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在与人交往中“投资”的分寸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者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我们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对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与保持;而对于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注意,让别人觉得与我们的交往值得。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各方面“投资”,否则,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交往困难。
在我们积极“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现实生活中,只问付出,不问回报的人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在付出后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时,就会产生吃亏的感觉。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的拓片为很多人所珍爱,然而真正领悟其中真意的,恐怕为数不多。实际上,许多世俗的女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
然而,“吃亏是福”自有它的心理学依据。“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这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人际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同时,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这些心理上的收获,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显然,吃亏将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的人际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欢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别人一分便宜,就丧失了一分人格的尊严,就少了一分自信,长此以往,必将在人际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地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
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听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开始不喜欢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得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投资”的分寸,无论是物质上的投资,还是感情上的投资,都要做到恰到好处。
2.求人办事时把握住“跑腿”的分寸求人办事往往最需要耐心和勇气,经常需要多次找对方才能“跑”下来。但要注意一点,你这样一趟趟地“跑”,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来添麻烦。怎么做对方才不会觉得麻烦呢?
(1)制造见面的机会你可以找些借口,“顺便过来看看我们那事怎么样了”。或常去一些他爱去的场合,或观察了解对方,在他路过的地方经常碰见,你趁机可以跟他打个招呼,或在有影展、美术展、大型文艺晚会的时候,给对方送两张票等。或者对他企业里所需要的信息你要格外留意,对他还没有掌握而又非常重要的信息,你要不吝时间和精力给他送去。总之,你要一切为对方着想。你常想着他,他还能嫌你的事麻烦吗?
(2)尊重对方的时间你要尊重珍惜对方的时间他就不会感到厌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与对方接触,都要尊重对方的时间,看对方有时间就可以多谈,没时间就少谈或不谈。在与对方谈话时,对方突然有事了,你要很主动:r也退出,让对方先去忙别的事情。如果来了另一个人要与对方谈话,坐得很近或声音很小,表现出不愿让其他人听见的意思时,你要很客气地回避一下。
但你出去后不可走得太远,要在能看见对方的地方等待,有时会等很长时问,甚至一直等到下班,你可能损失了一些时间,但对方肯定会抽出时间来补偿的。他会从心里觉得欠了你什么东西似的,肯定不会烦你的,而且会对你有个非常好的印象。
(3)礼多人不怪尤其对那些作风比较严谨的人,要非常的客气,礼节宁多勿少,对身份越高的人,礼节越要多,“今天又来打搅,不好意思。”“又给你添麻烦了”等等。
(4)从心理上愿意“跑”有人认为没有必要这么“跑”,从心里不愿这么做,因为这件事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干吗好像求他似的一趟一趟地来回“跑”呢?其实,无论你多有优势,无论这件事对他有多少好处,只要你想做成此事,你就一定得“跑”,因为你不“跑”就办不成。在开始时,你好像很被动,但这并不影响你的利益,这仅仅是你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等对方认识到这件事对他有利的时候,他就会重视你了,他会返回来找你的。所以,只要你掌握自己的情绪,掌握好分寸,你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就像吊胃口一样,等他胃口起来了,你就不用再着急了。
所以,对一些对自己有利而又有困难的事情,就得这样努力去做,辛苦一点是应该的,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得让人来找你。经验告诉我们,到办公室找你的人,对你往往并没好处,而你出去找别人办的事则对你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你“跑”得多,付出的辛苦多,得到的就肯定多,这些事情在对方心里也是很明白的。在你付出了很多之后,对方从心理上会倾向于你,他知道是你的辛苦努力,才使他认识到此事对他有好处。
这样归纳出来就是:要想得到得多,就得“跑”得多。
(5)催问别人时多用恳请语气催问别人时要注意用语的分寸,应多用恳请语气,千万不可用“怎么还不处理呀?”“不是说今天就给我答复吗?为何讲话不算数?”“你们到底什么时候解决?”“这个月底前必须处理!”等责问句或命令句。
如果改换另一种询问口气,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不能有急躁情绪,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申诉你的理由和要求。别指望很快就能得到答复和处理,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即使受了冷遇,碰了钉子,或者办事者发了火,你也要沉住气,只要问题能处理,受点委屈也是值得的。
在催问时间的间隔上,要越来越短,次数上要越来越频繁,要造成办事者的紧迫感。频频催问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烦躁,这不要劣;,只要你是有礼有节,就没有关系,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会带来转机。
找同事办事的原则
同事关系是最直接、最便利的可利用关系,同事的关系网当也是你的关系网,借用这张“网”,许多事能轻松办成。
人们在运用关系网办事时,总认为同事之间只存在猜疑和忌妒,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在家和家人相处的时间与在单位和同事相处的时间几乎差不多,一个会做事的人不应忽视同事之间的友谊和互助的力量。
每一个人在单位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求同事办事就等于为他提供了一次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即便遇到困难也会积极努力地帮你办;即便有时担心领导不满也得办,以此在同事中维护自己急公好义的形象,同事的事和单位的事一样,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和j之务。因此,找同事办事不用存在有任何顾虑,该张嘴时就张嘴。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好同事关系办事呢?
(1)以诚相待同事之间了解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找同事办事藏藏掖掖,想托人办事又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说明白,容易使同事产生你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找同事办事就要先说明究竟要办什么事,坦言自己为什么办不了,为什么要找他。这样,坦诚相见,同事只要能办到的事.一般是不会回绝你的。
(2)客套不能少同事不是朋友,一般都没有太深的感情。因此,说话一定要客气,而且要以征询的口气与同事探讨,请他帮忙想办法。受到如此的尊重,同事如果觉得事情好办,自然会自告奋勇地去办,几句客气话,省却许多麻烦。办完事之后,一般不要用钱来表示谢意,客气几句,说声谢谢就可以了,如果执意要拿钱来表示,容易引起反感,因为同事之间办点事就接受物质感谢会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3)不要强人所难一些比较笼统不明的事一般不找同事去办。办一件事之前,要先知道你这位同事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是否办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你才能做到张口三分利,也不至于叫同事左右为难。
(4)能自己解决就自己做,不要经常“麻烦”同事自己能办的事尽量自己去办,这样的事,求同事会使人感到你以老大自居,不把同事的腿脚当回事,这样既可能耽误事,又影响了同事感情。需要请客送礼的事不要托同事办,在单位里,请客送礼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流行”只是指在社会大环境里。如果求同事办事须大费周折,不如转求他人。和同事利益相抵触的事不能找同事去办,即便这利益涉及的是另一个同事。
4.求上司办事应该掌握的尺度
每个人都有可利用的人际关系,只是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去利用。
其中最主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便是利用上司关系。
在我们生活和交际范围内,上司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只有善于利用这种关系,才能使我们找到天底下没有办不了的事,也没有不能办的事的感觉。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不分情况、不加考虑、不管大事小事都找上司去办。否则,不但让上司认为你太缺乏能力,而且真正遇到需要向上司张嘴的事时反而无法开口了。找上司办事也要把握好“度”,比如,你家里需要买一个冰箱,如果找上司去说一下,可能会便宜几百元钱,但这类的小事千万不要去找你的上司办,因为这类事显不出上司的办事能力,又贬低了自己,得不偿失。
大事与小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要随你的单位性质和上司的层次而定,凡事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尺度是最起码的能力。事前要多问问自己,你要办什么事?为什么要办这件事?理由充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摊到上司的桌面上,上司能理解你的苦衷吗?如果他理解了你,你可能就得到了他的支持,问题可能也就迎刃而解。相反,如果没有得到上司的理解,甚至有时还觉得你提出的要求过分了,或者觉得你请求办的事有些出格了,那么,事情成功的希望之光可能就黯然失色了。所以,寻求理解对能否把事情办成至关重要。
那么,怎样获得上司的理解和支持呢?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像问题的提出这么简单。要想得到上司对你请求办的事的理解,你必须遵守如下几项原则:
(1)时间原则要在上司有空的时候同上司会面谈事。上司忙的时候,心情容易烦躁,不但对你提出的事不记挂在心上,甚至还会责怪你不识眉眼高低。
如果在上司时间宽裕的情况下会谈,上司有一定耐心听,问题可能会得到重视,因而也就更有利于把事情办成。
(2)场景原则找上司谈事要考虑会谈的场所和环境。有的事要到上司的办公室里谈,有的事要到上司的住室里私下谈;有的事谈得越诡秘越有效果,而有的事越是有旁人听到越对成事有利。所以,这奥妙就在于你所要求办的事的分量和利害关系以及某位L司的脾气秉性。
(3)引入原则找上司办事要讲究话题的引入方式。有的需要直来直去,开门见山地和盘托出,有的则需要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或者渐人佳境,否则便会让上司感到唐突冒失刺耳烦心。一般而言,如下几种引入方式较为常用:
通过淡工作的事引入自己的事;
通过谈生活的事引入自己的事;
通过谈社会的事引入自己的事;
通过谈家庭的事引入自己的事;
通过谈上司关心的事引入自己的事;
通过谈自己关心的事引入自己的事。
(4)会说原则要想把事办好,必须首先把话说好。说话要有逻辑性、条理性,让人听了有理有据,而且还要和风细雨,让人听了心旷神怡,同时还要力争把话说得生动感人,让人听了为之心动。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情有理,情理交融,即便是铁石心肠的上司,也会被感动得甘愿出面为你办事。
(5)恭敬原则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是最禁不住恭敬的动物。对上司来说也是如此,你求他帮助办事,恭敬他是理所当然的。你恭敬了他,他也反过来恭敬你和重视你,得到恭敬的人是不会放着对方的难题不管的。
世界上每个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受难者的仁慈感情。女人找上司办事容易获得应允,有时除恰是这种心情起了作用。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轻易去找上司办事的,上司盛气凌人的“架子”和目无下属的“脸子”在一般下属那里是不会被愉快接受的。一般而言,下属不到万般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提出一件事让上司烦心的。所以,对一个人情世故相对成熟的下属来说,不经过“三思”,只靠脑瓜门儿忽地一热乎便去找上司办某件事的人可谓寥寥无几。按照一般社会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属们经常要找上司出面办理和帮助解决的。
与工作有关的利益是下属们经常找上司办事的基本诱因之一,这些利益包括调岗、晋升、涨工资、分房子、调停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言论或舆论。这一类事能否办到,关键:色于你在上司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会把利益的平衡点放在你身上;
位置若是低了,则必须学会借助外在的或间接的力量起作用方巍把事办成,否则便只能充当各种利益的旁观者了。
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利益是下属们找上司办事的又一大诱因,包括借贷、买卖、调节各类纠纷、参与婚嫁等各类事的协调,对各类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法律公断以及某些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等托办的事宜等等。办这类事,上司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权力,他们的间接活功有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与家庭关系有关的利益是下属找上司办事的第三个诱因,包括夫妻关系、儿女关系、亲戚关系。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利益有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了伤害,而自己又无力自我成全,于是责无旁贷,只f!子间接地承揽过来找某位上司说情,恳望他能出面干预或施加影响。如为子女找工作,帮助妻子调动工作,帮助某位亲属安置工作等等。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些利益关系,你才有可能经常要找上司办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几乎都可以涵盖在“困难”二字之下,如经济困难、思想困难、情感困难、地位困难等等。找上司办事,说穿了无非是托他们帮助解决这些“困难”。是困难就有一些苦衷,要想把事情办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些苦衷通情达理、不卑不亢地吐出来,切人肌肤地诱使上司产生同情心,从而帮助你把恳求办的事情办好。
要引起上司同情,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功夫,必须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令人痛惜惋惜和可悲可惜。所以,越是哪一点给自己带来遗憾的地方和痛苦的地方,则越是大加渲染,这样,上司才愿意以拯救苦难的姿态伸出手来帮你办事,让你终生对他感恩戴德。因为大凡能激发人的公正之心、慈悲之心和仁爱之心的事情,都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还能使人在帮助之后产生一种伟大的济世之感。
要引起上司同情,必须了解上司的好恶,了解他平时爱好什么,赞扬什么,又愤慨什么,了解他的情感倾向和对事物善恶清浊的评判标准。
上司的同情心有时是诱导出来的,有时是激发出来的。如果上司对你的某个朋友有成见,认为他水平很差,他不得志和受排挤,是不足为怪的。
那么,你要帮朋友解决常年在基层受压抑之苦,并想借此引起上司的同情,可能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只有没有成见的时候,才能产生同情心。
所以,利用上司善良的同情心办事,有时能收到“以情感人”的奇效,它甚至比“以理服人”更能打动上司的心灵,更能促使上司伸出仁爱之手。
5.取法其上,适得其中
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会给我们很深的启示:人们在跨过门槛,登上台阶时,应该高抬腿,低落步。这种近于本能的习惯,应用在说话办事中却是一个很巧妙的退让方法,也是一个办事原则。具体来说是用大要求来制造退让的假象,从而办成较小的要求的事情。
求人办事,在办的过程中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打折扣,很少会超出你的期望值,因此,首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如果对方没有同意,再提出较小的要求,因为没有同意别人较大的要求和没能帮上大忙而深感内疚,也为了减轻这种内疚感,他们就会同意这个较小的要求,用帮小忙来表示歉意。这同直接提出较小要求相比,人们同意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这个方法。比如要让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只看一小时电视,你不妨说只允许他看半小时,他再三要求下你只好答应了一小时的要求,他便不会再闹了,因为你已经让过步了。再比如在市场上。货主往往把商品标价多一两倍,这样他可以慢慢地让到他的正常价位。如此一来,买的人也觉得占了不少的便宜,很容易掏钱来买。
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诈,可人们的心理已经习惯如此:不管你真的让步与否,你得让他感到你已经让了很大的步。
这个道理反过来用,也可以成为“欲求一尺,先要一寸”的退让方法。倘若你需要他人提供较多的帮助,不妨采用“登门槛”技术,即先请对方予以小的帮助,然后拾阶而上,要求他帮助解决更大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拉瑟对“登门槛”技术作了一番实际的调查研究;他们先挨家挨户找主妇在一份所谓“安全驾驶请愿书”上签名,几乎所有的主妇都答应了这项不费多少心力的要求;几天后,他们又要求这些主妇答应在她们的私人庭院里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牌子,上书“谨慎驾驶”,结果有50%以上的主妇同意了,而另一组被直接要求立牌的主妇中,只有15%的人接受了这一主意。
前者为何是后者的3倍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同意提供小的帮助的人等于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种自我感觉: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接着,她们就会以一种与这种自我感觉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动,进而有了更多的奉献。而答应了“一寸”之后,他会养成对你说“是”的:习惯,对你“一尺”的目标也很难觉察。
如果最终达不到目标,我们则应该抱着“一尺不行,五寸也可以”的态度,及时调整我们的期望值,适当让步,让事情向好的一面转化。
当你硬性坚持要某人接受你的意见、观点时,对方由于科种原因,往往产生抵触心理,因而全盘否定你的意见。而退让的奥妙,就是在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及时退步,使对方感觉尊重他的意见,虚荣心得到满足,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鲁迅在批评中国人的惰性时说过,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开一个窗口的话,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如果他提议要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退让,同意开个窗口。其实这种心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内疚,达到劝说别人接受意见的E的。
在人们社会活动中,由于都有坚持自己意见的顽固性,因此,不同意调和的结果,往往造成“取法其上,适得其中”的结果。为r“适得其中”,就需要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后作出妥协。退让的姿:态,在对方自尊得到满足的同时,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