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法,意在曲折者,宜写之以显浅;理之显浅者,宜运之以曲折之笔;题之熟者,参之以新奇之想;题之庸者深之以关系之论。至于窘者舒之使长,缛者删之使简,俚者文之使雅,闹者摄之以静,皆所谓裁制也。
——张潮
你们必须向上代学习,必须掌握人类已经取得的最优秀的成果,然后再由此推陈出新。
——加里宁
古人云:“文章切忌随人后”、“文若春华贵出新。”
大家知道,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创新的产物。因为好的文章,一定是对人生与体验的沉思,是对经历与情感的升华,是对阅读与见闻的提炼,是对才情与见解的外化。
蕴涵着生命之光、人性之爱、自然之美的人文精神是创新之源。只有创新,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能动人,才能洗人耳目。遍览近年来涌现的高考满分作文,无一不是创新的佳作。以2009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无论以文言文写成的被称为“史上最牛高考作文”,还是被专家一致赞誉的《站在文学门口》,都是特别契合了高考作文“有创新”的要求的。
总结中考、高考满分作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见解新奇,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想象独到,个性明显。文章的语言魅力、思想内涵、审美情趣体现了考生独特的生命感悟。
写出优秀作文的考生大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出发,用心灵去感受、思考,对文题进行认真地分析、解读、体验、锤炼,行文时体现了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发挥了个性思维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正可谓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泼墨于卷,铸魂于心。这不但是考生获得高分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平时进行作文练习的努力目标。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要在高考作文中取胜,就必须勇于创新。
1.改变观念勇于创新。有些同学“怕失求稳”,只会写保险文;有的老师也不主张写“放胆文”,怕脱离主题。因而在构思时不敢大胆创新,不敢施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获得高分的。怎能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呢?其实只要你围绕题目,不违反题意,无论怎么写,都不能算跑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大胆创新。越是“怕失求稳”,失分可能越多,只要大胆创新,才能获得高分。因而在构思过程中,一定要使文章主题光明、高尚、美好。光明,而不是阴暗;高尚,而不是卑下;美好,而不是丑恶。好的文章总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可以化民成俗、纯净世风。
2.突破传统创造性思维。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思想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正向与反向、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3.大胆想象形式新奇。这几年的作文题目,体裁非常丰富,各种文体应有尽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平时练习作文以借鉴。
4.善于联想巧用比喻。2009年满分作文的《站在文学门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使人在阅读时切实感受到诗词之美妙,文学之深邃,因而崇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5.勤于思考见解新奇。“新”从何来?从思考中来。我们要勤于动脑,留心观察,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要充分展开联想,从无垠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要善于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这样,我们就能够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写出“有创新”的好文章了。
要使作文达到创新的层次,必须克服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个性的弊端。具体地说,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情感虚假化。在作文过程中,特别是在中、高考时,有的学生为了“感动”评卷老师,故意编造故事,打“悲情牌”。这种虚构的东西必然缺乏真情实感,是不会打动人心的。要想得高分也实在很难。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结构中的独特地位,造成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为严重,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仁爱精神和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在作文时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缺乏人文精神。
二是写作模式化。应试作文教学造成的大量死记硬背和极端模仿,使得学生在写作时人物脸谱一致性、遇到的事件一致性、思想感情一致性、作文布局一致性,甚至于语言一致性的现象相当严重,使为文之真、为人之诚丧失殆尽。
三是语言公式化。在中、高考作文时要取得高分,一定要使语言明丽、清新、雅致。明丽,而不是晦涩;清新,而不是烦琐;雅致,而不是粗俗。应试作文造成学生的作文思维模式化。学生作文思维的模式化,又导致学生语言表达的模式化。这样,原本是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学生语言,在现实作文中,与课本、作文辅导书中的语言达到惊人一致,这种味同嚼蜡的公式化语言大量充斥于作文中,使得新颖性不仅在作文内容上丧失了,而且在语言上也进一步丧失。
北京大学学生崔婧谈到作文创新时说:“创新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做所有人都没做过的事,而是可以在大家都做同一件事的时候,用不同的方式——甚至只需小小的不同,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事实上,有时就是因为角度的不同,让一个很平常的事情,呈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说,突破作文写作的瓶颈,关键在于在学习作文时一定要从构思、选材、文体、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
1.构思要新。构思就是一个总体设计,就像一个建筑的蓝图。在通常习作中,有的同学一般只知道根据老师或作文题目的要求,搜索枯肠,匆匆拼凑成文,以应付作业或考试,很少在构思上下工夫。其实,一篇优秀的作文,总是在构思上闪烁着迷人光芒。
逆向式构思。逆向构思是构思创新的一种常用法。逆向构思就是要反弹琵琶,反其意而用之。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从超出一般常理的角度来确定文章的主题,一反传统看法,提出独到的见解。逆向构思在不违反时代精神,不违背科学常识的前提下,是对思维定式的“逆转”。它常常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遵循事物都是辩证的原则。
象征式构思。象征式构思是指在构思时,从题目的象征意义出发,挖掘出话题的深层含义。如在构思“桥”、“路”等文章时,“桥”不仅可以指实物桥,也可指心灵的纽带,感情之桥;“路”既可指实物路,又可指人生之路、求学之路、竞争之路、改革之路等。
发散式构思。进行发散式构思,就是要求在写作过程中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排除已有的习惯性认识,无拘无束地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多途径、多阶段地分析、思考,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向,从而提炼出鲜明、新颖的主题来。
2.选材要新。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新颖的材料,才能给文章输送新鲜的血液,文章才会充满生机活力。选材要新,首先指要善于在平常的材料上挖掘出新意。在平常的作文中,我们要立足于一些平时貌似普通的小人物、小事情,从中发现他们身上或事件中与众不同的地方,哪怕只是一点点闪光的地方,变换思维角度,拓宽思维空间,把它放大,从而完成选材的新颖性。
其次,所选的材料要体现作者的真实情感。作文笔端流露的情感应该是其在生活中长期积淀的反映,而不是为了作文而胡编乱造的文字。因此所选的材料中要渗透着作者的真情,这样的材料即使用最平常的文字表现出来,也会字字透露着真情,从而成为一篇好的文章。
3.文体要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这就是说,只有将创新意识处处贯穿在写作中,在作文形式上进行独特的创造,通过对作文外部形态的加工,才能实现作文内容与形式的全面创新。文体要新,意味着文章构思巧妙,清新明快,既没有虎头蛇尾之弊,也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
4.语言要新。古代文学家说:“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神也。”说明了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章质量的高低。我们所提倡的作文创新,有时并不完全体现在立意的创新、布局的创新上,有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或几个词的出现使之焕然一新。一篇洋溢着优秀词汇的文章,可以使这篇文章处处闪烁着亮点,而贫乏苍白的语言不能表达丰富多彩和深刻的思想,因此作文语言要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处处给人新奇的感觉。
其次是追求作文语言的富于文采和生动形象。所谓文采,就是要避免文字叙述干涩单调,枯燥无味,力争做到“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重在语汇丰富、组合清新、韵味醇厚、含蕴深远,这就要求学生阅读范围广泛,掌握的词汇量丰富,运用自如,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所谓生动形象,重在凭借各种表达方式,力争做到语言生动活泼、句式灵活多变、修辞形象贴切,富有个性,渲染出各种美妙的意境诉诸感官,倾诉出各种感情沁人心脾,令人产生清馨扑鼻的审美愉悦。这样焕然一新的语言风格,将从整体上提升作文的创新质量。
一些学而有成的“中、高考状元”总结出了作文之“诀窍”:“一曰乐之,唯乐之方使之善;二曰勤之,苦于读书,勤于积累,方有源头之活水;三曰思之,思其变通维新,思其独立特行而不落于造作。”这是可资同学们学习借鉴的创新作文之“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