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6496400000009

第9章 文学与艺术类(2)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莫对清尊追往事,更催新火续余欢。(绢)

6.玉人共倚栏干角,月华犹在小池东。

7.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8.小楼西角断虹明,栏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9.秋千散后朦胧月,满院人间。几处雕栏?一夜风吹杏粉残。

10.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雨细如人愁,宝帘闲挂小银?。(绢)

专家评点

《词综》是词学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选集,对于一般读者学习词作和研究者的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编选者时抱有派别之见,不免对其他与自己观点不同者有所偏见,不够公允。

作者:臧晋叔

成书时间:明代

元曲选一语中的元代杂剧选本,是研究元杂剧的极重要的参考资料。

书海溯源

臧晋叔,原名臧循,字晋叔,浙江长兴人。他不仅与当时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等人为友,而且师从当时的名师,是明代著名戏曲家之一。其生活经历,为他编《元曲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有浓厚的兴趣,又具高水平的鉴赏力。本书对元杂剧的保存、流传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明代以来,文人都喜好作曲、写杂剧,但臧晋叔认为这些作品比起元人实在差得太远了。不仅用词滥俗,尤其不懂音律。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明人学习元人的杂剧不够用功,因此收集元代杂剧中的精品,编成《元曲选》一书,期望得到真正懂杂剧的知音的赏识。

文理梗概

《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收录九十四种元人杂剧,六种明人作品,共一百种。这些作品,大多是从臧晋叔家藏剧本中精选而来,臧晋叔对它们都进行了加工整理,使之科条完整,并且在后面附上注音。元代杂剧的流传与保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书的编选。而臧晋叔能成功地编出这样一本质量较高的作品,很大程度是他的戏曲造诣很深之故。他对戏曲很有研究,不但精通音律,且有相当进步的文学主张。他认为元曲“妙在不工而工”,这实际上就是元人杂剧最高评价之处。同时,他并指出“曲上乘日当行”,这又抓住了杂剧的本质,杂剧本来就该以曲取胜,所以应当强调曲子的重要性。而当时的文坛中,文人都以写戏曲为能事,但其实大都不懂音律,他提出此说对于纠正文坛这一流弊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臧晋叔修改原作,对所选录的杂剧进行整理、修订,后人因此提出许多质疑。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元曲选·汉宫秋》)俺向着这回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进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郎,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赏析】

昭君出塞本是大家熟知的一则故事,而马致远《汉宫秋》把这个故事用另一种风味演绎出来了。故事的核心是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同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之间的矛盾。为了和番,不得不拆散一对同命鸳鸯,即使贵为皇帝也无法避免。这里所选的是王昭君走后,汉元帝带着深深的思念回到都城的一段唱词。从元帝的唱词和思念中,表现出二人爱情的忠贞与分别的依依。首先以一段凄美的景物描写起兴,烘托出元帝心中的悲苦。本是秋高气爽,在他眼中却是一派苍黄与悲凉。接下来是一串绝妙的顶针,用一唱三叹的语调唱出心中回肠千转的思念。这串顶针表面上是写汉元帝与昭君别后返回咸阳的活动,回咸阳,进宫,重返昭君住处,物在人离,特别有一种相思之苦。每一连串的重复,既是希望时间能走得慢一点,不忍接受这残酷现实,又是心中哀思无以言表。这段唱词对于表现二人的爱情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妙言辑录

1.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2.侍女齐扶碧玉辇,宫娥双挑缝纱灯。

3.瑶阶月色晃琉棂,银烛秋光冷画屏。

4.黄埃散漫悲风,碧云黯淡斜阳下。(绢)

5.一程程水绿山青,一步步剑岭巴峡。

6.在天呵,做鸳鸯常比并;在地呵,做连理枝生。

7.淡氤氲串烟袅,昏惨刺银灯照。

8.妆镜里青鸾肠断,银筝上宝雁横秋。

9.四时雨露匀,万里江山秀。

10.回野悲凉,草已添黄,色早迎霜。

专家评点

元曲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直接影响今天的地方戏剧。即使作为案头欣赏,其故事之曲折,语言之优美,也极具欣赏价值。但元曲因供舞台演出之用,有许多语白带有浓厚口语色彩,阅读时应加以注意。

编者:郭茂倩

成书时间:宋代

乐府诗集一语中的乐府诗歌总集,研究乐府诗的重要著作。

书海溯源

郭茂倩,北宋郓州须城人,曾任河南府法曹参军。自汉魏以来,即有乐府诗与乐府的名称。西汉惠帝、武帝之时,曾于中央设立乐府令。乐府令的工作除了将文人的诗歌谱成曲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采风,到民间收集诗歌,后来文人中也有模仿民间诗歌创作乐府诗题的作品。这些民间诗歌与文人乐府诗,都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精华,许多诗歌都写得极其优美,是当时俗乐的代表。宋代时,乐府诗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已有所亡佚,文人郭茂倩为了保存这一文化精华,编撰了《乐府诗集》,对保存乐府诗歌和提供丰富的乐府诗研究资料,做出重大贡献。

文理梗概

《乐府诗集》收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也包括先秦及唐末诗歌,其中大量是民间诗,也有部分为文人仿作。郭茂倩将所有诗歌分成十二类,即效庙歌辞,燕射歌辞,横吹曲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书中每一类有总序,每一曲有题解,并对每一种曲调的歌辞起源和发展,都作了详细的考订。每一题在排列上都以古诗居前,而后人仿作居后。他的这十二种分类方法,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能较为完整地概括出乐府诗的全貌。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诗中都包融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与思想。许多诗作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与人民生活的困苦,如《妇病行》,简直就是人民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当然,爱情这个诗歌的永恒主题也不能少,许多爱情诗都写得极为美妙,如《上邪》中女主人翁“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誓言,真是千古佳传。从乐府诗中,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生活的景图与社会的面貌,是一面时代的“镜子”。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乐府诗集·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群((绢:组字→上君下巾),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赏析】

这是文学史上最美最精彩的写例之一,它将主人翁罗敷之美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首先,诗人给罗敷一个美丽环境,“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样美妙、清明的境地,只有罗敷这样美丽纯洁的少女才配得上。诗人又赋予罗敷美丽的器物、服饰。虽然罗敷身上穿的、头上戴的、手上提的都不是珠光宝气,但唯有青丝、桂枝、缃绮这样纯洁、美妙的饰物才能衬托出罗敷“清水出芙蓉”般的纯美。她的美是自然天成,不是修饰而来,更不是珠玉堆砌而成。这是从正面描写罗敷之美,下面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为观见罗敷的美丽,连自己该做的事都忘记了,则从侧面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这段描写十分精彩,将各人痴看罗敷的动作、神态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更让人体会到罗敷的美丽,让自己也巴不得能有机会一睹其风采。这段描写,并没有太多的华美词藻,却活脱脱画出一个文学史上至美的美女,其艺术手法之精纯,的确值得称赞。

妙言辑录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3.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4.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5.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6.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7.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8.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

9.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10.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专家评点

《乐府诗集》是民间诗歌总集,有大量珍贵和优秀的民间歌谣,对保存中国文化遗产有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乐府诗文字较浅显、通俗,但只有在反复诵读、比较中才能发现“篷头粗服”掩盖下的“国色天香”。所以它对今天的诗歌发展仍有其指导和借鉴意义。

编者:刘向

成书时间:西汉

楚辞一语中的诗歌总集,浪漫主义的源头与奠基之作。

书海溯源

《楚辞》是从楚国发展出来带有“兮”字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以大诗人屈原为代表。这种体裁因为运用楚地的语言形式,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表现楚人的情志,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称“楚辞”,是中国继《诗经》之后,文坛沉寂几百年后再绽放出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屈原是最杰出的楚辞创作者,他死后,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也模仿写了一些作品。西汉时,文学家刘向辑录屈原作品以及后代仿作,编成《楚辞》。所以,这一名称即是这类文学样式的总称,也是这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文理梗概

《楚辞》收入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褎之、刘向等八位作家共十六篇作品。后来,为《楚辞》作注的王逸又将所着的《九思》加入其中,所以现存《楚辞》共十位作家十七篇作品。楚辞创作的先驱屈原,他的诗作在全书中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质量最高。《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所以该文学样式又被称为“骚体”,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贵族,才能卓绝,一心想辅助楚王强大自己的祖国。但昏庸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将其放逐。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眼见祖国被小人破坏而日益衰落,使屈原的满腔爱国热情化作一篇篇精美的诗篇。他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美政理想,并开创以香草美人设喻。屈原死后,后起作家如宋玉、景差也创作了一些作品,宋玉的《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还被视为忠耿之祖。但这些作品缺乏屈原报国直谏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也稍逊色,成就远远不及屈原。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厥美以骄敖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善而称恶。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赏析】

这是《离骚》名篇“求女”中的一段文字,诗人在文字中叙述寻找美女的艰难历程。这里的美女,其实就是诗人心中的贤王,他寻找美女,就是找贤王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他对美女的谦恭态度就可见他对贤君的渴望。在选择向有虞二女求媒的媒人时,他东挑西拣,最后终于选定万鸟之王凤凰,因为只有凤凰才配得做媒人。求女的失败,代表诗人寻找贤君的失败。他也清醒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是“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小人当道不仅阻碍诗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且将楚国推向覆亡。诗人满心悲痛,只好藉诗歌一抒情怀。

妙言辑录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虽不周于今之人,愿依彭咸之遗则。

4.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5.仆(绢:?朴)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6.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7.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8.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9.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10.鸟飞返故乡兮,兔死必首丘。

专家评点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朽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研读《楚辞》,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相当作用。《楚辞》用字艰涩,在阅读上有一定难度。而且善用隐喻,须仔细阅读方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另外,《楚辞》还保留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反映出当时楚国巫俗信仰风行,呈现超现实的神秘世界。

编者:萧统

成书时间:南朝梁代

文选一语中的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书海溯源

萧统,字德施,是梁代武帝萧衍的长子,被封为太子,未登基就已卒,死后封谥昭明太子。萧统年幼时即十分聪明,又十分喜爱文学,他手下聚集了一批博学之士,其中“昭明太子十学士”尤其出名,也是他编撰《文选》的得力助手。萧统生活在一个重视文学的家族里,萧氏统治下的梁代,也是六朝文学中最灿烂的一页。当时,崇尚辞赋,喜好博学,已成为一种风气。在萧统之前,皇室贵族就依靠自己的权势、财富,编辑大量类书、总集。风气影响之下,好学的萧统自然也萌生编撰总集的念头。由于他的博学,以及前人的成果,使他有了超越前人的见识,从而编撰出《文选》。而由于《文选》的独特价值,使得对它的研究成为一种专门的“《文选》学”,又称“《选》学”。

文理梗概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现存的一般是唐朝学者李善所注六十卷本的《文选》,收录从先秦到齐梁时的诗文辞赋,共分为三十八类,七百余篇。不少优秀的作品都借此书得以保存下来,《文选》因此成为研究梁以前文学史的重要资料。萧统的选文体现其文学主张,即“丽而不淫,典而不野”,主张文质并用,反对南朝以来浮饰、重视雕凿的文风?但实际上在选文中又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所以《文选》中有相当多重技巧、重文饰的作品。萧统把经史诸子的文章排除在《文选》之外,认为它们都是以立意纪事为主,不属于词章之列,这使文学能从“文史不分”的牢笼中脱离出来,自成一体。尽管《文选》包罗的时代很长,但萧统的原则是略古详近,所以仍选入大量六朝辞采华丽的文章。自唐代李善为《文选》作注以来,它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成为后代文人必读之书。同时,研究《文选》的作品也应运而生,千百年来研究者孜孜以求,使得其研究蔚为大观,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一门独特的“《文选》学”。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