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四家传(上下册)
6517000000024

第24章 风波

暮春的虎邱,繁花逐渐衰歇,偶尔三数声早蝉,更增加了几分暑意。

两个抬着食書的廝役,沿着婉蜒的石阶步上岗阜的时候,前来为新拜温州知府文林饯别的宾主八人,已经环绕着山亭四周,或静坐冥思、或宾主寒喧、谈文论艺,也有的手持藜杖,到林壑之间去寻诗觅句。

头戴乌纱帽的主客文林放眼一看,才发现在场诸人两两一组,共分成四种装扮,成为有趣的巧合:山亭右首平台上,两个穿戴着襕衫書帽的年轻秀才,正喁喁而谈。一个是闭门谢客,读书应试的唐伯虎;一个是小他九岁的徐祯卿。这位家境清寒,到处借书读的秀才,也是次子征明的知心好友。数年前,年方十五六岁的徐祯卿,袖诗前往停云馆,两人从此形影不离。在文徵明心目中,徐祯卿似已取代了刘嘉的位置,然而徐祯卿也像这位少年时代的亡友一样,常常要为家庭生活而忙碌。

记得一次,征明读过徐祯卿的“忆母”诗后,那种浓厚的孺慕之情,触动了征明幼年失母的悲痛,禁不住热泪直流,他那两首“书昌国忆母诗后”七绝的第二首是:

“春草冥冥雨暗阡,转头二十七更年,平生自谓心如铁,肠断徐卿泣母篇。”(注一)结果,连文林也为之感伤多日。

两位年纪最长的沈周和韩襄(克赞、宿田)不仅手持藜杖,脚步纡缓,而且青一色的复巾披垂,看来颇有古意。

沈周于这年的正月初七,才画了一卷“大夫松图”,祝贺前南京巡抚王恕八十诞辰。

“……关中土厚根柢壮,千年间生地之宝;上参云汉不屈身,世间草木斯为表。用之擎天天久恃,用之柱国国永保;伐柯击奸拟殷笏,摘叶指佞比尧草……”(注二)无论从笔墨或所题词意,都看不出画者丝毫衰颓老态;但文林深知沈周心中实在寂寞。

当年同蒙王恕赏识、章荐的好友史明古已谢世。当日英朗、果断、爱才如命,为朝野所依重的王公,则于弘治六年五月受到无谓的攻讦,以吏部尚书致仕;所以沈周诗中的“伐柯击奸拟殷笏,摘叶指佞比尧草”,实在是意有所指。往来安徽、苏州,时常相聚于胥门寺院中的好友程敏政,于弘治八年丁母忧后,跟吴宽差不多的时间返京,屡迁为礼部右侍郎。

前一年冬天,文林官拜温州知府传言成真时,杨循吉极力劝阻他上章辞谢;沈周则在诗中劝说:在京中奔走候补的人比比皆是,能够受宰执的举荐,拜官于家的,实属旷世的荣典;而且温州不过牛刀小试,不久必当大用。但文林心中知道,自己去后,沈周必更陷于孤独空虚之中。而自己又何尝不是,离乡别友独守海疆,岑寂孤凄的景况可以想见。

坐在不远处,冥思觅句的韩襄,诊病时一如卦师所标榜的“铁口直断”,而他的一再叮咛,使矮胖的文林,对自己体康,更具戒心。

潮湿的东风,飘来一阵细雨,原有的几分暑气顿时消减,吟哦了一阵之后,这位苏州名医的饯别诗,倒先行落墨:

“城西别酒湿春衣,绿树啼莺花已稀。自笑老夫今目書,特登山顶看鹏飞。”(注三)

赋别宴中,除了作东的杨循吉和文林戴着一式的乌纱帽外,韩襄的侄儿寿椿和朱存理,则各着青袍,头戴方巾;完全一付儒士的打扮。日益贫困的朱存理,首先募资建造“野航”,其次是刊刻他的诗集、文集,近日则希望能以驴代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在他视力愈来愈不济的时候,也许怕招致危险,因此,在场之人少有答理,只有初生之犊的徐祯卿,表示支持。此刻默坐在文林身后的存理,不知是在培养诗思,或遐想着贫苦的徐祯卿所一力应承了的驴只。

酒至半酣的时候,杨循吉和沈周的五古相继完成;后者更应许归后另作“虎邱饯别图卷”(注四),使文林心中的离愁,像雨后的暑意般为之消减不少。在他所赋的五古及诗序中,一面描写与会八人两两为侣的有趣巧合,一面对几位堪称当世才彥的珠玑妙笔,感到欣慰:

“……词锋挽落晖,酣战走旁午。冥搜隘八极,光焰互吞吐。珠玑落吾手,什袭谁敢侮……”(注五)

其实,更使他激赏和快慰的,是唐伯虎一首古朴的四言诗,和一篇明澈、恳挚的“送文温州序”。

“日月徂暑,时风布和,远将仳离,抚筵悲歌。左右行觞,缉御猥多,墨札参横,冠带崔峨。書弦嘈嘈,嘉木婆娑,孔雀西南,止于丘阿;我思悠悠,慷慨奈何。”(注六)

在苏州知府的书房中,曹凤手捧着唐伯虎“送文温州”的诗笺,吟哦一遍,又吟哦一遍,有种余味无穷的感觉。谁也不知道这位前来辞行的温州知府从袖中抽出这首府学生员的诗,仅仅是“奇文共赏”,还是想揄扬这位青年才子,求其相机提拔与照顾。当他再看文林手中的“送文温州序”时,精明干练,雅爱文学的曹凤,仿佛整个为唐伯虎那份恳挚的感情,奇伟瑰丽的文字所吸引。

序中,首先叙写自己的性情,与文徵明的交谊及文林对他的关爱和督导:

“寅稚冠之岁,跌放不检约,衡山文壁与寅齿相传,又同井書;然端懿自持,尚好不同……壁家君太仆先生,时以过勤居乡,一闻寅纵失,辄痛切督训,不为少假;寅故戒栗强恕,日请益隅坐,幸得远不齿之流。然后先生复赞拔誉扬,略不置口,先后于邦闾耆老,于有司无不极……”(注七)

伯虎的改过,文林的揄扬,最主要的可能是指他闭门谢客这段期间;的确很多乡绅耆老,乃至于府学教官,不但改变了对他的成见,而且交口称赞。

看到序中论及君臣、师生、长者和后进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引申出以周文王之圣明,“得四臣而天下附”,孔子之圣道,“有颜子季路闵曾游夏之徒,而道益彰。”的真义,并用以比照时下后辈之高视阔论,目无尊长的骄横;曹凤眼中,闪烁着惊奇、喜悦的光彩:

“此龙门燃尾之鱼,不久将化去。”(注八)

为这有意无意间所布下的一着棋,文林心中感到无限地快慰;唐伯虎是他多年来所培植的一株佳禾、玉树,但他的性格与心志,尚未达于稳定的程度,也许直待它开花结果,他才算尽到了灌溉督导的责任。曹凤的称许和正视,等于是对唐伯虎预置了一道呵护和保障的藩篱。

到了不得不起程的时候,为离愁所笼罩的文林,赋诗留别隐居之初所修建的“停云馆”:

“书馆不能别,凝情抚曲阑,心知为乐浅,只觉去家难。水石性终在,菊松盟又寒;殷勤向儿子,好护碧琅玕。”《注九)不是闲云,不是停云,这朵身负守疆重任的出岫之云所要面对的,有出没无常的海盗,别具居心的倭寇,骄横阴毒的中官,和贪婪无厌的豪富……由于初任永嘉令时,庶务繁忙,不得不打发妻、子回籍的经验,他必须留下续弦的妻子吴氏,只身赴任。此外,难以割舍的还有将及周岁的长孙文彭(寿承、三桥)。去年五月十三,共认为骨相奇特的婴孩弥月时,文徵明还在汤饼会中赋:

“……百年正赖培来久,万事谁云足自兹。五十老亲遗世纲,从今都是弄孙时。”(注十)曾几何时,年逾半百的祖父,正为世纲所罗,背井离乡,孤舟远引。

当杨家梅上市,夏日的荷香散布在水乡泽国,科考日益逼近的时候,唐伯虎继续着他那不问世事,断绝交游的隐居生活。使自己沉潜到四书、五经与八股文的写作之中。这种以二三百字,阐扬经书义蕴,摹拟古人口吻的立论方式,对一般士子,是一生事业前途的关键,是竭尽心血,全力以赴的标的;对唐伯虎而言,反倒像雕虫小技,运用自如。只是兴趣上,终不若古文辞,可以从真正的思想、性灵表现中,独辟蹊径。同时,人类的智慧,也不宜拘限于某些圣贤被僵化了的思想范畴里面。这不仅是唐伯虎个人的感受,或者可以说是苏州的文风;吴宽、王鏊、沈周、祝枝山、张灵、文徵明……莫不具有这种看法,和深厚的古文造诣。

王鏊更在“制科议”中,明白指出这种八股文取士的缺失:

“……行之百五十年,宜得其人超轶前代;卒未闻有如古之豪杰者出乎其间,而文词终有愧于古。虽人才高下系于时,然亦科目之制为之也……”(注十一)

然而,正当唐伯虎检点性行,抛开志趣,屈从于“行之百五十年”的科举制度时,督导南畿学政的提学御史方志来到了苏州。

籍隶浙江鄞县的方志,是成化二十一年的进士,擢为监察御史。他不仅为人严谨,他也把他那衡量生员们的尺度,带进了苏州。在他的心目中,好古文辞近乎标新立异,不务正途;而所谓“风流跌宕”,更无异于丧德败行。

方御史对苏州和苏州秀才们的素行,似乎非常熟稔。也许是依据以前学官们登载秀才德业的“本源录”;若不然,则是唐伯虎的名气太大。因此,公车到日,风风雨雨的传言,很快便像一团乱丝似的缠绕在唐伯虎的身上。

“闭户经年,取解首如反掌耳。”虽然是他一时自负之言,但,在他潜心灌溉下,南京乡试榜首对他已经像成熟的果实,或一串随时可折的花朵,在朝阳中向这位苏州才子展开笑靥。方御史的威严,则有如隆隆电闪,浓密的乌云与狂烈的风暴,即将摧残他眼前的美景。

成化年间,朝廷敕令提学官,严格考核儒生德业;以德行、治事、文学俱优者为上等。有德行学养,治事能力稍差者为次等。但如德行玷缺,即使学问优良,长于治事者,“岁课月考非上等,毋得应贡举”;只要方志引用这些敕令和前例,唐伯虎的南京之行,即成泡影。

也有传言,科考中,他不仅可能遭受挞责之辱,或从“附学生员”降级为“青衣”的可能,甚至会遭到无情的黜革,就此与仕途绝缘。传言纷纷,使许多对他妒名、怀恨者,产生一种幸灾乐祸的快意;使许多关怀、爱惜他的人,感到愈来愈大的忧虑。不仅一面准备应试,一面身负家庭重担的文徵明,为唐伯虎可能遭遇到的阻碍不安,连平日嬉笑怒骂惯了的张灵,也郁郁不乐,忧形于色。

“子未为所知,何愁之甚?”抛开心灵中的烦闷,唐伯虎反过来劝解张灵。在唐伯虎这个熠熠的标的下,好像使张灵得到一种无形的掩蔽;方御史的严威,仿佛只杀一儆百的集中在唐寅一个人身上。但是,这并不能解除张灵的焦虑:

“独不闻龙王欲斩有尾族,虾蟆亦哭乎!”(注十二)张灵沮丧如故;在人们心目中,唐伯虎、张灵是形与影,一体两面,张灵的挹郁,正所谓“物伤其类”。

南京为帝王之都,六朝金粉之地,比起山明水秀的苏州,别有一种庄严雄浑的气象。对终于摆脱提学御史牢笼的唐伯虎而言,来到这旧游之地,心中的感受既复杂又矛盾:

原无意于功名的他,在长辈期许、好友劝勉下,好不容易沉下心来,却在科考中,几遭覆没。使这位苏州明星,知府心目的“龙门燃尾之鱼”,一时不但无能升腾变化,反而成为众人讥笑嘲讽的对象。然后,在接近绝望的关头,文徵明突然想到父亲临行前,为好友所布下的一着棋;一向不愿进入公门的他,开始奔走周旋。所幸,曹凤对唐伯虎的放逸与近日的检束,对送文知府的诗、序中所表现的才华和气度,留着深刻的印象。冒着使御史方志不豫之险,立刻加以荐举,才挽回了这场狂澜。

一度心灰意冷的苏州才子在钟山的巍峨,玄武湖的浩淼泓澄,秦淮河畔旖旎风光的陶醉下,又恢复了往日的洒脱和自负。事实上,他所遭受到的困厄,更增加了他的传奇色彩与声望。在南京路上,不时有仕女行人,对他指指点点。来自各个府县的秀才们心中,似乎也都明白,这一榜的解元,非唐伯虎莫属。到他寓所拜会的士子乃至南京的官绅,也就愈加频繁。欣喜之余,他也深恐从此平步青云,束身仕途,有违平生之志。

另一使他耿耿于怀的,由于曹凤的维护,提学考中,不得不把他附名榜末,使他像脱困蛟龙般地跃向南京贡院。愤恚的方志,怒剑一挥,竟革去了张灵的秀才衣巾,作为一种发泄和对苏州生员们的儆戒。好在张灵并不在意这食之无肉的鸡肋,只是他的生活,从此变得愈加颓唐和困窘。

南京,某通侯府邸。锦屏围绕,银烛辉煌,急骤的弦管声中,飘浮着桂子的芳香。当曼妙的舞姿停歇之后,钗光鬓影围侍中的宾客,突然静肃下来。手持镶珠巨觥的主人,举杯为祝之后,敬邀名传遐迩的苏州才子即席作赋。

“闽山右姓,策府元勋。玉节凌霄而起,金符奕世而分……”——金粉福地赋(注十三)意气风发的唐伯虎,且饮且吟,仿佛滕王阁中的王勃,也使人联想到五十余年前另一位苏州才子沈周,在崔侍郎面前赋凤凰台的气象。

主人的勋业、旷世的荣宠、殿台的巍峨富丽,以及园林的曲折幽雅,别具巧思……唐伯虎的灵思妙句,长江大河般源源而流,真有一泄千里之势。

“……青鸟黄鸟,尽是瑶池之佳使;大乔小乔,无非铜台之可怜。单衫裁生仁之杏子;松鬓拥脱壳之蜩蝉。锦袖琵琶,眼留青于低首;金钗宛转,面发红于近前。”唐伯虎生平所近美女,千姿万态;因此,无论彩笔之下,或词曲诗赋中所描摹的女性,容颜情态,气质神思,莫不生动自然,仿佛天成。宾客们不由自主的赞叹,仕女们柔媚的流波,随着他那节奏优美的朗吟,萦回于厅堂之中。

“一笑倾城兮再倾国,胡然而帝也胡然天!”赋中警句一出,主人的脸上,闪出秋月般的光辉,所有座客为之举杯一仰而尽。

从那集光彩于一身的夜宴之后,唐伯虎的才名,非仅家喻户晓,更成为闺阁女仕思慕的对象。马蹄所至,从楼窗、园壁上掷下来的香花,恍如秋天的落叶。举目所接,往往是羞涩而又含有无限柔情的眼光。

有一次,四目相接之际,唐伯虎立刻为楼上少女的美丽容颜,灼热而大方的眼神所吸引。他以同样的热情来回报;爱情的语言,似乎可以在匆匆一瞥中,传达得淋漓尽致。这位指挥使的千金,对唐伯虎的才名、英俊潇洒的风仪,似乎爱慕已极;因之,不顾一切后果,竟以一纸芳笺,密订桑间之约。

乡试共分为三场:首场八月初九,二场八月十二;笺中所密订的八月十五,不仅是第三场出场的日子,也是家家团聚,户户赏月的良辰佳节。

也许对这份突发的爱情格外珍惜的缘故,唐伯虎不时疑真疑幻地取出香笺,细看那娟秀的字迹,温雅痴情的诗篇。出游时,必深藏在寓所笥箧之中。这种情景,落入一位友人眼里,疑惑之余,亟思伺机一窥究竟。

一轮圆月辉照大地,先出场的士子,伴随而来的家僮和佣仆,使原已繁华似锦的南都节日,增加了热闹与骚动。刚刚试过经史时务策的唐伯虎,出场后,即被那位友人强邀赴宴。丰盛的嘉肴,满座宾朋,唐伯虎不期而然地又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席中,那友人殷勤劝饮;窥知唐伯虎秘密的他,不仅窃取了指挥使千金的密笺,更立意要冒名窃夺这位苏州才子的艳遇。初时,急于赴约的唐伯虎,尚留着小心,坚辞巨觥。但数杯下肚,更在主人、宾客不住地敬、劝之下,不觉醺然大醉。

酒醒时,天已四鼓,江南的中秋吹动着阵阵凉风,唐伯虎感到头痛欲裂。翻检书笥中的约笺,却已不知所在。急切间备马驰出,直奔记忆中幽会的所在。半路上听到人声嘈杂,询问之下,才知道是某指挥使千金,与人幽会,由于奸情败泄,已双双被指挥使所杀。

酒意全消的唐伯虎,沁出了一身冷汗,除了为那容颜绝俗,热情如火的少女悲戚之外,无论如何,他不能不感激那殷勤劝饮的主人,作了他的替身,使他免去迫在眉睫的劫运(注十四)。

注一、暡甫田集暢页一曫二。

二、暡石渠宝笈暢页六二一。

三、暡沈石田画集暢,“虎邱饯别卷”附录,中华书画出版社。

四、见注三。

五、暡虎邱山志暢卷十五页十八。

六、暡唐伯虎诗辑逸笺注暢页一,郑骞编注,联经出版。

七、暡唐伯虎全集暢页一三九,汉声版。

八、暡唐伯虎全集暢页二三,水牛版。

九、暡吴都文粹续集暢册五二页八。

十、暡式古堂书画汇考暢册二页三八曫。

十一、暡明会典暢页八八一,世界书局版。

十二、问答二语,均见暡唐伯虎全集暢页二三六,水牛版。

十三、见暡唐伯虎全集暢,水牛、汉声两版;均在页二。

十四、故事见于(唐伯虎全集暢页三四一,水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