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舅父祁春,和孀居三十七年之久的姨母严祁氏相继逝世,使文徵明的情绪久久无法平伏。
这两位长亲都是很平凡的人,然而,对幼年失恃的征静与征明,不啻为再生的父母。
有一个时期,兄弟二人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事实上,外祖母年老失明,连如厕都要祁春舅父背负,根本就不能照顾他们;因此整个抚育教养他们的工作,就落在舅父与新寡的姨母身上。
文徵明清楚地记得,这个赤贫之家,尽管自己衣食都很困难,但是,总会用尽一切方法,使他们兄弟免于饥寒。一年四季,姨母随时找出箱箧中的破旧衣服,洗濯补缀,供他们穿用;因而,文徵明虽已年近不惑,依旧常常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固然是现实环境使然,但也未尝不是姨母所培养成的节俭美德。
外公是位性情高朗,喜欢宾客的人。每有客至,觞咏终日,美酒佳肴,不待老人吩咐,已经整治完备。晚年,外公长期卧病在床,更赖祁春舅父亲自侍候。
“吾有孝子,故得不前死。”幼年时的文徵明,常听到外公这种欣慰的赞叹。
享寿七十八岁的祁春,处事小心谨慎,终身没有涉足讼庭;对一个像他这样平凡平淡的人,也算是一种很大的愿望。贫寒的一生,在父慈子孝中,平平顺顺地度过;比起那些在功名扰攘,宦海波澜中颠簸翻滾的人,是否也是一种幸福?常使文徵明为之沉思。
文徵明能够报答这两位亲长恩惠的,就是以平实的笔调,在墓志铭中,叙述他们那平凡中自然感人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令人怀念、省思的典型。近年来,他文名、书名与德名,传播远近,不仅至亲好友之丧,以得到他的传记、行状、墓志铭为荣,连朝士大夫病笃之际,也多殷殷嘱咐家人,想借着他的文笔、法书,传名后世。石工章文(简甫),则以凿刻文徵明所书碑文名噪一时,成为一种很特殊的搭档。
正德三年夏,对文徵明来说,固然是一个痛苦悲伤的夏季;他的好友唐伯虎,也同样遭逢了家庭的巨变。十二岁的侄儿唐长民,不幸而殇。
唐氏族谱中,自唐伯虎曾祖父起,便一脉单传,没有支庶。伯虎有子早夭,因此,他和唐申兄弟二人的希望,就集中在这聪颖淳笃、孝顺的男孩长民身上。
长民读书,常到深夜,凌晨起来再读。稍有空闲,便向伯父请益,伯虎也把他视同己出。
“唐氏累世植德,耳目可指摘西百者五代矣。闾门巷涂,称为善士,无有间言;天必祐之,振起其宗。”(注一)
看着男孩单薄柔弱的身子,唐伯虎常用这话安慰自己,但那缕微弱的香火,竟这样无声地熄去。他内心的绝望,远甚于北京的冤狱;那时自己,无论死生,总还有弟弟,有襁褓中的侄儿可以依恃,维持唐氏宗兆于不坠。
“昊天不聪,翦我唐宗,冤哉,死也斯童!兄弟二人将何从?维命之穷!”
在犹子的圹志铭中,唐伯虎呼天抢地;比之二十几岁所写的“祭妹文”,尤为悲痛。那时父母妻子相继而亡,仅有的妹妹,又以遇人不淑而自尽;生活的巨峰,顷刻间崩坍下来,但,他和弟弟都还年轻,年轻就是一种希望。
“相逢无路避青蛾,十五燕姬细马驮;老眼年来观道熟,妖娆知奈石肠何!”—燕京陌上游妓(注二)
和儿子同载进京的祝枝山,虽然不像往日那样旅途寂寞,对着亭馆的月色,便怀念起家中的妻妾,想像东园中亲手栽种,含苞待放的寒梅。但,经过多日航行,舍舟登陆后,见到京中年轻妓女三二五五地盛装出游,放辔徐行,婀娜多姿,比起苏州佳丽、轻歌采莲或运河画舫中挥弦卖唱的少女,别具一种情韵。只是在儿子面前,他不能下硬着心,寒着脸,作出一付目不斜视的样子。
住在京馆中,午夜梦回,阵阵微风,传来弦管笙歌和饮燕的欢笑,使他仿佛重回阊门的歌台舞榭,在粉香细语的环绕中,挥笔书扇,或翩翩起舞:
“天风吹出掖垣声,浏亮缑山午夜笙;错认阊门折杨柳,一时飞梦满江城。”—京馆闻莺(注三)
然而,也许时运未至,功名坎坷,正德三年的礼部之试,不仅祝氏父子未能如愿,连南京解元吴仕也名落孙山;这位宜兴大隐吴大本的长公子,直到六年后才跃登金榜,步上仕途。
穷、愁、落寞……二月下旬礼闱放榜;约莫暮春之初,正是牡丹盛放,唐伯虎等一干好友在苏州正觉禅院赏花谈禅,赋诗作画的时候,这位年近知命的才子书家祝枝山却卧病于京师会馆之中。少数登科之士,拜房师、拜同年、拜京中的富绅巨宦,准备廷试。榜上无名的落魄同人,出来进去,无非垂头丧气,有的牢骚满腹,有的准备束卷还乡。言谈之间,不是说当道的刘瑾、焦芳皆为北人,给事中赵铎秉承刘瑾旨意,增加北榜名额,减低了江南举子录取的机会;就是讲些鬼神预示,去取前定之类的无稽之谈,也越发增添祝枝山心中的烦乱。他在“卧病”诗中写:
“同人相见总相称,一级名阶只未登;此事苦难多着力,拙夫甘道实无能。……”(注四)
这一年,沈、文、唐、祝、杨循吉、朱存理等师生友好,真正抛开悲怀愁绪或忙碌,欢聚畅饮,可能是在戴昭(明甫)的饯别筵上。
时近中秋,从垂虹桥西望太湖山阁,一轮红日,沉沉欲坠。阵阵秋声,挟带着晚潮,拍击在江岸和长桥的石柱上。垂虹亭畔,传杯递盏的喧笑,和树木枝叶的摇曳声交织成一片。
戴昭,这位安徽富商之子,由于其父长年在外,无法兼顾他的学业,乃托人携带来苏州,拜师受业。首先从唐伯虎学习诗经。诗经是唐伯虎举业时所专攻的科目,在他的谆谆善诱之下,戴昭进步神速。为了进一步体会论语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的真义,复从薛世奇、雷启东学易。戴昭谦恭有礼,在苏州交游和求学的范围,同样广阔;因此,还乡定省之日,为之饯行的贤士名流,济济一堂,成为一时盛会。
辉煌灯影下,身为师尊的唐伯虎,据案挥毫,仿李唐笔意,以垂虹桥为背景,写舟行送客的景象;依依之情,更见于所题五律之上:
“柳脆霜前绿,桥垂水上虹,深杯惜离别,明日路西东。欢笑辜圆月,平安附便风,归家说经历,挑尽短檠红。”(注五)
这座横跨松江的长桥,旧称“利往桥”、“宝带桥”,以桥畔建有“垂虹亭”,人们更以“垂虹桥”称之。史明古家住吴江县,吴江长桥本是沈周常来之地;只是年已八十二岁的老人,想到饯别筵后,回程遥远,心中不免有几分倦意。伯虎题诗之后,他也随之搦管,边吟边写:
“垂虹不是灞陵桥,送客能来路亦遥;西望太湖山阁日,束连沧海地通潮。酒波汨汨翻荷叶,别思茫茫在柳条;更欲传杯迟判袂,月明倚柱唤吹箫。”(注六)
由于年事已高,深隐相城的沈周,年来较少外出,去年五月在苏州赋别诗中的一句“时事但凭心口语,老人难作岁年期”,使文徵明心中,有一种茫然之感,久久无法去怀。尤其舅父、姨母等长亲相继凋谢后,对自幼便不离口的“我家沈先生”,就益加依恋。
前年端午,沈周因堂前老栝树枯死,感伤而作“老栝图”;其年,将近百句的老母,也辞别人世。闻说经过以诗、文、鸡、酒,向土神求祷之后,在春气的孕育下,枯枝上居然发出十数片绿叶来,因有“栝树复活图”之作。对一位孤独的老人而言,不仅会带来心中喜悦,也必然会产生一种对生命的信念和鼓舞吧。
筵中,有趣的是祝枝山父子;在父亲的眼中,儿子似乎永远需要呵护,并在行为上,时时不忘作儿子的表率。因此,中了举的祝续随侍,放诞惯了的祝枝山,不但处处流露出舐犊情深的神情,即使在娇娆艳丽的歌女、酒姬面前,也显得严肃拘谨,一反往日的风流倜傥。
“送君归去上垂虹,霜落吴江几树枫,堂上有人真倚望,布帆休挫送潮风。”(同注五)
一向甚少参加吟咏雅集的祝续啼声新试,颇能博得长辈们的赞许,祝枝山脸上,禁不住浮起几许欣慰。一方“龙虎榜中人”的闲章,钤在诗后,让人觉得这个书香世家继起有人,后生可畏;纷纷举杯转向枝山,枝山则一饮而尽。
正德三年五月,文徵明为弘治年间作过瑞州府训导的昆山黄云(应龙)作两丈余的长卷。以水墨“米氏云山”冠于卷首,画后书所作诗多首。黄云喜出望外,跋:
予以白卷投征明,意得其名迹,以書衰年之嗜,然不可必得也。荷征明不鄙夷予之无似,乃以生平秘惜,尽为倾写:又规模中岳外史画法作雪山’;天机流动,得海岳庵遗意,其今之郑虔三绝也。征明所立卓尔,不为豪动俗迫,不待委顿蛛丝煤尾败筐中,即有饼金悬购者。因书以示子孙,勿为饼金悬购者所得!后之览者,其書予不达哉。(注七)
烟云湿润,墨色鲜活;文徵明这幅米氏云山,布景泼墨,追逼小米,比起元代的高克恭,毫不逊色。画后所录近作,如:“春日西斋对酒示陈淳”、“雪夜郑太吉遗慧泉”、“谢宜兴吴大本寄茶”、“与家兄征静夜话有感”等二十馀首诗,都是平时人所未见之作,所咏事迹,也鲜为外人所知。
其中更饶有趣味的,是涉及与陈淳父子师生间的日常琐事,像“陈以可饷鬓书至而蟹不达”、“温兰为陈淳借去下还”之类,谱出平日闲居的种种心灵插曲,吟咏之下,使人不觉为之莞尔。
赠黄云书画卷中,有“题画赠吴次明”五古一首,更是意味深长;诗中抒写好友吴次明冒雨来访的趣事:
春雨连绵的午后,文徵明正在西斋小睡,突然为屐声惊醒。开门延入,好友吴次明,擎着一把油纸伞,冒雨而至。把臂言欢,启窗烹茗,连日来的岑寂,随之消散。两人一面谈天,征明一面很自然地提笔涂抹起来。泉石、州渚、濛濛细雨中,竹、树含烟,春水如醉,俨然一付沧洲景色。最后,他把这位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吴次明和他的旧伞,也一并写入画中,成为岗上冒雨独行的高士。
次明是文氏书画上的知音,多少年来,面对征明作品欣赏赞叹,却从未开口索画,掠人之美。使平日饱受豪门俗子需索困扰的征明,对这种浓郁的友谊和体贴,别有一种温馨的感觉。因此便把这幅兴至挥洒之作,主动地送给次明,使他有一个意外的惊喜:
“……吾生雅事此,亦颇自珍惜,愿为识者画,不受俗子迫。惟君鉴赏家,心嗜口不索;吾终君不靳,不索翻自获……”
征明继在画中题:“谁云兴致高,正坐能事厄”;因身怀艺能而遭受困厄,不只征明一人,连石田师和年高望重的老画师周臣也在所难免。类似情事,有时使征明心灰意冷,甚至想放下胶铅笔墨;但是,二十年来的癖好,使他欲罢不能,个中甘苦,也只有次明能够领会。
“我癖君更甚,收此顾何益;君言有妙理:意自不能释。我昼惜如金,君藏慎于璧,好画与好藏,同是为物役!”——文徵明赠画次明诗中的结语。
黄云喜获征明书画,细续长卷中“题画赠吴次明”诗,对征明性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这意外之获,也愈加珍惜,希望成为永世传家之宝。可惜,六十年后,黄氏子孙竟以生计所迫,强售他姓;文、黄二友泉下有知,也当唏噓叹息吧正德四年三月十一,盛桃渚五十七岁寿辰。
七年前的此日,沈周、文徵明师生曾前来祝嘏,合作“寿桃渚先生卷”。今日寿堂之中,则更为齐全,非只沈、文、唐、仇齐集,年近耳顺的画师周臣(东邨)也前来祝贺。唐、仇二人皆受教于他;文、唐二人,则又出身沈门。寿星桃渚,好鹤、好画;因此满堂贺客,莫不把注意力和话题,集中在这五位艺林名士身上,认为必定有所表现,是个难得的盛会。
花荫竹影下,几只丹顶白鹤,有的跃登山石,有的梳理羽翼,昂首清唳,毫不畏人。年已八十三岁的沈周,先以微颤的笔書,作双钩设色的“桃渚图卷”,苍劲古雅,俨如洞仙。周臣也以仙鹤来衬托主人脱俗不群的气度。人物的面貌衣折,山石的皴法,花木的描绘,虽然脱胎宋人,但下笔时挥洒自如,显然已入化境;难怪后代论者,评他的作品“有画学,有画胆”(注八),真正能够融会古代名家的精华。只是在风流蕴籍,萧疏澹远上,比之相城高士,略感不足。
文徵明的“扁舟载鹤”,诗情画意,表露无遗。近年来,文徵明青绿山水虽然传播远近,但多少为文名、书名,乃至德名所掩。如今在众目环视中,从容挥毫、灵思泉涌,有些人始进一步了解,看来衣不鲜洁,木讷寡言的他,竟如此才思敏捷;堪称“郑虔三绝”。
不知有意抑或无意,唐伯虎、仇英师兄弟二人,破例合作“玩鹤图”。仇英以细润流畅的线条,绘画盛桃渚玩鹤的背影,泉石花木,一应背景,则由唐伯虎图写(注九)。
几年来,仇英出入停云馆,日益频繁,实由唐伯虎所引介;在性情和画路上,也许文、仇二人更为接近。仇英受教于周臣之后,后者深感他在山水创作上,稍嫌格力不逮,但于古画临摹方面,精丽艳逸,落笔足以乱真。文徵明觉得这位青年画士虽然出身贫寒,较少接触文墨,但对古代车马、舟船、屋宇、服饰掌故,乃至某些典章制度,都能悉心考究比较。从藏者的古物古画中,所临稿本山积。偶然所写几幅变格山水,从那收放自如的笔踪墨迹,文徵明看出他不仅保有周臣老师的深厚基础,也流露着一种士气。可以断定,他不会以临摹的画家终其一生,他笔墨之秀润,颇有几分赵孟頫的意趣。
临时悬挂在寿堂上的几幅玩鹤图像,益发增加了典雅和喜气。赞声不绝的贺客,也纷纷恭喜两位年高德邵的宗师,有如此杰出的高足。
周臣和伯虎、仇英两位门弟子连作图卷,非只一次。例如弘治九年,顾春妻子为表明心迹,在丈夫病杨前刺目的事迹,就由仇英先绘出令人惊心动魄的刺目顷刻。继由周臣老师描写白发拄杖,据椅而坐的顾母,手执桂花,招引儿子的遗孤。失去一目的青年节妇,双手扶着行不成步的幼儿,前往取花;这种悲剧后的含饴弄孙,教子学步,也算是另一种天伦之乐吧。唐伯虎则画节妇挑灯凭几而坐,数岁幼儿扶床站立,仿佛已稍解人事,向孤苦的母亲受课的情境(注十)。
这师生三人的连作,以及沈周的“顾烈妇俞氏义事有序”(注十一)诗,一方面表彰烈妇的事迹,兼祝遗孤顺利成长,延续顾氏香烟,也使俞氏终身有赖。可惜,天不从人愿,孤儿不久夭折,顾家姑媳的期望,周臣师生的祝祷,均成泡影。
“爱听流泉沁诗骨,步临幽境解尘襟。”(注十二)
“鲤鱼风急系轻舟,两岸寒山宿雨收,一抹斜阳归雁久,白苹红蓼野塘秋。”(注十三)
……
数年来,唐伯虎频频以清新的诗句,行云流水般的字迹,为周臣师题画,使周臣画中峡深岚厚,古面奇妆的山水人物,大为增色。然而,随桃花坞的修筑,唐伯虎名气直线上升,也带给这位画艺不下于钱塘戴文进的老画师,许许多多无谓的困扰。
有人请周臣作画,却请伯虎落款,以增加作品的声价。
偶而,伯虎卧病或过份忙碌,请老师代笔以应需索;却惹得到处流传:
“唐子畏画,多周臣笔,要在巨眼别之。”(注十四)
更有些人,无礼地提出,何以伯虎与周臣之画,竟有雅俗之异?
表现在笔墨间的“厚重苍劲”或“萧疏远澹”、“中规中矩”或“迭宕清放”,只能说是秉赋不同,风格各异。以之作为周臣、唐伯虎作品价值的判断,似非持平之论。然而这位学追李唐、马远、夏珪,勘破世情的画师,一面钻研王维、米氏父子画风,以求扩展与超越既有的成就,一面不以为意地解释:
“只少得唐生数卷书耳。”(同注五)
胸中少唐伯虎数卷书,是周臣的谦虚,也是自知之明。此外,唐伯虎曾在信中劝他画路不要太窄:
“今之以画名者甚众,顾不重意,又执一家之法,以为门户,此真大误也。夫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锺王虞柳,朝夕临摹,久必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注十五)
在另一封信中,伯虎一面赞赏周臣的山水画卷意境俱佳,非世俗所能冥测,一方面婉转地表示,山水卷的目的,在使仁人君子,为相君孝亲所束缚,无法接近山水,退而求其次,借山水卷卧游:
“坐穷邱壑,猿声鸟音,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注十六)
在苏州艺林中,不仅仇英生卒年代限于文献,难以查考,其师周臣,也是不易解开的谜团。
有些记载,周臣与乃师陈暹同龄。然而,弘治元年,陈暹便已年高八旬;据此推论,至嘉靖十四年,完成“长江万里图”巨作的周臣,岂非年逾一百二十四!五的人瑞?
另据彭年于嘉靖三十一年题仇英“诸夷职贡图”(注十七):
“……实父名英,吴人也。少师东邨周君臣,画得其法,尤善临摹。东邨既殁,独步江南者二十年,而今不可复得矣……”也意味着周臣约卒于嘉靖十余年间。
更有人推断,周臣生于景泰元年,距兼具王维、李成、郭熙、二米……等风格之“长江万里图”的完成,有八十五年的岁月(注十八)。不过,这也仅是一种推测,仍待确实资料的佐证,始能成为定论。
注一、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一八九,汉声版页一六曫。
二、暡祝氏诗文集暢册中页六八二。
三、暡祝氏诗文集暢册中页六八二。
四、暡祝氏诗文集暢册中页六八五。
五、暡石渠宝笈续编暢册三页一六二,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册二页五一一。
六、注五所列二书,本诗仅见于暡汇考暢。
七、暡文人画粹编暢册四图五二及页一六七释文。
八、暡书画鉴影暢页三六八,王穉登跋周臣“松石鸣泉图”。
九、寿盛桃渚五十七岁合作长卷,见暡古缘萃录暢卷三页十六。
十、暡过云楼书画记暢页二三四、三曫五。
十一、暡石田集暢页五五四。
十二、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二一八、汉声版页一七七。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册三页三三三。
十三、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册四页四四九。
十四、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册四页四四九“外录”。
十五、暡唐伯虎尺牍暢页十五“与周东邨(论画)”。
十六、暡唐伯虎尺牍暢页十六“再与周东邨(论画)。”
十六、暡清河书画肪暢亥页五二。
十七、暡关于唐寅的研究暢页三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