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冬青书屋文存
6453900000040

第40章 40、丁氏楼兴废考――《丁氏宗谱》跋

晚清藏书,丁氏八千卷楼与杨氏海源阁、瞿氏铁琴铜剑楼、陆氏宋楼,合称“南北四大家”。丁国典开始藏书,筑“八千卷楼”。至孙丁申、丁丙,藏书更多,增筑“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总名“嘉惠堂”(因“八千卷楼”之称最为人知,故本文用此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还有大家不知道的事:作为大藏书家,必有雄厚的财力。丁氏非大官僚大地主,这钱从何而来?近承丁氏后裔丁利年惠赠《丁氏宗谱》(据钞本影印)及《钱塘丁氏宗谱杭派丁轼支系》(排印本)等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仔细阅读之后,解决了疑问。今撰成此文,奉献给读者。

为了叙述的方便,先编制丁氏世系及丁氏主要成员简历二表:

一、丁氏世系及主要成员简历表

丁氏族大人众,今仅将丁国典至丁仁友(仁、辅之)与藏书有关的五世人物。

(二)丁氏主要成员简历表

再从“丁氏世系表”中,选出文化水平较高的成员,编制简历表如下:

二、从丁氏的慈善活动窥测其财力

丁氏以慈善家闻名于世。从丁国典至丁立诚、丁立本四世,做过很多救灾、捐赈的义举。今将《丁氏宗谱》中所载有具体捐赈数字的四次,简介于下:

光绪七年五月十二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片奏:“候选主事丁申、江苏补用知县丁丙,浙江杭州人。其故父道衔丁英、故母四品命妇姚氏,生平好善,乡里咸知。该员等恪守遗言,诚心济世,凡有义举,无不乐从。前因晋豫旱荒,迭次捐振,坚辞议叙。上年直境水灾,又倡捐银三千两,并会商官绅,劝集巨款,源源解济,全活穷黎甚多。实能善承先志,力救灾区,深堪嘉尚。”

光绪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浙江巡抚卫荣光片奏:“河南郑州决口,黄流泛滥,小民荡析离居,嗷嗷待哺。兹据筹办河南振捐局司道详称,据举人丁立诚、生员丁立本禀称,故父四品顶戴、候选主事丁申,系杭州府钱塘县人,捐助振银一千两,交局解豫助振,旋即病故。”

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浙江巡抚崧骏片奏:“浙江省上年水灾较重,振抚极繁,当经设局劝捐,以振灾黎。兹据筹振核奖局司道详称,杭州府学附生丁立中,浙江钱塘县人,遵故母丁陆氏遗命,捐助棉衣一千件,先后解局,分给灾民,以棉衣千件,作银千两。”

丁立诚《先考竹舟府君行述》:“督师左公、方伯蒋公方设振抚局,令叔父襄其役,凡招流亡,恤难遗,掩忠骨,清河渠,浚湖葑诸务,叔父每日具书达府君即一一筹画答复,且助三千金为之创。”

以上四次捐赈,共计银八千两。在十年中,丁氏能以银八千两为善举,毫不吝惜,可见其财力之雄厚。这雄厚财力的来源是什么呢?

三、溯江沿黄,“营业燕、齐”:丁氏财力的来源

人们仅知丁氏为藏书家,不知丁氏首先是商人。今从《丁氏宗谱》中钩稽出丁氏从事商业活动的资料如下:

丁申《显考洛耆府君行述》:“掌六公恒附粮艘,溯江淮,沿黄河,以达都门,所至贸迁。岁甲申,以府君从,命曰:‘挈若往,其具识之。’府君谨受命。凡关塞山川市镇风土物产,罔不究其原委。又精于句股,臆度多中,虽老于贾者谢不及。”“(府君)于是弃举业,锐意经营,南楫北轮,垂二十载。胸坦夷,不设城府,同业有受教者,于物理盈缩消长,剖示无吝。”

丁申《先叔父堂公行述》:“既而先府君偕以贸迁。一日向都中某邸索南之直,阍人诡辞谢客,且称之曰‘先生’。叔父直前批其颊而叱曰:‘若奴也,若何时具贽吾门而有是称耶?’主人闻之出,叱奴以谢,且具金偿所负。人咸藉称叔父豪侠。”

丁立诚《先考竹舟府君行述》:“先王父营业燕、齐,岁晚一归。”“府君既得甬资,一时出难之故人,相与就(留下)镇上设米行,沪贩间通,因而籴于沪,粜于杭,不十日,俨然巨集焉。友亲之罹难而出者,或谋栖止,或代寻访,或为资送,何止数十百家。”“沪上旅寓维艰,饥寒困苦。府君商之同人,设机房以织绸,冶坊以铸,烟作以刨叶,得以口者不下千人,而乡人藉之而寓而食,有宾至如归之状。”“溯府君自难后经营三十余载。”

顾浩《外舅丁松生先生行状》:“时竹舟公已于留下镇设米肆以救亲戚之遇难者。”“先生复转史村,而甬而沪。竹舟公亦由内河达上海,相与设机房、冶坊、烟肆,乡人藉以口者不下千人。”

从上引资料看出:从丁国典开始经商,至丁英、丁庄兄弟而兴旺发达。所谓“南楫北轮”,“所至贸迁”,指行商;所谓“营业燕、齐,岁晚一归”,是坐贾。丁氏将南方物产(如丝织品)运至北方出卖,获利甚厚。丁申、丁丙兄弟亦善于经营,在清军与太平军交战时期,他们于兵荒马乱中,在留下镇设米行,在上海设机房、冶坊、烟作,可见其应变才能。经商致富,是丁氏成为慈善家与藏书家的财力保证。

四、丁氏一门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丁氏一门,富而好学,代有名人,著书刻书,热心文教事业,“八千卷楼”声誉大著。《丁氏宗谱》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如:

(一)丁申、丁丙于兵乱中掇拾文澜阁书

《四库全书》分贮七阁,“东南三阁”:文宗、文汇、文澜。经过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文宗、文汇两阁之书一册不存,而文澜阁书幸得丁申、丁丙兄弟的苦心掇拾、钞补。此事以《丁氏宗谱》记载最详:

光绪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浙江巡抚谭钟麟片奏:“咸丰庚申、辛酉,省城再陷,(四库)全书散佚。时有五品衔主事丁申,与其弟江苏候补知县丁丙,不避艰危,潜拾残编,深藏僻地。适省城克复,缴存杭州府学,编集书目,尚存一万余册。臣前守杭州时,深嘉其志。己卯冬,奉旨调抚浙江,到任后,访闻该绅兄弟频年留心收缴,又增百数十册,并照四库全书目录,遍觅底本,冀陆续补钞,以复旧观,统计将及九成,其苦心孤诣,实为人所难能,而费资竭力,固无论矣。”

俞樾《丁君松生家传》:“留下市中卖物,率以字纸包裹,取视皆四库书也。惊曰:‘文澜阁书得无零落在此乎?’随地检拾,得数十大册。君之辑文澜遗书,实始此矣。于其间偕竹舟君至福岩村拜扫祖墓,因自绍兴至定海,而上海,而如皋,仓皇奔走,犹托书贾周姓者间道至杭州,购求书籍,其装钉成本者十之一,余则束以巨,每束高二尺许,共得八百束,皆载之至沪。”“君既于灰烬中掇拾得文澜遗书,乃奉归,庋之尊经阁,请陆君珊绘《书库抱残图》纪之。其时文澜阁毁于兵,未复也。光绪六年,巡抚谭公建复文澜阁,爰有钞补阁书之议。君悉出其家藏书,集人写。又于天一阁、抱经楼、振绮堂、寿松堂诸藏书家,按籍征求,历七年之久,得三千二百九十六种。求而未得者,仅九十余种。谭公疏陈其事……”

丁立诚《先考竹舟府君行述》:“先是府君见留下市卖食物,率裂四库书纸包裹,乃集胆壮数人,乘夜检拾,络续藏西溪,至数千册。至是偕叔父再往,收其散帙,至书尽而止。”“运回四库书万余册,呈大府,权储于府学尊经阁。”“谭公专疏人告,府君益自感奋,复请发经费,觅底本,依式缮补,延王主事同、张举人大昌、孙教谕树礼董理校对,越五年而写毕,仅缺二百余种。”

顾浩《外舅丁松生先生行状》:“(竹舟公)瞥见(留下)市肆裹食物皆文澜阁书,乃乘夜往收,藏之西溪僧舍。先生至,则又偕往收其残帙,至书尽而止。”

以上说明丁氏兄弟掇拾、钞补文澜阁书的全过程:(一)在留下镇发现文澜阁书残页,遂苦心掇拾,至书尽而止,暂贮于西溪佛寺。又托书贾在杭州购求,运贮于上海。最后皆运回杭州,贮于尊经阁。(二)复建文澜阁后,丁氏兄弟从家藏及藏书家中,觅《四库全书》底本,依式钞补,请文士校对。俞樾说“两丁君之名,赫然闻于天下”,是当之无愧的。

(二)丁氏著书,刻书,以藏书支持文化教育事业

从丁英开始,到丁上左、丁仁友、丁三在兄弟,四代人多有功名。可以说既是商人之家,又是书香门第。今仅从《丁氏宗谱》中摘录丁英、丁庄兄弟及丁申、丁丙、丁午兄弟著作,其他成员从略,以省篇幅。

丁英丁申《显考洛耆府君行述》:“锐意经营,南楫北轮,行箧中以书史自随,鉴古今治乱以衡世务。”

丁庄丁申《先叔父莅堂公行述》:“叔父少嗜古,先世藏书画碑版甚富,尝发而读之。文嗜汉魏,书喜隶篆籀,且好绘墨兰竹。星命杂家之术,罔不通晓。”“著有《吴间袖中草》五卷。”

丁午袁昶《奚生丁君墓志铭》:“既乃知其殚心册素”,“君箸录极勤,而美志不竟,所校辑可存者,有《重文》二卷,出入于朱谋玮《骈雅》之流;《通鉴校疑》四卷,有出于严衍《补辑》、谢山《答问》之外者,是皆可传也。”李鹏飞《母舅颐生丁公传》:“凡诗古文之属,无不颖妙。工草隶,楷法率更令。兼通音律,善鼓琴。郡中方兵燹后,文庙礼乐废坠不举。浙抚杨公昌浚奏请复之。公多识旧典,按律寻声,清浊高下,咸当其理,论者以为王、范诸公之流亚焉。尤精经学,少从同里园杨先生游,公秉承师训,一扫汉、宋门户习见,存是去非,时有心得,在乡如曲园俞先生,来仕者如黄宗师倬、张宗师卿,皆以国士待之。”

丁申丁立诚《先考竹舟府君行述》:“壬寅,从杨园太夫子学为文,朝夕研诵,不以浅义时调取悦干进。”“自撰(天后宫)碑记,更辑志略。”“府君以掌故之书单零孤本易于散,非汇成巨帙难以传久,爰检沪上所获数十种,次第校刊,颜曰《武林掌故丛编》。更因杭州文献,首推吴退学博所编之《国朝杭郡诗辑》及其孙仲云制府之《续辑》,府君与叔父既补刊初、续两编,复广录遗诗,仍其凡例,以诗存人,以人存诗,竭十载之心力,甄录四千余家,编成《三辑》百卷。嗣后续纂《杭州府志》、潘学使《两浙轩续录》皆取资于是焉。”“暇辑《武林藏书录》二卷,备载源流焉。”

丁丙顾浩《外舅丁松生先生行状》:“与竹舟公自相师友,结集益斋诗文社于天后宫,偕夏子松、吴小愚、蔡午寅、高茶诸丈角文艺。”“先生又以余力学文,若《读礼私记》《礼经集解》《松梦寮诗初集》,稿毁于燹;若《九思居经说》《说文部目详考》《说文篆韵谱集注》《廿四史刻本同异考》《杭府仁钱三学志》《杭城坊巷志》《皋亭山志》《乐善录》《于忠肃祠墓录》《善本书室藏书志》《武林金石志》《宜堂小记》《松梦寮集》《先人老屋记》《西溪诗集》,皆成稿待刊;已刊者《西泠四家印存》八卷、《师让汉铜印存》二卷、《北郭赘续二录》四卷、《续东河歌》一卷、《三塘渔唱》三卷、《菊边吟》一卷、《北郭诗帐》二卷,皆先生所手著也。先生又以杭州文献首推吴退学博《国朝杭郡诗辑》及其孙仲云制府《续辑》,兵燹后板毁于火,既与竹舟公重刊之,复广录遗诗,编成《三辑》百卷。惟吴氏之凡例,断自国朝,复编成《历朝杭郡诗辑》,上自李唐,下迄前明,兼收并蓄,征录无遗。又得吴志上先生《武林文献》残本,先生重加增补,分内、外编。又以庚申之劫,幸得脱险,安不忘危,爰集诸家撰述,删订纂修为《庚辛泣杭录》十六卷。”“校刊前贤著述以惠后学,积至数千卷,若《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当归草堂丛书》《医学丛书》《西泠五布衣遗著》《于忠肃集》,其大者也。”

从以上记载看出,在丁氏一门中,以丁申、丁丙兄弟的学术造诣最高,成就最大,故“有‘双丁’之目”,与杭州小山堂赵氏“二林”(赵昱号谷林,赵信号意林)媲美。丁申、丁丙兄弟除著书、刻书外,还以藏书支持文化教育事业,据《丁氏宗谱》所载:

丁立诚《先考竹舟府君行述》:“府君复举藏书之副本,并购经史有用之籍,置之郡学,备庠生阅读。”

顾浩《外舅丁松生先生行状》:“龚幼安太守知先生熟杭郡掌故,延请纂修杭府志。先生固学而后知不足者,举贤能任其事,而以八千卷楼书为续纂之资。”

余不多举。

丁氏以经商致富而八千卷楼兴,以经商失败而八千卷楼废。缪荃孙《丁修甫中书传》云:“自遭家难,君拼档所藏,悉还公债,至于书籍,全归江南图书馆,价虽稍贬,而无少逸,易一地耳。书固可按目而稽。在江南,犹在杭。君筹之熟,计之决,识者尤知其苦心矣。”缪氏“家难”云云,丁辅之《八千卷楼书目跋》中说得比较明白:“宣统初,余家为司者不慎,负公私帑至五亿之多,因举所藏以归江南图书馆。”以丁立诚为代表的丁氏家族,愿以较低价格,售书给国家的图书馆(江南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与吴兴陆心源后裔将宋楼藏书全部售给日本的行为相比较,表现出可贵的爱国胸怀。

丁氏数世藏书,培养出一门重视文化的良好氛围。丁申孙、丁立诚子丁辅之,以创建西泠印社和创制聚珍仿宋活字二事,闻名于世。详见朱龙湛《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先生墓表》及拙著《高时显与丁辅之――〈四部备要〉辑校、监造人考》(载《我与中华书局》,2002年版)。

我国文献资料极为丰富。“正史”为一国之史,地方志为一地(省、府、县、镇)之史,家谱为一家之史。对于“正史”、地方志,学者们普遍利用;而对于家谱,尚少利用。即以研究丁氏八千卷楼而言,人们大多以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附录》为主要依据,我从《丁氏宗谱》中发掘出来的资料,可补充目前流行的有关著作之不足。至于《丁氏宗谱》中未涉及之事,本文概不议论。