;一切都凝定着,仿佛是一个无声的世界。

这一动一静的两种景观,是否可以意味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前者是参与的,象征带动和被动,后者是超然而静观,冷冷地看着一切的运转?然而不管怎样,他总算偿了多年来一游庐山的心愿。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移家未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江上鸟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他在“庐山”(注六)诗中抒写心灵的脉动。

当他沿鄱阳湖南下,再溯江前往南昌时,愈接近这洪都古城,心情就愈发低落;宁府强占民田、掠夺民间女子、勾结湖盗拦江抢劫行旅商贩等不法行径,时有传闻。不过到了南昌之后,这位被传说成一世枭雄的藩王,加之于唐伯虎的礼遇倒也相当隆重。在宾客面前,对这位南京解元,名着两京的苏州才子广为称道。衣食日用、供应丰盛,住在幽雅瑰丽的别馆之中,派专人服侍。此外,宁王更不时地遣使赏赐馈赠。

正德九年的夏秋之间,出入王府中的人物,愈来愈复杂,不少类似江湖中的豪客,在府中教授枪棒火器,号称“把势”。八月间,正德皇帝对宁府有所赏赐,宁王则命抚按三司各官,穿朝服向他祝贺。巡抚俞谏不但坚持不可,并拿办几个为恶的王府执事,使宸濠大为震怒。遗鄱阳湖盗四出劫掠情事,也愈来愈公开化了。

大约于此前后,王府中的宾客、执事人等,发现远自苏州、千金礼聘待为上宾的唐伯虎,神情行止都大有改变。不但平日服装不整,边幅不修,盛宴之上,也时常酗酒,呕吐狼籍。

“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卮。得一日闲无量福,做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目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注七)

“上宁王诗”,也是这位才子的自鸣得意之作。“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書”;身为宁府贵宾,莫非觉得受到了亏待?下半首,更是似禅非禅,俗言俚语并凑而成,对一代俊杰贵冑的藩王,可请肆慢不恭到了极点。

不久,类此似通非通的打油诗,又题写在壁上:

“碧桃花树下,大脚黑婆娘;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它笑一场。”(注八)

自然,这种不堪入目的诗作,也只能传为笑谈。

此后唐伯虎则在南昌四出游荡,恢复他那卖文鬻画的生涯:

“许旌阳铁柱记”(注九),为宁王阳春书院附近的铁柱宫所撰,叙述道合黄轩,功配神禹的许真君,诛龙蛇以安江流,馘魅魑以定民生,铸铁柱以锁地脉的故事。

阳好生,阴好杀,阳为德,阴为刑,凝德为神,淫刑为怪;唐伯虎借题发挥,以为阳阴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才能演变成天地间的生生不息:

“……故有至怪之变生,有至神之圣出以御之;设使特生蚩尤、无支祈与蛟精,而无黄帝、神禹、许真君,则天地之间,阴阳偏滞,而人类几息矣。”

“荷莲桥记”(注十),写南昌城南集贤县民众,往往为饶信二水秋潦所苦,车胶轮,骑踬蹄,使人大有寸步难行之叹。内相喻公,为了便民,自动修筑石梁,解除民患,也补救了县令施政上的漏失;人们不仅称喻公之贤,同时也称道令尹之贤德爱民。

唐伯虎的推论是:

“……天子于民,上下辽绝,日月不照覆缶,蚁蚊不能叫阍,民之所忧者多矣。朝有贤士大夫为之辅翼补缀,则天下之民,安得不圣其天子乎;则知朝多贤士大夫,则多圣君矣,岂独一邑之政为然哉!。”

这两篇文字层次井然,说理透彻,和同时在王府中的诗作,真有天壤之别。

两篇文字,表面上不相关联;如果把当时宁王的所作所为,倒行逆施,和这二记的推论比照来看,就可以体会出其中隐含着的深意:

斯时宁王,一面暗令所勾结的山贼湖盗,四出劫掠。命护卫、府丁,积极习练“把势”,以备起事。一面以重赂交结北京权要,刺探朝廷动静,指斥正德皇帝各种荒唐行径;造成军民对北京的离心力。

归纳唐伯虎两篇文章主旨,对于宁王反意已露所形成的漫天阴霾、人心的惶恐,他以历史和传说来推衍:只若“有至怪之变生”,就必定会“有至神之圣出以御之”来抚慰人心,暗示宁王的恶势力无足为惧。事实上,后来王阳明之迅速書乱,何尝不是这预言的应验?

对于受制于群小的青年皇帚的荒谬举措,他认为如果人人以贤士大夫为己任,默默地“辅翼补缀”,不仅地方令尹不会招致民怨,施于朝廷,也会弥补朝廷漏失,杜塞人民对君主的怨尤;意在鼓舞人心向善求治,勿为宸濠的煽动所离间。

此外,他又以诙谐、反讽的笔致,表示多承知己好友的“厚爱”,致使生活一天比一天陷于困厄:

冬天,乡友南昌司训陶大痴承好友之荐,官升一级,调为崇仁县教谕。领檄启行之际,景况颇为凄凉。随身只有一些陈旧的书籍。厨子背着菜板和炊具,仆人牵狗挟被上船;像是无家贫汉赁屋迁居,却很难使人想到是升官赴任的仕宦。

看到此情此景,唐伯虎突然有了幽默感,在“送陶大痴分教抚州序”中,放言高论:

首先,唐伯虎认为,读书人全靠故人知己提拔推荐,才能飞黄腾达。以这位离乡背井,不乏故人知己的陶大痴而言,何以愈荐举愈穷困呢?实在因为那些故人知己对他过于“厚爱”,觉得他志节太高,不能劳顿于案牍之间,或从事于种种官场应酬;不如让他当个教书匠,职司礼乐,雍雍雅雅,在揖让祥和的气氛下,颐养天年。而陶大痴所以报答故人知己的方式,则是使自己愈来愈穷;盖“君子固穷”,如此不仅可以证实其素志确实高人一等,且得免于“苞苴之讥”,才不辱于知己之爱。

行文至此,唐伯虎笔锋一转,指称以自己文章之奇瑰、学识之疏达、循规蹈矩、言出必行,结果竟“流落江海,以艺自资”,多少故人知己,居然没有推荐他一官半职;显然是过度地“厚爱”于他,重视他的志节所致。

他与陶大痴,真可谓又是知己,又是同病相怜,唐伯虎的结论是:

“……以知己而别知己于贫困道涂流落之间,能不悉以彼此故人知己之所厚薄者相为道哉!故序。”

冬末,也许是正德十年的早春,地处江南的南昌依旧冷得使人瑟缩不已。

宁王宸濠,对唐伯虎常在大庭广众的宴会中出丑,深觉困恼。有时,他不仅语无伦次,所为诗文不是肆慢不恭,就是庸俗难耐,无异乞儿所唱之莲花落一般;“江南第一才子”之名,真不知因何而起。

几度他想遣发伯虎回去,然而唐寅名气太大,既怕引起其他宾客猜疑,让天下士笑他没有容人的雅量,也怕府中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事,为其宣扬开去。

不过,像今天这样嚣张狂悖,恐怕他再怎么爱惜这位南京解元的才名,有再大的顾虑,也无法继续容忍下去:

宾主之间,虽然早已日渐疏远,他照例遣使馈赠礼物给那徒具虚名的苏州才子。那知伯虎非但不领受他的情谊,反而出言讥讽,呵斥使者。最使宸濠难堪的,是他当着奴仆和使者之面裸形箕踞,似在自渎,又仿佛向炉取暖;那种了无羞耻之情,若非失去理性,就是恢复众所周知的,当年与竖子张灵在泮池“水战”的狂态。

“孰谓唐生贤,直一狂生耳!”(注十二)震怒、懊恼,宸濠突然感到被谁愚弄了一般。

“果风邪?”(注十三)宸濠反反复复地思忖着;既然已经疯狂,也就不会再引起宾客和世人的猜疑。而且,“斯亦不足畏矣”;即使唐伯虎将府中之事宣扬开去,也不会有人相信。

他决心把他遣送回苏州,以摆脱这个使他困扰的心理负担。

注一、暡石渠宝笈暢续编,册二页九九一。

二、暡明史窃暢页五六四“宁王传”,尹守衡撰,华世出版社。

三、陈淳扇面藏故宫博物院,并刊于暡陈淳研究暢页四曫之后,陈葆真着,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

四、暡唐伯虎全集暢汉声版页二七、水牛版页三二。

五、暡唐伯虎全集暢汉声版页三曫、水牛版页三七;后者首句“……帝王型”,“型”疑系“师”字之误。

六、暡唐伯虎全集暢汉声版页三一、水牛版页三七。

七、暡唐伯虎全集暢汉声版页四八、水牛版页五五。

八、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二五二“诗话”。

九、暡唐伯虎全集暢汉声版页一四六、水牛版页一七五。

十、暡唐伯虎全集暢汉声版页一四八、水牛版页一七六。

十一、暡唐伯虎全集暢汉声版页一四曫、水牛版页一六八。

十二、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二三五“遗事”。

十三、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二四曫“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