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四家传(上下册)
6517000000004

第4章 有竹居

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大约在沈周精心绘制成王蒙风“山水六帧册”的前一个月左右,河水决堤,田屋漂没,人们在陆地上行舟捕鱼。自然,收成也就化归乌有;而田赋蠲免的机会,则又微乎其微,困顿与饥馑,似乎可以预见。在强烈的心理冲击之下,沈周以悲悯的情怀,谱成“决堤行”的七古长诗。然而,在这次灾难的创痛尚未平复的十月五日,便发生了更加震悸人心的警兆——流星。

鸡鸣后,天色已经渐近黎明。赶集的人马和车船,早已冒着立冬后的寒霜,默默地上路。习惯于早起的人们,也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听着阵阵的鸦鸣。

突然间,一颗车轮般的巨星,拖着长长的光尾,从西北向东南急掠而过。半空中,撒下一片黄、白光焰的流星雨,把大地照耀得恍如白昼。鸡惊犬吠、骡马跳窜,行路的人们有些竟骇仆于地。

流星落地的隆隆巨响,更有如炮震、雷鸣,久久下已;房屋门窗,乃至卧睡着的床铺,莫不颠簸震动。

沈周无法窥测流星到底落在什么地方,变化成什么形态,估计那巨响与震荡,足达三百里之遥。连同前下久的种种灾兆,他直觉到是上天降下的一种惩罚。到底为什么罚,以及将要遭受到怎样的天谴,知识广博如他,仍旧是一片茫然。也许,在朝的名公巨卿或史官,能知道得更为清楚。

新王登基已近两年,成化改元也已十来个月,除内官用事、政治纷争和人事的猜疑、倾轧之外,边疆不安,盗贼蜂起,颇有风雨欲来、狼烟遍地的惊恐。广西猺獞族,在广东、湖南一带,流窜抢掠。经过英宗皇帝多年姑息之后,荊州、襄阳一带的盗匪已变本加厉,刘通、石龙等聚众万馀,称王建号。朝廷分别遣兵命将,前往围剿。传说中,虽然不无进展,但何时平伏,则又未可预卜。

除吴地堤决外,八月以后,南北两京、湖、广、浙江等地,更是饥荒遍地。在人们的感觉中,朝廷所派出的赈灾大员,非但未能体恤和解除灾民的痛苦,反而加深丁自然所造成的创痕——只好罢斥几个大官,以便不了了之。

大约一年以后,各处盗匪固然逐渐平靖了,但内官、厂狱之祸,则像阴魂般,在朝野间撒下不散的阴影。

“无闻四十客,白发半盈头,女嫁本轻累,家贫翻重愁……”——雨中即兴(注一)

写这首五律时,正是连日阴雨的日于,长沟水涨,远树朦胧。但沈周感受中,并没有江南暮春,草长莺飞的生意,反而有种秋天的凄清。造成这种低沉的心境,除了镜中越来越多的白发之外,大女儿出嫁后的生活,也使他增添了许多心事。

长女嫁昆山生员许贞(秉智),许贞是沈周的外甥,学问品格,都为丈人所赏识。但除了家境清寒,生活困顿之外,他那单薄的身子,也很让沈周担忧。

宪宗成化三年,十二月二日,许贞到苏州看望久客承天寺的岳丈。然后,想冒着严寒的风雪,独自驾舟返回东昆。看着他那孤零零的身影,沈周总有一种怜爱、依依不舍的情绪。他为他唤酒,驱逐风寒。本已送到河边码头,但见到暗沉沉的天色,近树远帆,在玉雪纷飘中,变得一片模糊。一幅在平林远山衬托下,冒雪独櫂于荒江中的景象在沈周眼前浮现,使他越来越不放心许贞独自归去。于是,重新把他留下,在冷清清的僧寮里面,岳婿二人灯下小酌,一面谈诗,一面为他画“娄江雪櫂图”,写出浮现在胸中的荒凉和寒意。

进入腊月后的大雪,连着下了三天三夜,沈周和许贞只好痴痴的等待。好在除了原寓寺中的友人诸中以外,陆蓳(古狂)也冲雪而来。饮酒间,纷纷和诗,题写在送给许贞的画上,成为翁婿间,最值得纪念的一段佳话(注二)。

其后数年间,另外两个女儿的婚事,就没有那样令他心烦意乱了。

二女儿嫁给射渎徐廷质之子徐襄(克成)。三女婿则为吴江太学生史永龄。

对史永龄,沈周似乎更加钟爱。永龄常陪沈周游山、吟咏或夜坐。风声、竹影、淙淙的流泉:有时,深夜中的天籁,突然触动了沈周的灵思,往往便提笔塗抹,题以长诗短句,送给东床佳婿。翁婿之间,犹如知心好友一般。

然而,进入四十年代前半期的沈周,主要是以徐有贞、史書(明古、西邨)以及姐姐的舅翁——只作了几年山西按察佥事,便急流勇退的刘珏(廷美、完庵),作为最密切的诗侣和游伴。

这位朝廷的上相,迎请英宗皇帝复辟有功的徐有贞,从被谗受祸,放逐为民的金齿回来,为沈澄老人落笔撰写墓志铭后,和沈恒、沈周父子的交往,就愈加频繁。时而和刘珏同舟连袂来访沈周新建别墅——离家一里之遥的“有竹居”。在竹柳溪流所环绕的庄园中盘桓数日,畅观沈周所收藏的书画和古器。

身裁短小,一向精神矍铄的前华盖殿大学士、柱国武公伯徐有贞,从漫无休止的政治纷争和放逐生活中脱身回来,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治水、练军、防边、经济乃至使他招灾受辱的迁都之类的话题,很少提及。有人批评他诬陷御边有功的少保于谦,放逐其遗孤,他也不加辩白。唯独感念英宗晚年,遣人把他招还故里,以及成化皇帝登基后,诏赐章服;因而自号“天全居士”——意为幸获天子之保全。闲居中,除了邀友同游,在林屋洞买地种园之外,这位权倾一时的前朝重臣,则以演算易经,和教道长女的七八岁儿子,聪明伶俐的祝枝山读书诵诗为乐。

刘珏的嗜古、笃学、热爱山林,完全出于天性,所以年仅五十便毅然决然地归老长洲。刘珏画学王蒙,但他更爱沈周的作品。无论作客有竹居,或邀沈周偕游的旅邸中,比起徐有贞,他需索得尤为厉害:

廷美不以予拙恶见鄙,每一相觌辄牵挽需索,不问醒醉冗暇、风雨寒暑,甚至张灯亦强之:——沈周题山水图(注三)

不知由于耳濡目染,或遗传的缘故,连刘珏的几个儿子,对沈周,乃至沈贞、沈恒的绘画,也同样需索无度。沈周虽然感念知己和亲谊,但有时也不免觉得困扰。只好用一半认真一半玩笑的口吻,在题跋中加以讽示。

在苏州府,好古成癖,连平日冠服、生活、礼仪、家庭教育、乃至治世的主张,处处严守古道的,莫过于史永龄的父亲史明古。这位无书不读,尤精于史事的硕学之士,长着一脸戟张的长须。和沈云鸿的塾师周宗道、著名的古文家——解元吴宽(匏庵、原博),是沈周密友中的三大胡子。

生性正直的史明古,也以好辩闻名。假如有人胆敢指出横山的大部分在吴县,仅有一片山角伸展到吴江县境——自该隶属吴县时,这位热爱家乡的吴江处士,脸上便好像受到冒犯般地鄙夷而严峻,并予对方以当头的棒喝。此外,他也坚持,喝生水可以治疗一切疑难杂症,到处推广他这种既独特又简易的医方;而环绕着他自己和家族的悲剧也于此种下祸因。

和徐有贞、刘珏截然不同的是,尽管史明古长久以来,便雅好沈周的绘画,但他绝下轻易开口索求。自然,像他那种固执而严肃的性情,是绝下会像某些访客那样,用肤浅的笑话或几则荒诞不经的奇谈异闻,和沈周交换书画。这倒使纸张绢素堆积满案,平日受邻里、友人、寺僧,甚至素不相识访客索画困扰的沈周,深深地感到过意下去。因此,成化六年(二八七——是年唐寅、文徵明先后诞生于苏州)夏天,在避暑的闲暇中,沈周忽然想到此事,便主动画幅“溪南访友图”,寄给史明古。以吴江县的穆溪作为背景,采用他近年来已能用得得心应手的荊浩、关同的笔法挥写。画中描绘沈周在重重云树间,策杖行过一座曲水小桥,前往西邨访问亲翁史明古的景象。在一首七绝后面,沈周写:

“西邨久爱余笔意,未有以酬,因避暑竹庄,戏写荊关笔意以寄之,不知西邨果能知所爱否?”(注四)

前后修建七年之久的“有竹居”,以沿墙栽植的清荫绿竹取胜。在接近阳城西湖的湖川交错间,船上的访客,从几里外就可以看到桃花衬映下的茂密竹影。比起祖父所建西庄的豪华典雅,有竹居更像一座质朴的庄院。错错落落的几间茅草房,简陋而充满诗趣的跨溪小褛:可以耕田读书,可以在月影中徘徊、吟哦,也可以在挺拔的梧桐和高古多须的栝树下面,引杯小酌。

他把他的书室,命名为“碧梧苍栝轩”;在沈周心目中,两棵郁郁苍苍的大树,仿佛国士,更仿佛诤友。它们的风姿和气度,总使他联想到好友吴宽和史明古。相形之下,庭院中亭亭玉立,楚楚可怜的疎竹,就显得格外的清癯、雅净,颇似三个儒雅而富才气的子婿。

浩荡、空阔;放眼望去,庄前面对着鸥鹭飞翔的长川和湖泊。仰卧北窗下面,可以见到远远的虞山,朦朦胧胧好像隔着一层袅袅的紫烟。沈周形容他新生活环境的恬适:

“小桥溪路有新泥,半日无人到水西,残酒欲醒茶未熟,一帘春雨竹鸡啼。”——有竹庄图并题(注五)

四十五岁(成化七年),当沈周有竹居落成之际,伯父沈贞对景色的清幽、布置的雅洁,发出由衷的赞叹:

“东林移得闲风月,来学王维住辋川,紫陌桃花红雨外,沧洲野水白鸥边。满斟浊酒无丝竹,散雨新邻有石泉,教子只留方寸地,蓝田何待玉生烟。”(注六)

这首富纪念性的歌咏有竹居的七律,沈周首先和了六首(注七),一时名士如刘珏、刘昌、李东阳、吴宽:和者极多,传为盛事。

早在七年前有竹居草创之时,吴宽就曾来访,住宿一宵。不仅对竹,对庄前系舟的川柳和溪边的断桥,也留着深刻的印象。

不知是否有竹居的竹,触动了这位从失子悲痛中平复过来的解元的灵机,吴宽也在他所居的“东庄”墙边隙地,茂密的竹丛间,建筑一座“医俗亭”。在睡卧、饮食、读书和吟啸中,吴宽不仅以竹为医,更处处以竹为师。借竹的风姿、气性,培养自己宽宏的度量,正直不屈的道德勇气,灵明潇洒的韵致和不变的节操。两庄一在苏州东北方的相城,一在苏州东南角上的葑门;相距五十馀里,遥遥相映成趣。

满面须髯的吴宽,个性开朗风趣,他那名传遐迩的“咎须文”(注八),集诙谐机智之极致:

“……汝须之生,种类亦殊,两颊曰‘髯’,口上曰’髭’,汝居口下,其垂如胡。”界定了须的类别之后,吴宽笔锋一带,幽怨异常地数落起胡子所带给他的种种额外困扰:

“然汝于人,出必有候,不少不老,不先不后。而独何故,即为我有。初焉萋萋,勃然满口,绸缪连延,纷纭杂揉,耳密如林,其丰若蔀……”

这种有如原始“窝集”般的于思胡子,不仅影响到这位壮岁诗人的观瞻,更使他的信誉蒙上了一层阴影——没人相信他所说的年龄。就是自己揽镜自照,也免下了徒增光阴迅迈和老大的伤悲——别说在妻妾眼中留下怎么样的形象了。

振振有词,令人叫绝的,是文中吴宽假托“须神”的一段巧辩:

“……当夫张筵设几,宾客交互,让汝首席;职是之故,我何负汝!五达二岐,步履从游,让汝一武;紧我之由,我何负汝!宜叔而伯,宜弟而兄;以有我在,孰轻汝称,我何负于汝……”

除了酒席上、旅游中、或人际间的称呼上,因胡子而占尽便宜之外,“须神”更自认为:

“怒之辄张,足壮将帅之勇气。撚之而断,足以役诗人之吟魂。种以数茎,而拜上相,垂焉至带,而位元臣……”

在“须神”的一连串反驳与抢白之下,吴宽愧悔交集,自感猛浪。于是掀髯一笑,人、须之间,立时芥蒂全消,欢好如故。

如果不是读了好友这篇千古妙文,疎须数茎的沈周,恐怕终生无法领略胡子的妙用。但,如果不是髡然无须的赵鸣玉,沈周似乎也无法理解长下出胡子的悲哀。

为苏州皐桥赵鸣玉,发起向沈周家塾师周宗道募化胡子的姚存道,大概为了“近水楼台先得须”的关系,坚邀沈周共襄盛举;并指定他执笔这篇不朽名文!“化须疏”(注九)。使沈周对多年来朝夕相向而未以为贵的,环绕周宗道巨目高鼻的書書长髯,不得不予以重祈评价。

原来“一化须疏”起首的警句是:

伏以念天阉之有刺,悯地角之不毛;虽傅相莫逃于禿名,赖易贲尚存乎饬义。为人者,康乐舍施有迹;为己者,鹤谌插种有方:其后,大概觉得用典未妥,或对仗不够工整的关系吧,书写时乃稍加润色为:

“……康乐着舍施之迹,崔谌传插种之方。惟小子十茎之敢分,岂先生二亳之下拔……”

末尾,沈周以丰富的想像力,生动地描写赵鸣玉移植到一缕长髯后的喜悦:

“把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河照影,便看相貌之全。未容轻拂于染羹,岂敢易撚于觅句。感矣,荷矣,珍之!重之!敬疏。化缘生沈周”吴宽比沈周年轻八岁,两人很早便结成莫逆。他对举业的八股文,从小便感到枯燥和厌倦。后来在父亲藏书中,翻检到暡昭明文选暢、暡史记暢、暡汉书暢和唐宋大家的文集。深觉古人为文,自然酣畅;不仅说理叙事畅达,更能充分表现出作者的襟怀和感情。远非空洞、贫乏、千篇一律的时文所能比拟。因此,越发断绝了求取功名的心意,不愿和少年书生,在场屋间一较短长。

但是,成化四年(一四六八),在提学和巡抚的催促下,吴宽依然参加了南京乡试,并意外地名登榜首——荣获解元;也给自幼孤苦伶丁的老父,带来一份喜悦,和接受皇封的希望。

不过,命运对人的作弄,往往令人无法揣测;冒着隆冬盛雪前往北京参加春闱的吴宽,不仅考场失利,功名不偶;在苏州家中,更连着丧失了三个爱子。使整个家庭,陷于黑暗和绝望中。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为他断绝子嗣而痛惜,曾遭丧子之痛的杜琼老人,更觉得嗣续事大,除了替吴宽难过外,并准备画松为赠;传说图松可以佑人早生麟儿。

得到种种噩耗的沈周,实在下敢想象尚未南归的吴宽,怎能经受这一重重的打击。

“……且放古文传海内,莫将清泪落灯前,长须未白青春在,仁者终当有象贤。”——闻吴原博既不捷于礼闱又连失子女恐其远回有不堪于怀者先此为慰(注十)

在失眠的初夏之夜,病中的沈周,唯有祈望这慰问的诗笺,能比失子的噩耗早一步递到好友手中,使他能有一些心理准备,免于精神堤防的溃决。

但,吴宽毕竟是达者,不仅从彻骨的剧痛中,重新步上心理和生活的常轨;堪以告慰的,是在丧失爱子同一年,便由侧室为他带来新生的骨肉:

“予生因嗣续,往往被人怜,重听呱呱泣,还惊六六年。桑蓬行射礼,朱密检医编,今日为儿祝,惟应寿最先。”——得子(注十一)

注一、暡石田集暢页三五八。

二、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卷四页四曫二,正中版。

三、暡文人画粹编暢卷四图十,(日)中央公论社版。

四、暡石渠宝笈暢页四三一,故宫博物院版。

五、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卷四页四一五。

六、暡石田集暢页八七二。

七、暡石田集暢页四四九有四首,页五六曫有二首。

八、暡匏翁家藏集暢页三四七,商务版。

九、暡石田集暢页八四一及故宫博物院版暡吴派画九十年展暢页三七、二三四。

十、暡石田集暢页九一。

十一暡匏翁家藏集暢页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