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写给中学生及家长和老师
6507300000025

第25章 问疑解难得真知

疑,是发现智能的引线;思,是获得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华罗庚

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只有通过这个大门,才能进入真理的天堂。

——莎士比亚

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为精妙,他说:“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毋庸置疑,大至科学研究,小至生活琐事,其重大的发明或进展,与其说是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不如说是提出问题的人所促成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全国优秀教师李盛华在《质疑是创新的阶梯》一文中提出,“质疑就是不做精神上的奴隶。创新,就是打破物质上原来的‘盆盆罐罐’。这种思维的萌发与运转,就会拉升创新的阶梯,使教师和学生跨上更新更高的境界!”

朱熹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生博览群书,涉猎甚广,主要精力都投入在讲述和著书上。但正如孟子所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朱熹对于如何从读书中获益有着非常精湛的见解。

从宏观上来说,朱熹主张,“读书不可泥,且当看其大意。”这是朱熹读书的胸怀,这种胸怀能让我们现代中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捕获独特的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生活视野和思维境界。此外,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朱熹也很看重思考在读书中的重要性,他说:“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心。少间体验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任何书籍所记录的思想,如果不能经过自我的审查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那就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自己的思维活跃,就必须要用“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心”。

朱熹读书治学最后所要达到的境界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大致意思就是说,读书过程中要善于质疑,同时还要解决疑问,直到解决所有的困惑和疑问,才算是有所长进。“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只有会“疑”,才能促进我们的积极思维。在不断地“生疑”、“质疑”、“问疑”、“释疑”的过程中,才能学到有益的知识。

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步行数十里,去请教一个叫梦吉的老师,但老师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几天后再次拜访那位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当宋濂第三次去拜访时,掉进了雪坑里,幸亏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地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闻名遐迩的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我们有幸生活在现代社会,享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学习条件不知比古代人好过多少倍。但我们是否感到学习时光的幸福呢?我们遇到学习上的疑问与困难时,可有宋濂等前贤的问疑精神?具体地说,你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吗?基于此,一定要在同学中倡导一种理念——每日都向他人求教。每天晚上都要回顾一下,我今天发问了吗?

2008年以理科总成绩647分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丁旭同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一定要选择与老师进行发问、请教和沟通。他说:“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有许多不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困扰你多时的问题能被他们一语道破。不要害羞,不要担心,老师永远不会嘲笑你,永远不会误导你。大胆地与他们沟通,宣泄内心的苦闷,必将对你的学习生活大有益处。”丁旭同学说,有一段时间他感到自己做题准确率过低,考试中总犯一些低级错误,却一直没有办法解决,他便找到了班主任老师。经过老师的认真分析,丁旭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自己在考试中过于放松,以致精力不够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从此,他在考前总是静心冥想思考考试科目的知识要点,使自己在开考后尽快进入状态,这样的错误就不再发生了。老师作为过来人,拥有很多值得珍视的经验,及时向他们请教,不失为提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捷径”。

摆在我们面前的各个学科,构成了一个个未知的领域,形成了一个个诱人的谜团,这就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坚持不懈地调动一切智力、毅力和体力去探索,去征服。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面对芸芸众生,我们必须善于问疑:问天问地,问自己问他人,问书本问师友,以求探索出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理,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灵感和答案。

问疑,是明确的目标,努力的动力。问疑,引发了思考,又能牵引思考。

问疑,是荒漠中水草丰美的绿洲,始终激励着在荒漠中勇敢穿越的旅人;问疑,是暗夜里永远悬在北方夜空中璀璨的北斗,始终为在探索中无畏的勇士们指明方向。问疑,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品质。问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疑才能产生宝贵的思想火花,才能破旧创新。问疑,不但能使人类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而且还能使人类占领高科技领域,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卢瑟福从阿尔法粒子小散射的实验中证实原子核存在后,发现原子核的质量数与质子数不符,他于是产生了疑问。于是,他不断地问古人问自己,积极思考,坚持实验,终于成功地证实了中子的存在。这对于一个只知道重复实验,不善于提出质疑并思考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们不能像卢瑟福那样,只知埋头工作,而不善于发问,不善于思考,成功了不知道为什么成功,失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失败,好像是在兢兢业业工作,其实这只是木偶度日。

教育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一个中学生要想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必须勇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向文本、向作者、向老师、向同学提出大大小小的质疑。在这种质疑中激活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课堂,激发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并以此意识到自己头脑中所蕴藏着的巨大潜力,给自己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枯燥的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使我们的学习能够事半功倍,以此真正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学业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