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策划、准备签售的同时,同媒体的互动也被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在出版方的支持下,各地书店纷纷在当地媒体打广告,把签售消息散布出去。
与媒体的合作、互动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出版社获得了影响力和销售量,而发行商则获得了人流量和销售利润提成。
图书宣传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宣传卖点要跟作者或者书的内容相吻合,相得益彰。比如,图书市场上有不少宣传口号、卖点,诸如美女作家、少年作家等。
同时,图书宣传还遵循一个基本的原理:如果你要宣传一本书,那么你不能马上就铺开,一定要先找准一个新闻点,找到这本书跟作者本人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以人带书,把书带起来;如果你找不到这个点的话,这种宣传就会显得假、大、空。
关于这一点,少年作家春树的《北京娃娃》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春树首先是一位少年作家,出版方本来想从这个方面入手。可是这样一来,现在的少年作家也不少,显示不出特点。后来,又想到了“残酷青春小说”这一概念,把这一概念当做一种突出的少年写作类型,而“残酷文学”在少年写作中以前是没有的,所以就把《北京娃娃》定义为“中国第一部残酷青春小说”。
这个概念一提出来,立刻受到了媒体的追捧。
等媒体轰炸差不多了,书也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市场又开始静止了,这个时候就要火上浇油——必须挖掘相关的事件,不能光是嘴上说说、报纸上发两篇书评。如果没有事件,新闻就撑不住。而签售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现成新闻事件。
另外,签售地点的选择也很重要,一定要找媒体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当地几家报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它们会把作家签售这一事件搞得很热闹。它们抢新闻,每家报纸的看点都不一样。基于这种考虑,《北京娃娃》的签售地点,便选在了成都,而不是北京。因为,北京的媒体见惯了名人,大名人、小名人它都不在乎,最多是给你发个通稿。
事实上,在成都搞签名售书的效果的确非常好。成都几家媒体的记者都过来了,全程跟下来,《北京娃娃》因此获得巨大成功。多的时候,签售队伍长达几百人,不光是青少年,也有老人,还有人给春树送来巴金的照片。有的报纸为了炒新闻,还在大学里雇了几个女生,扛了一块大招牌来——“成都娃娃反对北京娃娃”。
这一策划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全国媒体对签售事件的关注上。无独有偶,“愤青”作家胡坚的《愤青时代》,也是一个与媒体互动的典型。
首先,胡坚的思想力度可能是当今的少年作家中最为出色的,这也是他跟其他少年作者不同的地方,因此,《愤青时代》首先定位为中国少年的智性之作,这是基本出发点。
其次,考虑到书中出现的一个胡坚的心愿——他想通过写作上北大。当时的情况很特殊,高考的“特招”正好在2002年取消。于是,策划人就结合这个教育界的敏感话题,以胡坚为案例进行探讨,究竟像胡坚这样的文科特长生能不能成为北大学生。一方面,当时胡坚刚刚在思想学术刊物《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一个中学生在如此级别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在国内肯定是绝无仅有的了;另一方面,胡坚受到北大很多老师的赏识,当时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操作这本书的时候,策划人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突出北大,书的前前后后都有北大的影子——胡坚自己的心愿;书的封底刊登的很多北大老师、北大出身的学者作家对胡坚的评价;专门请北大人为他做评论,包括余杰、尹丽川等当下炙手可热的文化界人物。
最后,为了配合以上策划又做了另外一些活动:首先在武汉把“胡坚想上北大”的消息发布出去,在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武汉的一些文化名流来捧场;然后在北京大学附近的“国林风”书店召开作品讨论会,请的主要也是北大中文系的一些老师、学界名流,在强调作品本身意义的同时,呼吁老师们助他一臂之力。
营销策划做到这一地步,基本上就成了一个新闻事件,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的关注,以后的图书推销活动大多由这些强势媒体推动。胡坚的影响力波及了全国,《愤青时代》这本书也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从影响力方面来说,《愤青时代》的销售策划可谓是近两年中国出版界最为成功的策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