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七年的下半年,忧时忧国的文徵明,在时好时病中度过;然而,总也算完成了不少心愿。
由于刘瑾擅权,朝政不修,所激起的盗贼,像燎原野火似地,到处乱窜。四川、江西、福建、广东、河南、淮河两岸……
身为一介书生,倘若功名不偶,也就报国无门,因此病中的他,只能以诗寄幽怀:
“卧病经旬一榻空,起来高阁见秋风,苍茫野色浮天外,狼籍霜痕落镜中。满地江湖愁書足,何时淮蔡却收功?浮云奄忽行销灭,双目依然送断鸿。”—病起秋怀二首之一(注一)
对旅行灾区的一些好友,也经常寄以无限的关怀,探听他们的行踪和讯息。
征明诗中所关怀的淮蔡剿寇情形,虽然当时他无法确知,但文林好友,巡抚林俊(见素、待用),奉旨轻骑万里,从莆田故居前往西川平盗,倒极有建树。
林俊,是成化十四年进士,以侃直敢言,不畏权贵着称。他像文林一样,所到之处,破迷信、毀淫祠、兴办学校。尤其对各地王府往往工役浩繁,建筑动辄采用琉璃瓦、白石雕栏,使人民不胜负担,一再疏请省俭。弘治末年,在江西任内,因见宁王宸濠贪暴,不但岁禄倍取于民,更要大兴土木,准备以两万钜资为江西王府换装琉璃瓦;林俊不但屡加裁抑,更劝宸濠不要像春秋时代的“叔段京鄙之求”、“吴王几杖之赐”那样贪得无厌,以安份守己为宜。触怒宁王的结果,林俊被劾受到停俸三月的处分。
此后,经过两次丁忧,起复四川巡抚后,林俊以其超人的胆识和穷追不舍的策略,逐渐扫平蓝廷瑞等据寨称王的贼寇,却因与总督洪锺不合,披御史俞缁委罪进谗。忧愤交加的林俊,乃于正德六年冬,坚请致仕。
离川之时,不仅言官纷纷上章请留,西川士民,也沿路号哭追送,场面动人,实为少见。
史料所限,无法确知“西川归棹图”,是否出于征明之手,只知他以一首铿锵有声的七古,写林俊的风骨和忠义,也反映出文徵明心中的义愤:
“……卷甲宵驰万里轻,竟翦穷凶报明主;捷音朝入剑门关,高情暮在壶公山。豺狼满道不可往,锦城虽乐何如还。功成身退古所难,角巾东第畴能攀?蜀江溶溶日千里,归心更比江流驶;玉垒浮云千万重,不如先生归兴浓。”—题西川归棹图奉寄见素中丞林公(注二)
重阳登高,约蔡羽不至,文徵明便独自和汤珍往游东禅寺。这是他三年中的第二度来游;除了赏菊花,赋九日诗,他也再次凭吊沈周留在寺中的遗像和种种手泽。天玑禅师忽然想到沈周最后一次来寺中的遗诗,促征明作和,以了前缘。缅怀师生流连寺中,赏玩牡丹的往事,文徵明一时不禁悲从中来,也惊觉到时光的流逝;沈周逝世已经三年。但和诗之约尚未实践,遂带着无限怀思和愧疚地吟咏:
“杖履空然记昔年,高情无复看云眠;溪堂白发留遗照(堂中有先生遗像),竹榻清风感断缘。奄忽流光惊梦里,蹉跎残诺负生前,只应旧事僧知得,酒泪同看独夜篇。”(注三)
病中的文徵明,听着市河中泊船上的野笛、远近人家此起彼落的砧声……阵阵凉风,吹动着院中的苍松,纸窗上,不时摇曳着寒竹的姿影,他的思绪也随之飘浮。在洞庭西山随蔡羽学习易经的王宠、客逝京师的徐祯卿、这年春天调升南京太仆寺少卿的叔父文森……滁州城的女墙、滁水的呜咽,一时之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南京太仆寺,与他的家族,似乎有着某些特别的渊源。除了父亲、叔父先后任寺丞、少卿之外,教他书法的李应祯,逝世未久,教他作诗的吕書,及隐居滁州不远,一见就把他引为忘年之交的定山庄書:都与滁州、太仆寺有关联,并影响着他生命与人格的发展。随之,又想到吴宽、沈周、陆容等那些相继弃他而逝的父执:在这些无眠的冬夜里,他一共谱出“先友诗”八首,叙述亦师亦友的先辈们,学行造诣,独特的风骨,以及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文徵明在诗序中阐明:
“某晚且贱,弗获承事海内先达;然以先君之故,窃尝接识一二,比来相次沦谢,追思兴慨,各赋一诗,命曰先友;不敢自托于诸公也。”(注四)
逝世已三年四个多月的沈周,于是年十二月廿日落葬,文徵明先完成了“沈先生行状”(注五),然后,再以之请铭于王鏊:
“石田之名,世莫不知。知之深者谁乎。宜莫如吴文定公及公;阐其潜而掩诸幽,则唯公在!”
接着,王鏊就参照征明所撰的行状,及平日对沈周的了解,写成“石田先生墓志铭”(注六)。
沈周生前付托,到七年底已逐次完成。除夕寒夜,文徵明独坐品茗,黯黯的烛光,伴着不时传入耳中潇潇雨声,他开始整理一年来的重要诗稿,检点这一时段的生命轨迹。
“少日冯陵都遣却,只将双書待明朝。”—除夜(注七)
明日的他,可能更谦卑,更成熟,只不知能否为这乱世,聊尽绵薄?
正德八年七月,正当文徵明、陈淳、王氏兄弟一干秀才,紧锣密鼓地准备往南京乡试时,葑门朱存理病笃。朱尧民则于前一年先行离开人世;葑门二隐,从此凋零。存理墓铭,也早已托付征明,但只好等待赴试后再行着手。
在金陵客楼之中,隔着散乱的笔墨书卷,文徵明和陈淳师生相对而坐,天已二更,窗外响着淅沥的雨声。病体未复,带着几分酒意的文徵明,望着斜倚案边的这位通家子弟,想着两人一次次所遭受的挫折,一份愧怍和苍凉的感觉浮上心头:
“……高楼酒醒灯前雨,孤榻秋深病里情;最是世心忘不得,满头尘土说功名。”—金陵客楼与陈淳夜话(注八)
此际,仅在爱徒的伴陪下,共度客窗雨夜的凄清,数年之后,当有儿子随行,进出令人感伤的锁院;那种心理的冲激,祖父文洪可能感受最深。面对着墨沈未干的诗草,零乱的墨卷,文微明竟不知不觉地神驰于祖父那意味深长的诗集中。
试后,文徵明一如当年奉父命匹马渡江往访庄書那样,从江浦渡江,向东葛、滁州进发,前往太仆寺探望叔父文森。在时间上,两次旅行均在深秋,只是那一次是连夜赶路,没有心情观看山色;这次由于心情不同,所以,带着破晓残月,策马走出东葛城之后,便放辔徐行。过了乌衣镇,在潺潺流水声中,遥望三家市西,环着滁州的百里青山,就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忽然他领悟到滁州这样一个荒芜的山城,太仆寺这样一个雅不为人重视的官衙,何以父亲、吕書和李应祯老师乃至叔父,均能安之若素。他真希望能忘记功名和世事,永远徜徉在西南胜境之中。
从邸报中得知,去年十二月,王阳明也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但他便道回浙江省亲;文徵明不知此时名闻遐迩的阳明先生,是否已到滁州赴任。
弘治十二年,王阳明与唐伯虎同时会试南宫,王氏以第二名赐二甲进士出身;文徵明已微闻其名。其后,以忤刘瑾被放,其父王华也因而由礼部左侍郎,迁为南京吏部尚书;一时更轰传两京。
在年龄上,王阳明小文、唐两岁,他除文才武略之外;更在儒学上卓然有成。他悟道的历程,漫长而艰辛;先在老、释方面,下了二十年的钻研工夫。于生死关头中顿悟之后,再以周程学说,加以印证,逐渐形成他的哲学体系。他对陆象山学说为人曲解之处的发扬,以及朱晦奄学说中,未能被人了解地方的析辨,都能使学者耳目一新。因此,无论在苗疆、庐陵、乐师、以及故乡余姚的阳明洞中,从学者总是接踵而至。
在文徵明周遭,无锡华云,昆山黄云父子,都是王氏的学生。好友徐子容,也常述及王阳明的思想言行。“徐昌国墓志铭”中,不仅叙述徐王两人的交往,更使文徵明直接见出王阳明的人生理念。倘能在滁州相遇,在文徵明想像中,这真是一种机缘。
不过,这次他们并未在滁州相遇,恐怕再一个月后,王阳明才能到任。非仅如此,这位试毕馀暇,省亲、散心的文徵明,大概为发榜日期所限,想重游醉翁亭,寻旧日题诗,一品瑯琊山泉都不可得。他只好向滁州旧友表示遗憾,他说:
“寄谢故人休见诮,百年双足会须闲。”——游醉翁亭不果寄滁州故人(注九)
到底这样盲目地奔波,何时可以停歇,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蔡羽、陈淳……空有才智、抱负,却与功名无缘的人,似乎都不知道如何安身立命,只能这样三年一度地尘驰于书房和锁院之间。
倒是在太仆官舍,文森、征明叔侄二人,把酒夜话,谈到兄弟踵继在此为官的巧合,以及苏州的一些近事,感到无限的亲情和依恋:
“宦辙滁阳弟踵兄,我缘诸父得重经;只应故榻曾听雨,敢書虚堂是聚星。两世相看亲叔姪,百年好在旧门庭,夜阑无限分违意,月满空阶酒正醒。”!滁州官舍侍少卿家叔夜话(注十)
失解东归,时间已是佳节重阳,文徵明闲居赏菊,但心中的失落与茫然,实在难以排遣。和王宠、蔡羽等,只能相濡以沫,依韵和诗,互相慰藉。由于年事日长,白发日增,诗中也别有一种感伤:
“……疲马尚怜街橛在,冥鸿翻困稻梁谋;倦游更忆相如远,落日苍茫立渡头。”—失解无聊用履仁韵写怀兼简蔡九达(注十一)
失解固然沮丧;但扶摇直上,位列三公之后又能如何?以过来人的立场,王鏊一面宽慰这些乡曲后进,并依韵赋出亲身感受:
“野渡空横尽日舟,蒹葭生满白苹洲,毛嫱自倚能倾国,書稗宁知賸有秋。学就屠龙谁与试,技同操瑟不相谋;人间得失无穷事,笑折黄花插满头。”—次韵征明失解兼东九逵(注十二)
困于生计,功名一再受挫,满怀壮志却又报效无门的文徵明,虽然豁达、淡泊,但也并未因王鏊的点化而大彻大悟。也许还要经过几番煎熬和体验;倘如把他十馀年后,许多京中思归的诗篇,与此日的“失解”诗相较,恐怕文徵明自己也会哑然失笑。
“人间得失无穷事,笑折黄花插满头。”斯时的文徵明,如重新咀嚼王鏊的诗句,也会愈加有味吧。
事实上,这年乡试,锁院考官对文徵明的文卷,颇有争议。仁和教谕南宁李君璧,对征明朱卷大为赏识;只是由于李君璧批阅的经科不同,虽极力荐卷,却未被主考官接受。试卷拆封后,素未谋面的李君璧,知道他所赏识的,竟是落第五六次,名气却愈来愈大的苏州文壁考卷,既惋惜,又欣慰自己的知人之明。两人从此也成为知己。次年冬,李氏赴剑阁刺使任,道经苏州,两人在舟中邂逅。提及往事时,又是一番感叹,文徵明于赠诗中写:
“使君策士南畿日,曾把文章谒后贤,今古成名真有命,江湖知已负斯人……”(注十三)
江西宁王宸濠遗使苏州,以重金礼聘贤才,是轰动一时的盛事。
唐伯虎、文徵明、谢时臣二早文:都在礼聘之列。
宸濠,是宁王朱觐锡同父异母的兄弟,原封为“上高王”;他的领地,就在江西瑞州府的上高县。
弘治十二年冬天,朱觐锡逝世,这位颇具野心,个性残暴的亲王,赶到省城南昌,继承王位。江西并非边疆之地,少有强敌争战,身为贵冑的宁王,正可以安享荣华,但宸濠并不满意;他希望能恢复护卫,拥有军权。
大约一百二十年前,宸蒙先祖领地,在长城喜峰口外的大宁,拥有骁勇善战的朶颜三卫骑兵;可以防边或争讨外寇,不仅为朝廷所倚重,也是其他藩王畏服羡慕的对象。但,建文元年和天顺初年,宁王府由于不应朝廷之召和不法行径,曾先后两度被削去护卫。并于明成祖取代惠帝之后,由大宁改封南昌,使这支骁勇的皇族,只能韬光养晦,以书画鼓瑟自娱。
宸濠处心积虑地,对刘瑾、皇帝宠伶臧贤,和兵部尚书陆完,一再重金贿赂之后,终得如愿恢复护卫。
到了遣使江南,礼聘四方名士以壮声势的时候,宸蒙已把护卫称作“侍卫”,将自己的旨令称为“圣旨”,把“阳春书院”僭署成“离宫”了。
他相信“命”;依术士之言,他不但有天子之命,南昌城的东南隅,更有天子之气;因而建阳春书院,以“当”天子之气。
想不到的是,潦倒锁院二十馀年,衣食难以为继的文徵明,不仅不开千金重礼的封志,不接“圣旨”,竟连“天使”之面,也坚拒不见。
有人劝他,宁王乃天下长者,虚左以待;何不像枚乘、司马相如那样安享曳裾王门之乐?
文徵明笑而不答,劝的人则莫测高深,自觉无趣。
宁王素行,从林俊、俞谏,和叔父口中,他早已耳熟能详。宸濠耳目遍布天下,甚至敢于明目张胆地追杀朝廷命官,文徵明也颇有所闻。
“彼凶焰方炽,子不往,得无贻门户之祸,为后人之怨乎?”有人从另一个角度着眼,劝文徵明识时务者为俊杰,免惹杀身之祸,并累及门庭。但他认为,一旦陷身漩涡,岂止身败名裂,更将辱及先人,使子孙永远蒙羞:
“以此为累,子孙不得而怨;若往而获累,则其怨为益甚矣。”(注十四)并赋“病起感怀”七律二首(注十五)以明志:
“经时卧病断经过,自拨闲愁对酒歌;意外纷纭如命在,古来贤达患名多。千金逸骥空求骨,万里冥鸿肯受罗!心事悠悠那复识,白头辛苦服儒科。”七律(二首之二)
二律传诵一时,有人评为:
“词婉而峻,足以拒之于千里之外。”
也有人指责文徵明“食古不化”,或“执迷不悟”。文徵明并不多加辩白,唯对一时为虚荣所迷,重利所惑的乡友,苦心孤诣地加以劝谏:
岂有所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注十六)
可惜,他对宁王早晚必叛的预测,并未为乡友所接受。从唐伯虎南昌归来后,写给文徵明的信中显示,这两位将近三十年的好友,必定经过几番激烈的争执。唐伯虎的想法,也许抱着此行可藉以游山玩水,登向往已久的庐山;到南昌后,再见机行事。而文徵明的诗和心怀,却显得更岑寂,也更苍凉:
“短榻无聊拥败绨,开门深雪压簷低,苍松白石寒相照,曲巷斜桥去欲迷。舞态不禁风脉脉,羁怀都似鸟凄凄。小山诗思清如许,不见高人出剡溪。”—对雪(注十七)
大约正德九年春夏之交,文徵明眼见唐伯虎,及多年为他书法文章刻石的伙伴章文,青年画家谢时臣等,启碇航向可预见的狂澜和漩涡。眼中不禁闪现出孤独、惆怅而又痛惜的泪光。
注一、暡甫田集暢页一五六。
二、暡甫田集暢页一六一。
三、暡石田集暢页九曫四。
四、暡甫田集暢页一六三。
五、暡石田集暢页二二。
六、暡石田集暢页一七。
七、暡甫田集暢页一六八。
八、暡甫田集暢页一曫七。
九、暡甫田集暢页一七五。
十、暡甫田集暢页一七四。
十一、暡甫田集暢页一七六。
十二、暡震泽集暢卷六页一四。
十三、暡甫田集暢页一九五。
十四、暡苏州府志暢页三四六八“杂记”四。
十五、见暡甫田集暢页一六曫、暡苏州府志暢页三四六八及另一本自中央图书馆善本书中影印者(惜漏记书名)。诗题,前者为“病中遣怀”,府志未录诗题亦未引全诗,后者题为“病起遣怀”。就文徵明拒聘时间而言,暡莆田集暢中,该诗排列于正德七年秋冬之交的诗作中;故学者断定为七年之事。又因唐伯虎在江西活动时间为正德九年秋天到次年春天;故亦有学者主张拒聘时间为九年春夏之交。
十六、暡甫田集暢页八九三,附录“先君行略”。
十七、暡甫田集暢页一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