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496400000010

第10章 文学与艺术类(3)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早期作品,多为无名氏之作,并非一时一人而成。萧统因这十九首诗风格相近,故收在一起,统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人便一直沿用此名称。《古诗十九首》虽是文人五言诗中的早期作品,但其艺术上的成熟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里所选的就是其中佳作,诗中描写一个女子在月夜里思夫。闺怨是古诗常用的题材,但作者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将惯用的题材写得更加生动、感人。诗首先以起兴开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一派春意盎然之景,也暗示女主人翁正值青春美貌的年华。接下来,诗人又为我们描绘一幅“仕女依窗”。当皎洁的月光洒落,本应当是花好月圆,但女主人翁却独自凭楼远望。尽管她纤纤素手,身着美丽的纱衣,但也只能独自凭楼。让人不禁升起一股怜惜,顾怜这孤独的少妇,惋惜这一幅春光美景白白浪费。最后诗人揭示少妇忧怨的原因,原来是丈夫远行未归。她想起昔日歌妓时的热闹场景,而今独自空对冷月,心中的孤寂更加深了一层,也更引起读者的怜惜心。

妙言辑录

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3.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曾微增冰之凛。(绢)

4.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

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6.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7.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8.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9.青青陵上柏,磊磊山中石。

10.涉江采芙蓉,兰洋多芳草。

专家评点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于编撰者水准很高,所以保存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于研究古代文学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由于受齐梁浮靡风气影响,书中所选的诗文也偏重形式、文采,在阅读时应稍加留意。

作者:刘勰

成书时间:南朝齐、梁之间

文心雕龙一语中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着。

书海溯源

刘勰,字彦和,祖籍山东莞莒。生于公元四六五年左右,卒于公元五二○年,是南朝齐梁间人,深得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信任,曾任东宫通事舍人,仕途较为顺利。他曾依附当时名僧僧佑,精通佛理,晚年出家,不久便辞世。《文心雕龙》是刘勰三十余岁的作品。在汉末以前,中国没有文学批评的专着,但随着建安以来文学自觉精神的提高,品评文章的风气由之而生。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就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并且开创文学批评的新时期。西晋以后,文坛又经过几次变革,提供了新的创作经验。而这一切为《文心雕龙》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同时,创作的丰富也需要这样一部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来指导创作实践。

文理梗概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可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割情析采”三大部分,其中,“文之枢纽”是全书的理论基础,“论文叙笔”共二十篇,又称文体论,每篇文章分论一至三种体,对主要文体都详细叙述其文体渊源、沿革,以及代表作品,论述十分详密。“割情析采”共二十四篇,可分创作论与批评论两个部分。创作论十九篇文章,详细论述创作过程、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以及写作技巧和声律、音韵等问题。还有批评论五篇,对各个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批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辟出专门部分探讨批评方法,即批评之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叙述作者创作的目的和全书的意图。全书理论体系严谨,完全超过了以前的作品。他在创作论中总结创作的经验,并且阐发质先于文、文质并重的主张。他还认为文学的兴衰与历史朝政的盛衰有紧密的联系。《文心雕龙》提出的种种文学理论和主张,对后世的作家和批评家产生巨大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来,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篇翰;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循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子俶、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此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赏析】

这是《文心雕龙》中论述建安文风的一段著名文字,后人据此为建安文学冠上“建安风骨”之称。刘勰的文学批评观中,一个在当时较新并具有相当进步意义的便是文学的历史观。他认为应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即是应该从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朝代的风俗、气质、盛衰等方面来探索文学产生的深层原因,并分析其气质及变化。最著名的就是这段建安文学之评,他认为自汉末献帝以来,由于农民起义、诸侯争张、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直到建安年间才逐渐安定下来,以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大量文人涌现,而作品就体现出慷慨而旺盛的气势,这种气势与建安时代的特点是习习相联的。

妙言辑录

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

3.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

4.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5.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6.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7.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8.体物?(绢:?)妙,功在密附。

9.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10.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专家评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最早系统地对文学创作、批评、文体等做详密分析的文学理论作品,对现代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由于受赋的影响,文中字句整齐可观、文采飞扬,本来就是一篇篇美文,以美文评美文,其可读性也较强。

作者:罗贯中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一语中的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长篇历史小说,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书海溯源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其《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演说三国故事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前,三国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三国故事至迟在晚唐时已开始流传,至宋代通过说书艺人的表演说唱,流传更为广泛。宋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金元演的三国剧目有《三战吕布》、《赤壁鏖战》、《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还出现了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理梗概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政权建立。小说集中描写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的种种斗争,反映广大百姓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他们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三国演义》继承“尊刘贬曹”的传统思想,将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政权作为全书的主导,而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极力宣扬刘、关、张的义气,揭露曹操的权谋、机诈。作者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即点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但作者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无不包含了个人的感情好恶色彩。

绝章赏析

【原文】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板(绢:组字→左土右反)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合、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后来。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后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赏析】

这段文字充分表现猛将张飞的英雄气概和超人胆识,丝毫不逊于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和赵子龙单骑救主。当时赵云救阿斗脱离虎口,曹操率百万大军追杀,情况危急万分,正是张飞长阪桥头喝退曹操百万雄师,才化解了这一险情。

妙言辑录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3.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

4.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5.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6.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7.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8.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

9.我大汉皇帝,威胜五霸,明继三王。

10.臣闻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

专家评点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内容丰富复杂,结构宏伟壮阔,艺术严密精巧,人物形象鲜明,但性格单一、偏平。阅读此书,要注意辨别是非善恶观念,同时要注意将它同历史事实区分开来,以正确对待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的关系。

作者:施耐庵、罗贯中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水浒传一语中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书海溯源

施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元末明初,与罗贯中同一时代而稍早。他们共同创作《水浒传》。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水泊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首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同时的《大宋宣和遗事》也涉及部分水浒故事。之后,水浒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以此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水浒英雄也增加到一百零八人。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以来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加工创造,终于完成《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

文理梗概

《水浒传》生动而又深刻地描写和反映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领袖、有众多英雄豪杰参加的农民起义队伍而可歌可泣的故事。小说开篇描绘出一幅昏君佞臣专权、统治昏庸腐败的动荡社会景象,英雄豪杰纷纷被逼上梁山。《水浒传》开始写的多是个别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与社会上恶势力的斗争,逐渐发展成联合斗争,智取生辰纲是这种联合的萌芽,参加者有渔民、贫民、下层文人,也有道士和地主等。在清风寨报仇后,更多好汉纷纷上山,使梁山势力进一步壮大,斗争的力量也大大增强了。宋江上山以后,树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出现了起义英雄武装割据政权的新局面。他们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获得了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一系列胜利,至“排座次”发展到顶峰。此后,由于接受朝廷招安,被派往去镇压以方腊为首的起义队伍,终于导致两败俱伤,轰轰烈烈的水泊梁山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绝章赏析

【原文】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雠,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鎗,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

【赏析】

这段描写梁山好汉排定座次后的欢乐景象。一百零八条好汉齐聚梁山,天上降下石碣,原来一百零八人全是应天星,于是大兴忠义堂,树“替天行道”杏黄旗,排定座次。这是水泊梁山起义事业发展的高峰,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梁山泊这片光明天地,描绘了人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人人平等,亲密无间,彼此称兄道弟,毫无贵贱冤仇之分。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农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这种政治上要求一律平等和经济上的绝对平均主义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对后世人们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妙言辑录

1.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

2.万里黄泉无旅店,三魂今夜落谁家。

3.掀翻天地重扶起,戳破苍穹再补完。

4.指挥说地谈天口,来做翻江搅海人。

5.替天行道人将至,仗义疏财汉便来。

6.祸福无门,惟人自招,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7.全阶殿下人头滚,王砌朝门热血喷。莫道不分玉与石,?庆?殃心自扪。(绢)

8.飞蛾投火身倾丧,怒?吞?命必伤。

9.乾坤皆秀,尖峰仿佛接云根;山岳推尊,怪石巍峨侵斗柄。

10.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专家评点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读者阅读此书,可从中感受英雄人物的侠肝义胆和豪杰气概,学习他们扶危济困、追求自由平等的可贵情操。《水浒传》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简明,读来特别畅快。但仍属通俗市井小说,其艺术水准还不是很高。

作者:吴承恩

成书时间:明代中期

西游记一语中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最优秀的神魔小说作品。

书海溯源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出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先世原为书香门第。他在前人基础上创作了《西游记》。《西游记》取材于唐僧玄藏取经的故事。贞观三年,玄藏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历时十七载,行经百余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此后民间便流传着许多有关取经的故事。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处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到元代基本定型,出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等人物形象。吴承恩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创作成书。

文理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