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乡试放榜,已是重阳前后;这戊午年的榜首,正是众人意料中的唐寅。
好漫长的一条路!唐伯虎想到多年来的变故,受尽了同窗的嘲讽;尤其最后这一段路途,在方志御史的严威下,更是艰辛、坎坷。锥处囊中,总算脱颖而出;这种种荣耀,虽然不是他的本志,但既从艰苦中得来,自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和喜悦,在心中激荡。
于督抚所设的鹿鸣宴中,戴金花披彩带的他,像置身某通侯夜宴席上那样,集光彩于一身,只是环绕在四周的,不是钗光鬓影,美目流盼的仕女,飘扬的舞袖和急骤的管弦;而是专制一方的督抚、朝廷选派的正副考官、同考官、主持锁院的提学,和从数以万计的济济多士中,所选拔出来的一百三十余名才彥。解元唐伯虎所赋的,也不是对仗工整,充满奇伟、瑰丽色彩的“金粉福地赋”,而是“领解后谢主司”的七律:
“壮心未宜(肯)逐樵渔,泰运咸思备扫除;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噓。”(注一)
主考官梁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成化十四年的会元,现任职衔“司经局洗马”,是太子朱厚照的宫僚。
“士固有若是奇者那?解元在是矣!”(注二)
梁储一眼见到同考官所送呈的唐伯虎弥封“荐卷”,不由得大为惊叹。他虽然知道江南文风鼎盛,人才荟萃,却没想到竟选拔出这样的文章、识见和耀眼的才华。
唐伯虎谢主司中的“玉遭三黜忽沽诸”,如果传诵到提学御史方志耳中,不知会有什么感想:一种有眼无珠,压抑人才的歉疚?还是受制于曹凤太守,不得不“纵虎归山”的愤恚?但诗中的“红绫敢望明年饼”,典出唐昭宗光化年间,会燕曲江,赐新科进士裴格等二十八人食最珍贵的红绫饼書故事,却触动了梁储的心事,不知该如何揄扬、引拔,才能使他此行所发掘到的奇才,在明年春闱中不致埋没,以蔚为国家的栋梁。
除识拔他的房师、主司外,回忆既往,唐伯虎所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首先是文林父子,他已经在送文温州的诗和序中,表现出那种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感怀。科考前,如果没有文徵明的全力周旋,也就没有曹凤的推荐,遗憾的是,自己虽然如愿取得解首,却眼看着相交十三四年的好友,再一次从南京锁院中铩羽而归,对着那沮丧的表情,唐伯虎竟不知如何安慰文徵明。想着“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的古句,用来形容落第者的神情和心境,似乎再恰当不过。
记得这一年的四月十三日,文徵明为儿子满岁所作的诗:
“堂前笑展晬盘时,漫说终身视一持,我已蹉跎无复望,试陈书卷卜吾儿。”——儿子晬日口占二绝句(注三)之一当时停云馆内笑语喧哗,为孩子“抓周”而设的晬盘中,积满了金、玉、笔砚、印绶……各种象征着吉祥富贵和未来功名事业的物件。盘中更十分显眼地摆设着书卷;承续箕裘,不仅是文徵明的愿望,也是不忘以儒起家的祖训,更是老父以“宗儒”为字的原由。哄笑嘈杂中,也弄不清孩子的小手是不是真的抓着了书卷,单是诗中的“我已蹉跎无复望,试陈书卷卜吾儿”,就可以看出文徵明对年华老大,功业无成的感伤和心理压力了。
另一位他所要感激的是把他从单调、琐碎生活环境中带到大千世界的祝枝山,没有他的一番开导,自己也下不了闭门谢客,以一年为期准备乡试的决心。然而祝枝山也受着场屋的折磨,虽然告别了栏衫,却是春闱失利,颇有壮志消沉之感。满腹经纶与济世良策,徒然化作酒后的吟哦。
鹿鸣宴厅外的旌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唐伯虎心中,则飘浮起吴趋里小楼前面朱状元府的旗影。朱希周殿试头甲放榜后,曾经传出一段佳话:
吴县赴试举子陈霁,梦到在苏州卧龙街上,见两人夹持着一面大旗,旗上写着“状元”两个大字;醒来身在北京寓邸,心想这应是龙首之兆,必中状元无疑。其中令他不解的是,何以持旗竿的一人,混身上下,流着殷红的血液?又是什么朕兆?
放榜时,状元不是他,是吴趋里的朱希周。名列第三的陈霁,这才恍然大悟,遍身流血者,指的是朱红色的“朱”(注四)。可见,学问才华之外,功名一道全在运数。
鹿鸣宴中,身为五经魁首的唐伯虎,对朱希周状元所给予他无形的激励,不能不暗怀感激。但,功名之事,既然有命有兆,可能有什么朕兆,应在自己身上?
苏州城东三十里的“潍亭”,距海口所在的刘家港,有一百四十里之遥,是海潮冲激不到的地方。父老传说,一旦海潮越过昆山县到达潍亭,苏州必出状元;成化八年的吴宽状元及第,弘治六年毛澄状元及第,都有过同样的兆头(注五)。唐伯虎忽然关心起娄门外港汊网集的潍亭,乃至七十里外昆山驿的“迎潮亭”来。如果潮来,应该就是这八九月间的事情。
他也联想到这年盛夏的一件异事:
六月十一日,苏州、钱塘两郡的河川湖泊中的水忽然沸腾起来,滾热的浪头,涌起二三尺高,良久才平伏冷却(注六);不知这又是什么征兆?
“蕈瓢不厌久沉沦,投着虚怀好主人,榻上氍毹黄叶满,清风日日坐阳春……”(注七)
唐伯虎所遗留下来这幅没有年款的“对竹卷”和题诗,考据家深信是他中解后,对南京寓邸主人颜氏所表示的一种敬意和谢忱。画里的竹木山石,掺杂着石田和文徵明的风格,想是长时耳濡目染所致。松荫覆盖下,茅屋申面溪对竹的隐者,应该就是崇古尚友,长吟“伯夷颂”的主人写照。除唐伯虎外,画后题诗有沈周、黄云、祝枝山、文徵明和都穆五位;无论画意、诗情、书法,真可谓集众美于一身的不朽之作。不过,这极可能是都穆此生,最后一次在唐伯虎画上题诗:
“修竹当门立,对之心自清,雅持君子操,深结岁寒盟……”(同前注)不幸,都、唐二友的岁寒之盟,未能像画中坡石松竹般的地久天长。
唐伯虎回到苏州,一面忙于接待络绎不绝的贺客,拜谒守令亲长及同年,一面准备入京赴试的时候,也是文徵明最沮丧,祝枝山心灵最空虚的时候。
都穆的为大学生、为郎官,唐伯虎得以南都应试,都是由文徵明恳请父亲和曹凤太守推荐而成。明年礼部之试,两人多分春风得意,龙腾虎跃,直上青云。而他,似乎只能坐老家山,穷困潦倒。无论对同窗或好友的高中,文徵明并无妒意。只是往返苏州、南京路上二十载始得一中的祖父文洪,冒着严霜深雪与儿子文林同舟北上的结果,儿子幸中进士,自己却仅得乙榜;以涞水教谕终其一生的阴影,给文徵明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
“我已蹉跎无复望,试陈书卷卜吾儿。”望着一旁牙牙学语的文彭,想着“儿子晬日口占二绝”中的诗句,文徵明心头忍不住一阵黯然。十七八年后,自己不知是否像祖父一样,两鬓斑白地在儿子扶持下,同往南京应试?
在消沉沮丧中,接到父亲自温州来信:
“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注八)严父信中,对他的再度落第非但没有斥责,反而满怀信心地曲予慰抚,使文徵明如沐江南冬阳。
“儿幸晚成,无害也。”
文徵明耳边,仿佛重又响起童年时父亲的话语。事实上,从他被一般人认为愚鲁,不堪教诲的童年起,父亲从来就没有对他失去信心;然而,文徵明也没有想到在严父心目中,他未来的成就竟会凌驾到唐伯虎之上。
文徵明反复体会父亲笔下,“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这两句话,加以想到唐伯虎与指挥使女儿约会的险况,不禁为之忧心忡忡。
入冬后的祝枝山,正为疾病所苦,想到功名不就,知心好友,又分离在即,一种空虚之感,浮上心头。也许像文林那样,对唐伯虎于爱护、教导、赞叹其良材美质之外,从他那佻書的性格中,直觉到一些可忧可虑的地方,因此他在“与唐寅书”(注九)中,说了不少语重心长的话:
“……夫谓千里马者,必朝吴暮楚,果见其迹耳;非谓表露骨相,令识者苟以千里目,而终未尝一长驱,骇观于千里之人,令慕服誉赞,不容为异词也。”
祝枝山一面以务求“名实相符”互相勉励,一面又以用剑为譬喻,以资警惕:
“……夫善剑者必用名剑;今名剑俱在,吾将以善剑名,必深其法而后用。苟术未谙,或中路而止,然且漫用之,则必有解指落腕之悔。凡今之自恕而不进者,其畏在此,厉哉!足下大诣勿止,毋败指腕,为劳拙者笑。”
启程那天,寒风凜洌,祝枝山抱病相送。但对唐伯虎而言,此行并不寂寞;高车、驷马、仆从之外,还有五六位衣服鲜丽,面貌俊美的优伶;原来,富甲一方的江阴举人徐经坚邀唐伯虎同载北上,沿途不仅可以切磋琢磨,更可以借重南京解元的才华和名气,装点他的财富,增加他的声势。
这件事,似乎很出送行者的意料之外,在北风猎猎和同行者的催促下,连酒都没喝一杯,就匆勿挥鞭而去。祝枝山在“别唐寅”(注十)中写:
“长河坚冰至,北风吹衣凉,户庭不可出,送子上河梁。握手三数语,礼不及壶觞。前辕有征夫,同行意异乡;人生岂有定,日月亦代明。毛裘忽中卷,先风欲飞翔;南北各转首,登途勿徊徨。”
唐伯虎的名声,比徐经的鲜车怒马,更早一步传到两京之间运河沿岸的士林,甚至于北京的巨宦宿儒耳中。
结束南京试务北上复命的梁储,无论舟车所至的地方,或沿途迎送的宴席上,总是不住口地称赞南京解元的才华,吟诵他贽见的诗册,散布选刊的墨卷。这位满腹诗书,心直口快的太子洗马,一点也不掩饰他那种“知人之明”的信心,和“为国得才”的喜悦。他甚至率直地断言,明年的新科状元,非唐伯虎莫属。
听到这种揄扬和奖掖者,当时尽管随声附和,但内心的反应却并不一致:有的衷心佩服,渴望一见江南才子的庐山面貌。有的疑信参半。更有的妒羨交集,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连为唐伯虎光芒所照,显得既猥琐又酸腐的都穆,也不自禁地产生了这种心理。当那些在京的苏州官绅、准备应试的江南举人,兴致勃勃地谈到唐伯虎的传奇,公认己未年状元必落苏州无疑时,都穆脑海中,总会浮起唐伯虎那种恃才傲物的神态,以及有意无意间对他这前辈好友的揶揄。尤其使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半生的都穆看不顺眼的,是与徐经财势相结合后的唐伯虎,经常在徐经的优伶和仆夫伴从下,飞驰在北京的街市与园林之中。哒哒的马蹄,扬起一片薄纱似的冰雪,连路人也为之侧目。有时,唐伯虎忙里抽闲,在前门大街的豪华饭庄里,邀宴在京的砚友,那种出手阔绰,一掷千金的气势,比唐家破败前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都穆常常以一串冷笑,或引一些艰涩的典故,来掩饰久蓄心中的愤恚。在京中,对唐伯虎揄扬不遗余力的,梁储之外,有官于礼部的倪岳(青谿)、大学士程敏政;至于对唐伯虎知之有素的吴宽、王鏊,自然不在话下。
倪岳善于分析军国大事,往往能以只言片语破除群疑,决定要策。倪岳最为激赏的,包括唐伯虎在中举前所赋的“广志”、“昭恤”二赋(注十一),和他那数十首“连珠”诗,认为真是跌宕融畅,锦绣才华,无人能及。
“月临花径影交加,花自芳菲月自华;爱月眠迟花尚吐,看花起早月方斜。长空影动花迎月,深院人归月伴花;羡却人间花月意,撚花玩月醉流霞。”
“月转东墙花影重,花迎月魄若为容;多情月照花间露,解语花摇月下风。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人生几度花和月,月色花香处处同。”
……
句句有花,句句有月,花月交映,情致绵绵;五十五岁的倪岳,爱赏之余,每每在燕集或朝罢闲谈的时候,随口朗诵几首唐伯虎的“花月吟效连珠体”(注十二)。使唐伯虎的诗赋,像他的那些风流韵事一般,传播开去。
梁储于揄扬之外,更恨不得用尽一切方法,使唐伯虎留在天子脚下,一展其能:“仆在南都得可与来者,唐寅为最;且其人高才,此不足以毕其长,惟君卿奖异之。”(注十三)
在一次私人饮燕中,爱才如命的洗马梁储,一面执杯祝饮,一面向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程敏政,推荐他千挑万选出来的人中之龙。
“吾固闻之;寅江南奇士也。”
十数年间,程敏政曾八过苏州胥门,与石田老人沈周诗酒盘桓,在古寺中听经;对沈周弟子的才华、造诣和性行耳熟能详,自然不是意外。至于梁储如此恳切要求奖掖南都解元,究竟只是基于人才难求,考试无常,希望借程氏丰富的学问指点其考试诀窍,共同培植新秀;或猜测他有奉旨主试春闱的可能,则不得而知。而这次的话题,也并未深入,至此为止。
在这期间,介于程敏政和唐伯虎之间的,还有那位江阴首富徐经。三年前徐经中举后,像都穆一样被荐入太学,经过几年的砥砺,渴盼能一举中的,得登高科。当唐伯虎驰骋于壮丽的都城、赏雪西山,或接待车水马龙,慕名来访的公卿与名门才子之际,徐经由于倾慕程敏政的学问,正以重贽拜师,学习时文。并偶尔请益三场中可能出现的题目;回到寓所后,再委请文思敏捷的唐伯虎,模拟作答,记诵揣摩。答来顺畅圆融的题则,不仅徐经心领神会,唐伯虎也洋洋自得。但,有些冷僻晦涩百思不得其解的经题,唐伯虎就不能不就教于拘谨、酸腐的学究都穆,或与年高饱学的举子,共相研讨。
梁储再度请程敏政提拔唐解元,可能已经是急景凋年,隆冬岁暮了。他和兵科给事中王缜,分别受命为正副特使,持节前往安南,册封其世子黎晖为安南国王。等到来年春天,还朝复命的时候,可能金榜已发,一切早成了定数;他不得不在行前安排一下未了的心愿。当他进一步为唐伯虎请示三场作答要诀的时候,程敏政表示:
“必得其文观。”
长髯飘洒;目空一世的程敏政,一面读着梁储在出使前繁忙中所携来的唐伯虎三策拟作,一面点头赞叹时。梁储的一颗心也为之安稳下来,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唐伯虎春风得意,在传胪大典中的荣耀。
五凤楼高赋早成,交人先已识才名,诵诗三百能专对,问路西南却易行:(注十四)
从吴宽的“送梁洗马使封安南”七律中,可以见出梁储的学养,和在这东南属国君臣间所树立的威望。
唐伯虎对这位乡试的座主,除了敬佩之外,更有说不出的感激。为了报答程敏政对他的知赏;他忽然想到,莫若重金乞求有一代文豪之称的程敏政,作一篇“送梁洗马序”,以壮册封特使的行色,岂非两全其美?
注一、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版页四七、汉声版页三九;两本首句有一字之差。
二、暡唐伯虎全集暢汉声版页一八七。
三、暡甫田集暢页八三。
四、暡明代小说笔记选暢页二一,商务版。
五、暡明代小说笔记选暢页四三。
六、暡明朝小说大观暢页六七四,新兴书局版。
七、暡故宫学术季刊暢卷三期一。江兆申着“从唐寅的际遇来看他的诗书画”,图二、三。
八、暡甫田集暢页八九六。
九、暡祝氏诗文集暢页三曫八。
十、暡唐伯虎全集暢页三曫六,汉声版。
十一、“广志”、“昭恤”二赋,均未见唐伯虎集中,恐已失传。
十二、暡唐伯虎全集暢页四二—四四,汉声版。
十三、暡唐伯虎全集暢页一八八,汉声版。
十四、暡匏翁家藏集暢页一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