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春天雨水欠缺,连东禅寺的牡丹也不像往年娇艳。雅奸牡丹的沈周,面对带着几分憔悴的花容,心里有说不出的怜惜。
犹记多年前,竹庄东阑牡丹,一夜之间,为好事者连根刨去,他曾豁达地在诗中写:
“荒庭粗整石阑干,始买花栽得牡丹;富贵同心有人爱,繁华移于别家看。烟根已拨苔犹破,雨坎空存土未漫;笑抚老怀无所惜,固知留到子孙难。”(注一)
此后,反觉在寺中赏花,无挂无碍。然而,由于老、病,步履艰难,卧床的时间居多,算来不到东禅寺,已有三年之久,一种冷落国香的歉意,浮上心头。
天玑禅师,似乎早已看出这位寺中常客,身体大不如前,仿佛风前之烛,瓦上之霜,亟思能留些手泽,供后人凭吊。除了以前留赠的牡丹图、西山有虎图和石田老人小像之外,更求题诗留念。沈周稍事吟哦后,放下手中箫杖,搦管题七律一首:
“清溪(东禅寺别称)作别过三年,家里藤床久病眠,今次又逢樱笋候,旧游追忆牡丹缘。再期踪迹何知后,大觉筋骸不及前;爱是芭蕉满新绿,烧灯连夜写新篇。”(注二)
“再期踪迹何知后”,跟前年五月“赠文徵明”七律中的“老人难作岁年期”一样,给人一抹凄凉的意味。题后,他又一再嘱咐天玑禅师,何时爱徒征明来寺,务必请其赓和;无论对花、对寺、对人,似乎都有着一种深情和留恋。数年来,沈周和陆姓好友所赠的紫竹箫杖之间,也有着一份难分难离的情意,手不离杖,杖不离手地互相扶持。
那是一柄十节中通的寒竹,作为手杖,轻便而得力。吹奏时,声音悠然清远,对病中,或旅途寂寞的老人,真是一个良伴。常常,沈周在竹庄窗下,北望淡远的山影,想着虞山致道观中的古桧,吴宽捋髯朗吟的神态,恍惚犹在目前。不知不觉中,呜呜咽咽的箫声,像是对老友的呼唤,像是对形单影只的幽叹,也多少带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悲凉。在往返苏州的运河舟中,沈周的箫声,一似追逐逝去的鸿影,或与鸣蝉、帆风等天籁两相呼应。
东禅寺的天玑禅师,对沈周的子夜箫声,更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它与苏州特有的午夜钟声、禅房外的蕉风寒雨,古木上的枭鸣……互相融合,若断若续,韵致绵绵;把人的情思,引向神秘、恒永、无垠的境地。
“老甚出游今得力,坐吹明月广陵桥。”沈周在“陆翁赠箫杖”七律中(注三),发出由衷的赞赏。
体康好时,沈周均在苏州古寺中,度过端阳,以避溽暑。蒲酒、粽子,自有好友门生送来,一面剥粽命酒,一面吟咏诗词,少却家中的拘束和喧哗,觉得自在若仙:
“风雨葵花小院前,老夫留此学安禅;家中尽有家中事,客里还修客里缘……”—端阳僧寺填词(注四)
正德四年的端阳节,则在家中度过。闲时取出旧作,观赏、题跋,消磨时日。
如:“灞桥诗思图”、不久前,雨中到太湖送沈豫轩工侍,归后所绘的巨幅“吴山图”(注五)、“七十四岁设色巾服小像”(注六)等,一一展阅。尤其小像和当年他与诸好友题写在像后的诗和赞,更使他感慨无限。
对于那摊开在案上的,别人笔下的他,到底像与不像,真或不真,当时已将信将疑;如今时隔九载,再揽镜对照,心下一片茫然。
武英殿千户,也是人物画家的刘敔,曾在画像后面题:
“貌古心古,诗古字古;衣冠亦古;人皆识其为石田先生,我独知其为巢由之伍也欤!”
“古”和“隐”,也许比那白须稀疏,瘦颐凸现的画像,更能表现出他的气质和志节吧。
一幅脆弱的纸上画像,一个朦胧的影子,如果保存得当,可藏八百年之久;但受命于天的血肉之躯,却比纸上的幻影,更为短暂。想来也只有陶潜、李白的旷达,杯酒相对,才能冲淡浮生若梦的悲凉吧。
在无限感慨中,沈周提笔重题:
“七十四,八十三;我今在后,尔已在前。茫茫者人,悠悠者年,茫茫悠悠,寿天偶焉。尔影于纸,我命于天,纸八百或者,天八百未然。生浮死休,聊尽其全。陶潜之孤,李白之三,杯酒相对,旷达犹仙,千载而下,我希二贤。”
“白头尽是老便宜,六十余生天地私。学舞固无长袖子,出游还有小车儿。绿阴如水微吟处,紫袷含风半煖时。瘦影任君描写去,百年草木要相思。”—六十一岁题孙艾所画石田像(注七)
“……呜呼老矣!岁月既移。茂松清泉,歌行啸坐。逍遥天地,聊备一倮。”—七十四岁题像
“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八十岁题画像
如果把沈周历年画像上的自题和自赞,加以排比对照,不难发现他一贯的人生态度:
生命寿天,纯属偶然;寿固可喜,夭亦不必悲伤。岁月容颜,随时幻变,因此形与影的真假得失,也就无从比较。在寿夭、形影都无法把握的情凉下,除了谨守大节、慎防失德之外,尽量以游山玩水,吟啸诗酒自娱,一如历代的隐者。
六月一日夜晚,有竹庄中,灯火辉煌,杯觥交错。虽然不像沈周祖父在世时,西庄雅集那样弦管吹奏,名士大夫济济一堂的气象,但也称得上“陋室铬”中所描述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座中,一位美髯飘飘,风神俊朗的青年诗人,高视阔步,一付目无余子的气慨。
苏州之游,使这位青年诗人有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秀丽的山川,往来横塘的舟船,阵阵飘来的荷香,每样东西都充满着诗意,引发他的灵感。连苏州的橘酒,都使他感动得赞不绝口:
“……只应常在句吴住,要与木奴作主人。”——尝吴中橘酒戏成(注八)
“子知诗;欲知我夜泛’云者乎?”(注九)
他问八三局龄的沈周。随即掀髯朗诵;豪气逼人,声震林木,连溪楼下面的水声,也为他那带有几分关西的口音所掩盖。
“望望苍茫里,闲云度渚田;山空偏受月,水阔不分天。酒書初侵夜,星河半在船。白袍江上客,樗散自年年。”
这诗,淋漓豪宕,就体格而言,似出黄庭坚,在意境上,又不像黄诗那么蟠書倔强。座中诸人,无不敛衽,欣赏赞叹。却也激起了老年人的好胜心:
“请从隗始;岂有倡而无和者哉!”沈周说。
“夜游同白日,波静似平田;拨桨水开路,洗杯动江天。诛求思乐土,谈笑有吾船。明月代秉烛,老怀追少年。”
诗中的“诛求思乐土”,不知石田老人是否有感时事而发;五月间,京中传来讯息,由于刘瑾、焦芳擅权,李东阳一无作为,朝事日非;正人君子早已诛杀、拘囚、流放殆尽。阁老王鏊,鉴于独木难支,亦致仕东归;不日回返苏州。此外,对于变乱的预感,历经沧桑的长者,往往特别灵敏。因此,举座人士,情绪上多少产生一些波动。
这位青年诗人,“孙一元”,字“太初”,以曾居太白山,故号“太白山人”;自称“秦人”或“关西人”。
实则他身世如谜;“孙二兀”,极可能隐含“王孙”的意思;传说他姓“朱”,为安化王的亲支,故意掩饰身份,想来有难言之隐吧。至于是否如石田诗的“诛求思乐土”,则不可得知。他曾西入华山,南游衡山,东登岱岳,可谓足迹遍及天下;知兵书、明吏事,宏才广识,善于议论的他,也交遍了各地英才。苏州的一切,使他如此流连,舟车所向,将南下浙江;众人想像中,他可能会在吴越佳胜之地,寻求一枝之棲。
但,无论如何,沈周的倡和,引发程师鲁、钱仁夫、殷云霄、文徵明等江南诗人和名士的豪情,纷纷吟咏作和。
孙一元头戴玄巾,身穿白袷,一只铁笛,常不离手,和沈周的紫竹箫杖,相映成趣。
“烟敛依依树,鸥飞漠漠田。短箫吹夜月,高兴落江天。远火摇轻浪,跳鱼惊过船。良辰不易得,吾敢卜明年。”
征明诗中所写,堪为夜泛记实之作,改短笛为“短箫”,看来愈觉妥贴。“烟敛依依树,鸥飞漠漠田”,又有根据,又用得清新别致;难怪石田翁的东禅寺题诗,指定要这位高足为和。
座间,常熟画家吴瑞卿,不但把这次盛会绘成图画,更汇集各诗,书写成册。孙一元说:
“古人于一晤合顷,多记有词章;示有以传也。”
意在沈周作一诗序,以为流传。
“然传不传,在乎其人,又在乎其言;余鄙人也,言亦鄙矣……”沈周正想再谦逊几句,快人快语的孙一元,却不容他辞谢:
“徐凝一恶语尚传;如君者几何人哉!”
于是两人相顾大笑;在沈周撰写诗序的时候,孙一元看着举座江东才智之上各有佳扁,豪情诗兴,益发涌现,又自和五律一首:
“……豚鱼不吹浪,菱叶故迎船。書杀鸱彝子,浮家不记年。”然而,他自己不也开始了鸱彝子般萍踪不定的生活吗?竹庄之会,孙一元和文徵明,尤其觉得一见如故。因此相约南航之日,往访停云馆,作半日的盘桓,甫田集中的“诗人孙太初过访”(注十)七律一首,抒写出两位诗人间的另一次欢会。
一只半大不大,尾羽尚未长成的雄鸡,伫立在一株绽开的黄菊之下。仰视双双飞舞的蝴蝶,轻拍着羽翼未丰的翅膀,很有一种待时而动,却又力有未逮的神态。款署“正德己己”;对雅好对景写生的沈周而言,该是正德四年初秋的笔墨吧。
“文禽备五色,故竚菊花前,何以舜衣上,云龙同焕然。八十三翁写与初斋,玩其文采。”(注十一)
七夕之日起,一改入春后的旱象,滂沱大雨,连绵不绝。画中所写,却是那样一点难得的晴意。墨色鲜活欲滴,仿佛正沐浴着转瞬即逝的雨中晴阳,笔笔带有生机;石田老人似乎在以一种深情的眼光,以整个的生命力,捕捉这自然的奇景。
“小筑闲庄枕水浔,绕墙种竹已森森,乱红吹尽春无几,借看君家秋一林。”—竹庄(注十二)
这是带着几分狂傲的青年诗人孙一元,对有竹居的写照。然而,在大雨滂沱的季节中,环庄的森森巨竹,好像要把整个庄园埋没下来,昏昏暗暗,无分日夜,无天无地。
凄风苦雨中,萦绕在沈周脑海的,并不同于成化末年季冬,和爱婿史永龄溪楼夜话时的景象:当时,也是凄风苦雨,浓浓的云意,模糊的山影,在闲适的心境中,幻化成笔下一片自然的米氏云山……
眼前这种像被重重灰色帘幕围裹的郁闷,倒使他想到六十二岁那年十一月初旬景况。那时,他选定廿五日埋葬老妻,却是从十一月八日起,大雨倾盆而降。望着低沉灰暗的云团,想像儿子在西山筑墓,束手无策的困境,使他几乎眠食俱废。
“怪是浮云塞此图,雨声飒欲出模糊,老夫正急西山役,泥滑天阴啼鹧鸪。”(注十三)
他在“西山雨观卷”中题;所幸次日雨止,心境也随之豁朗。但,无如像现在这样霪雨不止的秋天,只有种种水灾的惨象,不时在他眼前翻腾。
在修筑老妻坟墓同时,他也为自己修筑墓园,预置墓穴。射渎西面、云書边,耸立起虚名待题的鹤表,一株株手植的树木,给他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远望岭岗起伏,就近的庙宇,飘出香烟梵唱,正可朝夕为邻。
多少年来,两首“理坟”七律,他不时玩赏吟哦:
“官竹园头春日斜,手开新土渐成洼,观生似寄谁非客,视死如归此是家……”(注十四)
诗成后,曾传诵一时。对他的豁达,夫妻相约同穴共眠的缠绵情意,文林和吴宽两位好友在和篇中,均大为赞叹。文林的:
“青山同穴于飞愿,白首何心造化偕。”(注十五)
吴宽的:
“倚圹高歌对断崖,鄙人安得此襟怀,门深拱木栽培遍,山近浮云坐卧偕。”(注十六)
沈周玩味着这些诗句,也回忆着老妻生前的种种。
体康日下之后,他已经许久许久,未去西山墓园,荒烟蔓草,是否已逼布崖巅?
碑铭、墓志、传记一类的身后事,他曾属意于李应祯、文林、吴宽乃至陈書:但这些知交好友,却一一先他下世。多少年来,他业已把这事寄托在文徵明身上;正如同七年前,他把儿子云鸿的后事交给他一样。
正德元年夏天,进京后的王鏊,曾往故友吴宽府邸凭吊亭园渐芜,炎威中,几只鹤也无精打彩,想到以前数位乡友在园中杯酒唱和情形,不禁戚然。吴宽二子,吴奭、吴奂,一个恩授中书舍人,一个补国子学生,使王鏊多少感到一些安慰。
放眼朝政,则一片紊乱。
在一群中官的导引下,年轻的皇帝只知游戏。到处设置皇庄,日以继夜的出猎、击毬、走马。皇宫除了豢养鹰犬和捕捉来的狐兔,更成了驻扎军马,演练攻战的兵营。皇帝以大将军自任,领兵镇守皇宫的内臣,各进万金,以供正德君挥霍花用。破坏盐政,滥赐国姓以笼络奸商及无赖。
“君王无事日临戎,書書亲调白玉弓;千骑红袍齐扈跸,臂鹰遥出建章宫。”—拟古宮词七首之一,徐祯卿(注十七)
位卑言轻的诗人,见到这种种荒淫的景象,痛心疾首之余,只能以诗词来宣洩心中的郁愤。
顾命大臣,如大学士刘健、谢迁,兵部尚书刘大夏等,诤谏不听,正纷纷求去。户部尚书韩文,退朝之后,一提起庙堂间事,便不由得老泪纵横。
“此国家大事,治乱所关;大臣,百僚师率,独无一言以救正乎!”(注十八)
王鏊见这位宋朝名相韩琦之后,空有一腔忠直之气,却只能以泪洗面,想下出匡救的办法;于是提议,配合言官陶谐、刘書等的论疏,上章除去八个首恶的宦官。
户部郎中,以论朝政、劾寿宁王名噪一时的诗人李梦阳,则说得更为率直:
“公泣何为?比谏官疏劾诸阉,执政持甚力;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人易易耳!”(注十九)
这位诗人,并自告奋勇地为韩文起车疏文:
“伏睹近日,朝政益非,号令失当。中外皆言太监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邱聚、刘瑾、高凤等,造作巧伪,淫荡上心,击毬走马,放鹰逐犬,俳优杂剧错陈于前,至导万乘与外人交易,狎暱書亵,无复礼体……今永成等,罪恶既着,若纵不治,将来益无忌惮,必患在社稷……”(同注十九)
这封疏草,不仅王鏊、韩文、刘健、谢迁等,觉得铿锵有声,纷纷连署。年已十七岁的朱厚照,见到疏中历数八个近幸宦官的罪行,请其交付大理寺,明正典刑,竟惊哧得哭泣不食。
奏疏的词严义正,内阁会议中,一干大臣的支援声讨,王鏊、韩文、刘健、谢迁等的坚持,使浮荡成性的少年君王,不得下有所顾虑。然而,一向引导他奢华逸乐,满足他虚荣和物欲的宦官,则日夜环跪在他面前,抱着皇帝的脚,叩头流血的哀求:
“微上恩,奴侪磔書狗矣。”
天下苍生,明朝的命运,就在几个宦官的哭泣、哀恳声中,决定下来。朱厚照非但没有惩处八阉,反让刘瑾掌监察朝臣礼仪,及内外奏章,传达旨意的“司礼监”,马永成、谷大用,则分据东西厂,广设耳目,侦伺朝臣动靜,掌握着生杀大权。
元年十月,正德皇帚遣中官,把一干连署上疏整治阉党的大臣,召至左顺门宣旨诘责的时候,众人见皇帝执意袒护太监,多默不作声。只有韩文依旧疾言厉色地数说八人罪行;王鏊更随之奋不顾身地抗拒:
“今日之举,正为八人;八人者,实蛊圣心;不去,将乱天下!”(同注十八)
出入意外地,当刘瑾用事,刘健、谢迁相继挂冠之后,王鏊却受命与粗鄙无学、好漫骂、专事阿谀攀附的焦芳,同时入阁;一则他的声誉远过焦芳,再则朝野舆论,使焦芳和刘瑾,不能无所顾忌。因而,进之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等他再官进一级,为少傅进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时,表面上看声誉日隆,荣宠已极,但,王鏊内心的痛苦,却远非外人所知。
在政事上,他只能偶而与焦芳争辩,稍补缺失。余者,就只能用言语、机智和正气,拦阻刘瑾少杀几个先朝元老和一些忠直之士。
“韩文清忠粹德,朝野所知;万一死非其罪,天下后世谓何?”他在公众场合倡言,使刘瑾虽然恨韩文入骨,却也未敢随意谋害。
刘大夏、谢迁,都是刘瑾罗织罪名,想借机杀害的对象,也以王鏊的一番反驳,得免于难。
郎中张玮等,以微罪被罚,带上百斤的重枷,站在烈日之下,已濒临于死,尚无宽贷迹象。王鏊孤注一掷地表示:
“士可杀不可辱,今既辱之又杀之,极矣;吾亦何颜复立于此!”
遂与但求自保冤祸的李东阳上疏论奏,张玮等始得幸免一死。类此,不胜枚举。然而,他觉得,这将倾的巨厦,已经不是他所能支撐的了。
在正德皇帝日益荒淫,刘瑾日益专横的四年春天,眼见三百余位朝臣被囚、受杖却无能援救。王鏊不得不坚决求去;三次上疏终得如愿。
七月底,当王鏊重返江南之际,经过苦旱、淫雨蹂躏过的苏州,已是满目疮痍,民生凋敝,使他有说不出的难过。从访客口中,得知八十三岁的沈周,正罹重病的时候,更使他震惊。焦灼中,赶紧写了封信,遣人前往相城探视。所得回书,字迹惨淡,已经没有往日那种挺拔苍劲。书中的一首七绝,却是那样体贴、祥和:
“勇退归来说宰公,此机超出万人中;门前车马多如许,那有心情问病翁。”(注二十)
两天后的八月二日,沈周卒于相城竹庄。看来,不仅这诗为其绝笔;那绽放的菊花,充满纯真,伺机而动的斑烂文禽,翩翩飞舞的双蝶,也不一定是表现短暂的雨中晴阳。
或许,那只是他心灵之光的回射。
注一、暡石田集暢页六二六。
二、暡石田集暢页九曫四。
三、暡石田集暢页六四四。
四、暡好古堂家藏书画记暢页六一。
五、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册四页四二六。
六、暡石渠宝笈三编暢册四页一七八二。
七、暡石田集暢页六一七。
八、暡明诗纪事暢册四页一曫曫五。
九、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册二页五六八,本节以下孙、沈、文及孙氏自和之诗,均出于此。
十、暡甫田集暢页一三四。
十一、暡文入画粹编暢册四图四五、暡吴门画派暢图九一。
十二、暡明诗纪事暢册四页一曫曫四。
十三、暡石渠宝笈续编暢册五页二七九五“西山雨观卷”本诗前已引用。
十四、暡吴都文粹续集暢卷五二页一三。
十五、暡吴都文粹续集暢卷五二页九。
十六、暡匏庵家藏集暢册一页一二三。
十七、暡迪功集暢卷一页八。
十八、暡甫田集暢页六八一“太傅王文恪公传”。
十九、暡明鉴暢页三曫三。
二十、暡文徵明与苏州画坛暢页八八、暡耕石斋书画录暢卷十页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